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5春季年會 0
2025春季年會 0
嘉義頂尖茶人系列1/葉盈德:從製茶工藝到創立品牌,快樂是最好的茶香配方

《解茶:高山茶都職人精神》

嘉義頂尖茶人系列1/葉盈德:從製茶工藝到創立品牌,快樂是最好的茶香配方

如同跳仔(葉蟬)活潑的葉盈德,個性很不同於哥哥葉盈良,連茶法也很不同。他走花果香的手路,用茶的香氣來勾人,並在2018年「全國部分發酵製茶技術競賽」球形組冠軍之後,又轉向研究小葉種紅茶,在茶的世界裡探尋更多香氣的可能。性子爽朗的他說,開心便能做好茶,做自己喜歡的事,使別人也喜歡上,茶的道理很深,但也很簡單。

心情自在,做出來的茶自然好。

阿里山公路是一條腰帶,環在樂野與石棹交界的高坡與山谷之間,束出了重山巒影的曼妙體態。來到阿里山鄉農會所在的路段,是阿里山公路上最熱鬧的街庄,三連厝組成規模不小的萱澐製茶廠,從第一代葉文樹創立,交棒給第二代的葉盈良與葉盈德兄弟,兩人茶行一右一左,陳設稍有不同,很有系列的感覺。

未完成的茶胚散發出熏人的草本氣味。

葉盈德與哥哥葉盈良差四歲,兩兄弟的個性卻很不同。葉盈德在家中排行老么,成長所受的壓力與約束較少,性子如同跳仔那樣活潑,講起話來很歡鬧,十句有八句玩笑話。他笑咪咪道:「你不覺得我很面熟嗎?很多人都說我是阿里山蔡頭,要不要簽名,想不想合照呀?」可當他下了茶桌,走入製茶現場時,這位「明星臉」瞬間收斂起不正經,前刻還在搞笑的蔡頭一下成為表情無比專注的茶頭,仔細調校茶的風味走向,彷彿變了個人。

從大夜班出身的練家子

站在製茶廠中央,葉盈德帶領兩名茶工一起做秋茶,乾燥機大肆發出噪音轟隆隆運轉,秋茶粗胚一撮一撮落下,在布巾上堆成小山,未完成的茶胚散發出熏人的草本氣味。

「我不喜歡讀書,我爸就叫我好好做茶也是不錯,做了也還蠻有興趣,就一直做下來了。」葉盈德國中畢業,讀高中夜間部,晚上10點下課回到家,繼續「大夜班」,和家人一起做茶,到退伍後正式接班。

說完,他把殺完菁的茶包在布巾裡,拋入名為「豆腐機」的新型壓茶機,不一會兒機器便吐出一塊綠色大正方體,葉盈德將其反覆打散、壓制,取代了傳統布球揉捻,使茶葉塑成球形。而這套設備新穎的製茶廠,是他與哥哥應允接手家業時,父親決定擘畫擴建的,翻新起造的時間大約在二十年前,但期間設備不停汰舊換新,才成為今日的樣子。

利用壓茶機讓茶葉更容易成球形。

2024年的秋茶產量不多,偌大茶廠並未全力運轉,還有一區沒開燈,空蕩蕩地,有八、九臺炒茶機與兩台乾燥機閉「電」養神,加上各年代汰下的望月氏揉捻機、束包機等等陳列在廊道上,鐵獸們不自覺馱著一部製茶技術演化史。

數一數設備,才驚訝萱澐製茶廠的規模很不小,就算在阿里山規模不是第一,但至少在樂野也是榜上有名的大廠了吧?

比賽是進步最快的捷徑

葉盈德解釋,自家最初是沒有茶廠的,在他還沒小學時,老家被風災土石流帶走,父母親移居到樂野另起爐灶,當時只能借別人的廠來製茶,大約花了四年時間才建了住家兼茶廠。第一代茶廠設計得十分克難,他回想起來從頭痛到膝蓋。「以前我們的茶曬在屋頂,製茶在一樓,上上下下都要人力搬運,一個茶季下來『練』到連站都會發抖,真的很硬。」

會擴廠,是因為他與哥哥決定繼承家業,父親便決定進行大改造。「他說,機器要拿最新的,才會進步得快。」當年哥哥剛退伍,主要負責建廠,而他還在讀夜校,正在練布球,而他們也在父親的要求下,一同報名製茶技術競賽。

初乾作業階段。

「我父親指導我們做茶的方式就是出去比賽。」他說,比賽的重點不是自己埋頭苦做,而是去看別人怎麼做,偷偷觀察誰的手路好,記下他們發酵的時間,是三個小時半、四個小時、還是五個小時,看誰最終勝出,那便是可供參考的方向。「等於別人幫你做實驗的意思。」用開放的心胸向強者師學便是葉家人的習茶大法。

在比賽的磨練下,葉盈德在35歲那年首次參加製茶技術競賽拿到嘉義縣第三名,接著前往參加全國賽,得到2018年「全國部分發酵製茶技術競賽」球形組冠軍。近三年,他轉向研究紅茶,2020年參加「嘉義縣小葉種紅茶製茶技術競賽」得到季軍,對於達到他理想的成績,還有一段路要拼。

有捨有得的茶園管理心法

從第一代人的開墾到第二代人的拓展,萱澐製茶廠走了三十年時間,才終於形成今日的規模。一家人因為在患難中成長,感情也特別濃郁,直到今日葉盈德與父兄仍共同管理、共同生產,他們在高海拔地塊種青心烏龍,在海拔較低的地塊種金萱以及紅茶專用的青心烏龍,總共有10多甲的茶園。

此外,他認為「茶是最自然最好」,所以延續上一代的管理方式之外,於有機肥料選用提升豆粕的用量來養地,使茶底葉片生長肥厚,飽含滋味,並且為了茶園永續與維持品質,限定只採春、秋、冬三季,捨夏茶不採,讓茶樹可以休養。

坐在茶桌前,客人挑茶,而茶也挑客人,兩兄弟的個性迥異,吸引來的買家不同,哥哥是清香派,而葉盈德是花香派。他說:「我的手路強調甜感、水潤、花香氣,味道怎麼走,有時看客人出了什麼題目給你。」他認為茶最迷人也最獨特的地方,便是每個人的味覺不同,做起來的口感絕不相像。

葉盈德的茶強調甜感、水潤與花香氣,紅茶也以春茶製作。

分享他種於海拔1,500公尺石棹山頂以及種於製茶廠旁約海拔1,300公尺的茶,在相同管理手法下的青心烏龍,前者茶湯順水、清香味明,後者卻是茶湯濃強、香氣揚放,顯現出海拔與氣候環境對於茶的影響。

「喜歡喝順口,就選高海拔,喜歡喝香氣,就選低海拔。」因為自家茶區多,選擇也多,但相對地,為了做出地塊的不同個性,他與哥哥講好各自獨立採收,茶菁不拼堆,才能不受影響,做出自己的風格。

從發酵到焙火玩味香氣

在紅茶部分,由於葉盈德不採夏茶,強調茶園休養,所以他使用春茶為底,來做球形紅茶。他說:「春茶重香氣,冬茶重喉韻,我用春茶做紅茶,雖沒有跳仔著涎,沒有蜜香,但有鮮明的花果香。」

入口,果香與甘甜在口腔中的展現度極佳,滋味慢慢釋放,也很持久。「我的茶就算放涼了也好喝。」葉盈德表示這是因為他的紅茶分二、三次發酵,味道飽滿度高,熱泡冷泡皆宜之外,也能陳放,大約三年可轉化,「還有客人拿去煮奶茶,命名為德家奶茶,聽說也很好喝,我看我要來註冊專利了。」

製茶職人葉盈德。

投入茶業第十五個年頭,葉盈德今年41歲,也漸漸學習品牌化,推出自有包裝與禮盒,也更體貼客人的需求。他不只會記錄客人的喜好,甚至許多客人因為年紀增長或是體質轉化,偏好風味與從前不同,也會因應調整日光萎凋、發酵輕重、攪拌程度或是焙茶熟度等,而為了使茶香有更大展現,他也學習使用仿傳統的電焙籠來烘茶,為茶輕火賦香,提升甘醇度。

走向外頭悄靜的茶園,方才震天價響的製茶聲音如潮水退去,陽光下的葉盈德又漸漸甦活成搞笑的蔡頭。他說,自己做好茶的心法便是「開心」兩個字吧。「心情好,做出來的茶自然好。」這位笑顏逐開的茶界明星臉,把每日過得像鎂光燈下燦爛,也把這份快樂透過茶傳遞給大家。

文字/李佳芳 攝影/陳婉寧

回到專題:嘉義 台灣高山茶的起源地

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
  • 文字/李佳芳
  • 攝影/陳婉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