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台灣禁書、禁片審查史:回顧戒嚴時期的思想與創作審查

台灣禁書、禁片審查史:回顧戒嚴時期的思想與創作審查

高中開始特別喜歡找曾被禁的小說來讀,從而發現戒嚴時期被禁的書,改編成電影可能沒事,禁書和禁片往往是兩回事。

已經忘了小時候是怎麼知道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是禁書,偶然發現我家裡書櫃最深處藏有一本,也不敢問家人是怎麼回事,總是趁著沒人在家的時候把它拿出來翻一翻,無論讀懂還是不懂,心裡有種對抗了什麼事的秘密快感。

高中時候家裡裝了第四台,如果說網路開啟了某個世代的世界觀,那麼為我這個世代打開一扇窗的便是第四台,第四台白天可以看黨外新聞、深夜可以偷看各國情色片、冷門時段還有各種沒機會在台正式公映的藝術片,依舊享受著那股對抗世界的快感,而且更大更廣更滿足。

高中開始閱讀文學作品之後,特別喜歡找曾經被禁的小說來讀。例如郭良蕙的《心鎖》,書中對性愛的描寫被指稱是「自五四運動以來最露骨大膽」而遭內政部下令查禁;又或者像陳映真曾因左傾思想入獄,所以《將軍族》遭禁⋯⋯。奇妙的是,戒嚴時期被禁的書,改編成電影也可能沒事,禁書和禁片往往是兩回事。

被禁的片子,外語片在數量上遠比本土電影要高,反共或政治因素只是其一,情節違反善良風俗或有大幅度裸露場面是其二(例如奧斯卡最佳影片《午夜牛郎》在台被禁將近20年),欲知其他千奇百怪的遭禁理由,在此推薦詳讀影評人梁良撰寫的《看不到的電影:百年來禁片大觀》,該書娓娓道台灣曾經有過的離奇禁片歲月。

於是我不免想起從小說到電影,不斷挑釁台灣保守審查制度的《心鎖》。郭良蕙曾被封為最美麗的女作家,1962年在《徵信新聞報》的〈人間副刊〉連載小說《心鎖》,因為挑釁當時以「反共抗俄」為唯一準則的文壇,露骨描述性愛場面,被當時對文壇有影響力幾個保守組織,聯名要求查禁。

2021言論自由日,國家人權博物館推出展覽「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圖/國家人權博物館粉專

1986年,時報出版社在出版《郭良蕙作品集》時將《心鎖》一併出版,同一年還由香港情色大師何藩改編成電影,結果電影販賣情色沒事,小說卻遭當局第二度查禁,直到1988年才由省政府新聞處發布解禁。

說實話,《心鎖》電影版跟原作格局有別,影片賣弄情色奇觀有餘,意識形態卻極度保守,根本沒能如實呈現郭良蕙筆下,女性追求情慾並對抗傳統禮教的勇氣與內在掙扎,但或許正是這樣後退一步的保守改編,才讓這部在戒嚴時期推出的情色片通過審查而沒成為禁片。

至於短篇小說〈將軍族〉,最早是陳映真於1964年1月發表在台北《文學季刊》,1968年他因「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被判十年徒刑,但〈將軍族〉的影像化似乎不受作者入獄影響,在1970年被白景瑞改編成《再見阿郎》,電影版從情節到角色人設皆已大幅更動,原作超越外省和本省族群的宏大視野與悲憫胸懷在電影版中亦蕩然無存。

1975年陳映真因蔣介石過世而獲特赦提早出獄,集結出版同名小說集《將軍族》,被警總以「內容不妥」查禁報繳,所謂內容不妥,其實就是內文兩度提及導引鴿子的紅旗,偏偏紅旗可能讓人想到中共而已。

《再見阿郎》劇照。(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映真是非常重要的台灣作家,但是他的作品鮮少被影像化,例如另篇名作〈夜行貨車〉明明非常適合改編成電影,在台灣卻只有在1993年被改編成四集的電視迷你劇,反倒中國早在1985年就出現據此改編的電影版本,而促成此翻拍的關鍵人物是台灣導演謝雨辰。

1984年,謝雨辰攜家帶眷取道香港投奔中國,陳映真在〈夜行貨車〉中對於美國資本主義憑藉民族情感的強力批判,加上對於跨越本省與外省族群的愛情刻畫,成為他向對岸輸誠的有利工具,於是他攜手同樣回歸中國的音樂人侯德健,在中國官方支持下,啟用中國演員扮演台灣人,完成一部不斷販賣台灣意象(甚至唯恐大家不曉得故事背景是台灣,而透過美術造景大剌剌寫上「台灣」兩字提醒觀眾)、鼓吹民族大義的主旋律電影。

想當然爾這版《夜行貨車》在台灣應當是禁片,近年拜網路之賜,只要在中國各大網路上搜尋關鍵字「夜行貨車」、「午夜特快」,便可瞧見這部在上個世紀只聞其名的「統戰示範片」全貌。

說到禁書禁片,自然不能略過柏楊的《異域》。柏楊自1961年開始以「鄧克保」為名在《自立晚報》社會版連載〈血戰異域十一年〉引起廣大迴響,隨後以《異域》為書名正式出版,1968年柏楊因長期批評政府而被蔣政權找到小辮子(史稱「大力水手」事件)入獄,《異域》因作者是化名之故反倒躲過查禁。

解嚴以後,《異域》在1990年被朱延平改編成電影,由於劇情涉及批判國民黨及蔣介石政權,遭電檢處要求動刀修剪,幸而當時民風漸開,加上1983年早有三段式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第三段〈蘋果的滋味〉因呈現台北落後貧窮景象而被要求修剪的「削蘋果事件」前例,從媒體到創作者再到群眾凝聚共識支持電影反映現實遠比為當權者擦脂抹粉歌功頌德重要,最後電影一刀未剪通過。

所謂禁片,是在特定歷史脈絡下,基於政治或其他特定因素所導致的產物。如今台灣民主開放,加之以網路四通八達,如果還有在電影院看不到的電影,其一是無人代理引進,其二則是如中國電影沒抽到陸片配額而不能在台做正式商業放映的「政治問題」(但仍可以影展形式做限量放映)。

「禁片」兩字在21世紀台灣幾成絕響,取而代之的是針對觀看者年齡而做的分級限制。

2016年有部法國藝術片《性本愛》因文化部聘任的某些分級審議委員,以個人主觀斷定其內容會引發成年人的羞恥與厭惡而決議不予以審議分級,導致該片無法取得分級證明而無法在電影院商業放映,形同另類禁片,最後片商為讓影片上映在第四度審照時自刪170秒才終於叩關成功,卻令台灣禁片史留下爛尾。

其實台灣早已脫離戒嚴時代廢除《電影檢查法》,既然有明確分級,就不該以任何理由不予以審議,這是原則問題,也是台灣民主與自由的價值所在。

|展覽資訊|

回到專題:溫柔的力量:人權與文藝的正義聯盟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鄭秉泓
  • 圖片/國家人權博物館
  • 攝影/汪正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