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游牧人生》之外:關於自我追尋的必看電影

VERSE ✕ CATCHPLAY+

《游牧人生》之外:關於自我追尋的必看電影

讓我們從甫獲奧斯卡三項大獎的《游牧人生》,重新回顧「自我追尋」名片,如《幸福綠皮書》《阿拉斯加之死》《再見柏林》等。

趙婷導演《游牧人生》獲2021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影片等三項大獎。(圖片/Nomadland)

在紛擾多舛的時境之下,第9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的寶座,是格外頑強的存在,在這般狂風斜雨的環境中,一直像是被雲牆結界護守著,難以撼動。趙婷的《游牧人生》早以領跑之姿從威尼斯影展啟程、縱橫北美獎季,更在美國製片人工會獎(PGA)敲下定局之槌,最終塵埃落定,穩收小金人,結束這一回合,比較驚喜的,是法蘭西絲麥朵曼在本屆幾乎最難預測的女主角之組,殺出重圍、三度封后。

改編自潔西卡布魯德的報導文學,《游牧人生》電影以既私密又克制的距離,溫柔照映美國經濟體的黑暗處。編導寄渺小靈魂於蒼茫天地,人與世界,兩造是主也是客,巧妙地互為容器,乘載起故事。面對《游牧人生》,我知道它好,但真有那麼好?使我不斷思索。

作品的得獎命運與大環境是相連的,心靈成長、自我追尋,這些味暖韻醇的雞湯基底,在本屆較以往更成功征服了北美觀眾的脾胃,或許與疫情之下對療癒的渴求大有關係,再加以許多高規強片紛紛延宕,造就了這個平行時空獨有的局面。面對不安定的未來,「我們路上見。」(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也就成了風暴之下,人們對彼此勝過千言萬語的鼓舞。

去年底誠品書店公佈了2020年台灣的閱讀氣象,在正、負能量澆灌之下,能安定內心的書籍深受青睞,年度十大暢銷書之列,療癒類書籍佔榜四名。「定、靜、安、慮、得」,似是體檢過後的養身(心)建言。 

回望兩年前,第91屆奧斯卡將最佳影片、男配角與原創劇本獎頒給了《幸福綠皮書》,此片編導彼得法拉利向來以喜劇見長,1990年代與弟弟巴比法拉利聯手合作的《阿呆與阿瓜》、《王牌保齡球》、《哈啦瑪莉》等,至今仍能帶給我罪惡的快感。

幸福綠皮書》劇照(CATCHPLAY+提供)

幸福綠皮書》是帶有典型「冤家」體質的公路電影,1960年代,知名黑人鋼琴家唐薛利前往保守的南方巡迴演出,為了人身安全,雇用了行事粗魯的「大嘴」東尼擔任司機兼保鑣,成長背景迥異的兩人,被迫在狹促的座車內長時間共處,從中西部出發、一路停走,各有可愛之處的性格被討喜並置,趣味橫生。

雅俗共賞的優勢,某程度反映出相對隱形的作者手痕,導演的影像特色不大明顯。整體而言,《幸福綠皮書》建構在令人惴慄不安的時代,民權法案還要兩年才問世,但導演有意將黑暗尖銳的元素淡化,讓戲劇張力不至淪為剝削,使人物擁有與彼此、自我和解的出口,舉重若輕地達成療癒。 

整趟公路之旅,始於唐薛利嚴峻高坐的王位,行經賓州、印第安納州、愛荷華州,在肯塔基首次因種族分住不同旅社;在北卡羅萊納直面廁所隔離的屈辱;後經喬治亞州、田納西、密西西比,在本以為終站的阿拉巴馬,屏棄了旅程終極目標──完成所有表演並得到完整報酬,反倒在預期之外的小酒吧、彈著非指定品牌的鋼琴,首次為黑人演奏。

旅途結束,回返紐約,趕上聖誕大餐。原來真正的終點,是連串危機之後的飯桌,「大嘴」東尼主動擊破自己高築的心牆,讓唐薛利共享家人親密時刻,不是創新,但依舊暖心,所有礙虐的暗潮洶湧,撫平並聆賞後,是一片好光景。這才明瞭,原來《幸福綠皮書》不僅是公路電影,還是聖誕電影啊。

阿拉斯加之死》劇照(CATCHPLAY+提供)

話說更從前,在「自我追尋」片單長年榜上有名的《阿拉斯加之死》,應也是徬徨無措者的心頭愛。本片由影帝西恩潘執導,改編自真人實事同名著作,描繪出生優渥家庭的克里斯,在1990年大學畢業後,毅然決然捨棄所有財產,走進阿拉斯加的荒野,全心擁抱生命、拋棄資本主義的禁錮,獨自求生。數月後逝世,再不復返。

電影如文體多變的書作,時而似詩歌精練留白,時而夾敘夾議,將抽象的精神領悟與具體的遭遇,穿插交織。原著作者強克拉庫爾對青年之死難以釋懷,於是藉由克里斯留下的信件、日記、書本等線索,輔以深入調查採訪,試圖「偵辦」謎案。

正因沒有完整的第一人稱記錄遺存,《阿拉斯加之死》除了透過想像給予觀眾上帝視角,亦提供了克里斯妹妹來自遠方叨念的絮白,增添徒勞的念想,一來一往,以兩種敘事豐富觀者的介入視線。

全片以人類的普遍成長路徑切分章節,將「出生」、「青少年」、「成年期」、「家庭」與「獲得智慧」代指旅程的各階段,暗示每一趟自我追尋之旅都是一段短暫的人生。片中最為精彩的,還是靈魂交手的過程、自我與自我的最終相遇。與《游牧人生》被經濟體給邊緣化的芬恩不同,《阿拉斯加之死》的克里斯主動「選擇」擺脫經濟體,但同樣面對的,都是巨大無邊的孤獨。

而這份孤獨,是各層社會階級都要嚐到的滋味。千禧世代的代言人《正常人》,有愛爾蘭富家女梅黎安;Z世代青少年的公路喜劇《再見柏林》,也有個富裕家庭出身的麥克,他們與《阿拉斯加之死》的克里斯有異曲同工之戚,在錦天繡地的疏離家庭中成長,父母供給良好的物質環境,卻在情感上營養不良,對子女真實的需求置若罔聞。

土耳其裔德國名導法提阿金在以《烈愛天堂》對新納粹沉痛深思、以《金手套虐殺事件》挖出社會失能角落之前,創作了不那麼令人心碎的作品,《再見柏林》的兩名主角是全班唯二沒被人氣女孩受邀派對的落單男孩,索性聯手展開一場秘密的夏日旅程。

青春期種種人際挫敗,是魯蛇系成長故事的常見引子,但其實這類電影往往是整個世代處於社交焦慮的縮影,主人翁總是缺乏情緒安全感、對社會普遍失望,且認為身邊大人並不可靠。

再見柏林》的麥克與奇克踩下油門,駛入濃霧,眼前的能見度映襯此刻他們對未來的想像,難以預知且望不見出口。在多災的旅途中,憨直浪漫的「50年後之約」,導演刻意於結尾才丟了出來,略有驚喜。在被療癒了的一個半鐘頭後,身為觀眾的我願意相信,這份約束不僅是一廂情願,而將會在鏡框之外被達成。

再見柏林》劇照(CATCHPLAY+提供)

這些「搭檔式」公路電影儘管多半非自願地展開,卻鮮少像亞伯杜龐帝的《蠢蛋告別式》開門見山地告訴觀眾,這是一段建立在威脅與利用的公路之旅,而這個前提卻經過縝密的推演,讓後續的暖意絲毫未減。

劇情講述髮型設計師蘇西罹患絕症,在即將離開人世的生命終程,決定找回自己年輕時被迫送養的親生骨肉,她意外成為失意中年理工宅男「犯案」的唯一證人,進而以此要脅,要對方運用IT技術幫助自己尋親。特別注意到的是,在室內的場景中,即使是陰謀交錯或進度停滯之時,也經常以劇場布幕般的大片黑色為底、佐以暖色調的黃光,儼然是一齣透著人性溫暖的黑色悲喜劇。

在「大樓停電」戲碼中,男主角在遠處操縱著電腦,停電、灑水、電梯升降,彷彿以「上帝之手」遠端宰制著受困人們的人生,但電影終究要訴說的,還是未來無法被操控的宿命。《蠢蛋告別式》裡其實沒有蠢蛋,只有對信仰孜孜不倦的追尋,當你領略至此,那麼面向槍口、戛然而止的「傻氣」結局,就不會令人感到心碎,反而能莞爾神會。

都說是心靈成長了,公路電影的終站從來就不是最大重點,且其發展曲線往往具有可預測性,品嚐雞湯的過程,才是需要這帖安神良藥的人們,渴望獲得的暖流。而這樣的作品,無論是清燉贖罪款、酸辣療癒系,還是限量總是殘酷的時節限定,都可能拯救身心,使人繼續上路前進。

蠢蛋告別式》劇照(CATCHPLAY+提供)

CATCHPLAY+|唯一台灣原生、跨足國際、為電影愛好者而生的數位影音平台。匯集最新電影、美劇台劇、HBO全館內容,跨屏隨選隨看。只要訂閱【雙享無限看】方案,除本文中提及之優質影劇,近期HBO GO強檔如《不朽者》、《東城奇案》皆可與全球同步觀賞。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孫雅為
  • 劇照/CATCHPLAY+
  • 責任編輯/游千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