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海的一日:基隆老漁港的藝術靈光
Promotion

2020基隆潮藝術如何連結歷史記憶、在地情感與城市未來

海的一日:基隆老漁港的藝術靈光

若說「彩虹屋」讓台灣人重新將目光投向被遺忘許久的正濱漁港,那麼「基隆潮藝術」則在正濱漁港扮演了一個導讀在地的重要角色,有了在地記憶的脈絡,才能為這座小港鎮真正注入鮮活的生命力。自2019年接下「基隆潮藝術」執行重任的宜東文化,重新聚焦品牌理念,首度將正濱漁港作為主展場,以藝術引介到訪遊人認識這座歷史悠久的漁港小鎮;「2020基隆潮藝術」則更進一步邀請藝術家進駐,深度挖掘少為人知的在地風貌。

1934年(昭和9年)竣工的基隆正濱漁港,開港後帶動了基隆漁業發展,成為北部重要的遠洋漁業基地,同時作為金瓜石礦產的出口港埠,因而躍升為台灣第一大港,在日治時代盛極一時。1979年擁有現代化設備的八斗子漁港竣工後,被取代地位的正濱漁港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人口逐漸外移,只餘高齡世代堅守故鄉直至凋零,這座小港鎮曾歷經的興衰起落亦面臨無可傳述。

若說「彩虹屋」讓台灣人重新將目光投向被遺忘許久的正濱漁港,那麼「基隆潮藝術」則在正濱漁港扮演了一個導讀在地的重要角色,有了在地記憶的脈絡,才能為這座小港鎮真正注入鮮活的生命力。自2019年接下「基隆潮藝術」執行重任的宜東文化,重新聚焦品牌理念,首度將正濱漁港作為主展場,以藝術引介到訪遊人認識這座歷史悠久的漁港小鎮;「2020基隆潮藝術」則更進一步邀請藝術家進駐,深度挖掘少為人知的在地風貌。

由宜東文化主導「2020基隆潮藝術」策展,邀請新生代創作者陳彥安擔任策展人,以時間軸為概念發想主題「海的一日」,深入探索正濱漁港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繼而凝煉成精彩的一日觀展體驗。策展團隊並邀集了海內外共15組藝術家進駐,自正濱漁港在地的產業、文化、歷史記憶或日常生活取材,並以其藝術想像,轉譯成易於大眾閱讀的故事篇章,在正濱漁港周邊、阿根納造船廠及永鴻發88號漁船「海上美術館」展出。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娓娓道來一則深刻連結在地的情感片段,從白日到黑夜,海的一日讓人讀盡正濱漁港不同面向的動人故事──

在漁港出生、成長、老去的在地居民,成為法國藝術家莫珊嵐的雕塑作品〈大眾臉〉及發想自海洋文學的《老人與海》,展示正濱漁港的居民群像。

外籍漁工以思鄉之情唱成的感傷曲調,迴盪在櫥窗設計師于安如以舞廳球燈、游魚和維士比酒瓶打造的奇幻空間〈海龍宫之夢〉。

以自然環境的永恆變遷溫柔詮釋漁港興衰,荷蘭設計團隊 Martens & Visser 打造光影虛實交錯的〈HOLONS〉。

墨西哥藝術家Lua Rivera以〈祖母的海膽〉向在地的海女阿嬤致敬。

象徵了漁民生活標記的鐵鏽,成為藝術家陳穎亭 〈晾曬的記號〉的作品主元素。

討海人的搖晃日常,重現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的沉浸式體驗〈潛意識〉。

設計師楊水源研究在地的五金產業,創作了漁港限定的五金攤車〈五金學:正濱五金〉。

設計師詹喬鈞的漂島作品〈我依然等待著你〉寄付了對討海人平安歸家的期盼。

為廢棄的阿根納造船廠注入生命力,電影《沉默》指定的場景製作團隊木罐子設計打造台灣規模最大的船型光雕〈阿根納的船〉。

保麗龍、漁網等在地素材疊成一座滿載而歸的漁獲保壘,加上隨興加入藝術共創的野鳥,是藝術家王煜松的〈一層層-丘陵,集散地,漁網,魚貨,鳥,港口〉。

除了正濱漁港周邊的藝術走讀,《2020基隆潮藝術》還特別邀請到基隆出身的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吳天章,在校官眷舍展出個展《潮汐1884》;亦可加入潮藝術策展團隊在平日導覽的「一日海風散步趣」以及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在每週日舉辦的「正濱漁港印象遊」。

秋高之下的正濱漁港,帶著陽光溫度的海風浮動著鹹腥海味,一艘艘鏽跡斑斑的漁船隨海波搖擺出一個愜意的節奏,耳邊不時可聽見在地居民豪邁談笑……這座與海共生的漁港小鎮,似乎有一種知命的豁達,雖曾歷經滄桑與沒落,卻依然不失海派的堅強生命力,在《2020基隆潮藝術》展露無遺。

2020基隆潮藝術:海的一日

展覽日期︱2020年9月25日(五)-10月11日(日)
開放時間︱全區作品10:00-17:00,夜間作品18:00-22:00
地點︱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校官眷舍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基隆市文化局
執行單位|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策展人|陳彥安
參展藝術家|丁建中、于安如、王煜松、木罐子設計製作、步里赫森、星濱山共創工作室、陳穎亭、楊水源、詹喬鈞、Lua Rivera、MargotG uillemot、Martens & Visser
特別邀請|吳天章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林蔚靜
  •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Art Happening
林蔚靜

林蔚靜

喜歡山、攝影、台灣茶,以及用文字說故事。曾任《VERSE》資深採訪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