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是我們這一世代的責任——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
當陳惠琳從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畢業時,她滿懷信念踏上設計師職涯:「我相信設計可以改變世界。」
在那段工作的期間中,她經手過手機、投影機、玩具、家具、器皿等各式各樣設計案。但大量生產、跟隨流行趨勢汰舊換新的生產模式,讓她漸漸產生疑問:「今年丹寧風、明年森林風,如此以消費為導向的生產是好的嗎?」
隨著開始接觸海洋垃圾議題,反思自己在工業大量生產模式下設計出的產品,有多少變成無法處理的廢棄物?她心中的疑問越來越大,「刺激消費,生活真的會變更好嗎?」
辭職出走找尋答案
曾經的信念產生動搖,陳惠琳決定辭去工作環遊世界,她希望跳脫原本一成不變的設計師生活,尋找答案。
陳惠琳在澳洲打工度假期間,因緣際會學習樸門(Permaculture)。樸門是一種整合農業和生活態度的仿自然生態系統,效法自然界資源循環方式,滿足人類食衣住行生活所需。
回台後,她繼續在樸門農場學習,從一位坐在電腦前的設計師,徹底變成在山上種稻養魚、築建自然房的農夫工人。當她第一次收成自己辛勤種植的稻米、煮成白米飯入口時,感受到無以言喻的觸動:「身為一個人,能用雙手生產自己要吃的糧食,是非常令人感動的事。」
在循環設計中找到解答
陳惠琳雖身體力行理解資源循環的模式,但她心中還是有困惑:「生活所需的資源循環,可以在自家周遭完成,那過去我設計的手機、電腦呢?」
陳惠琳決定至歐盟攻讀工業生態學(Industrial Ecology)碩士學位再進修。她在歐洲看見許多循環經濟與工業設計結合的實際案例,不僅翻轉過往工業生產的思維,也迸發出令人驚豔的創意。例如荷蘭一間水公司收集公廁小便斗尿液,將磷分離出來做成磷肥,既解決下水道結晶阻塞問題,也能將磷肥運用在農場中,減少運輸肥料的碳足跡。
這些循環經濟案例都仰賴設計師提出解決辦法、規劃流程藍圖、實踐於生活中,陳惠琳長久以來的困惑,終於找到了解答:「循環設計,可以解決問題,讓世界更美好。」
投身台灣循環設計行動
回國後,她投入知名企業家黃育徵創立的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推動台灣循環經濟工作。近年來基金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協助春池玻璃、茶籽堂等品牌,在製造過程中注入循環設計思維。
「我們這一代,是面臨轉折的世代。」1981年出生的陳惠琳表示,上一代為台灣拚搏出繁榮經濟,後代才能承接其打下的基礎立足世界:「永續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如果我們不做永續,將會留給下一代不可逆的環境問題。」她語氣堅定地說道。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3封面故事「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更多關於島嶼永續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致力於挖掘台灣文化,請支持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三年訂閱計畫,一起記錄與參與台灣的文化改變。
梁雯晶
高雄人,學歷史,除了編輯之外,也做過企畫,曾任《VERSE》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