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太平青鳥:在基隆,一座最美視野的書店

太平青鳥:在基隆,一座最美視野的書店

太平青鳥10月底開幕之際,邀請了基隆市長林右昌、太平青鳥的主要策劃者張鐵志與蔡瑞珊,一起聊聊「太平青鳥」的前世今生

從廢棄的太平國小轉生為絕美空間的「太平青鳥」書店。(圖/Ogawa Lyu攝影)

在遙望基隆港的罾子寮山上、處於邊陲地帶的碼頭工人社區中,廢棄的太平國小經基隆市政府近年不輟地改造與翻新,今由青鳥書店築起「太平青鳥」,成為一間不僅有著最美海景視野與在地人文知識的書店,更將過去學校的知識傳遞精神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延續下去。

在太平青鳥10月23日開幕之際,邀請了基隆市長林右昌、太平青鳥的主要策劃者張鐵志與蔡瑞珊,一起在這座美好的閱讀場域中聊聊「太平青鳥」的前世今生——看一間書店將如何以文化擾動、參與基隆社區和城市的新生,也聊聊各自動人的閱讀與生命故事。

邊陲地帶如何翻轉  太平青鳥展翅飛來

林右昌(以下簡稱「林」):在基隆,我們不斷在做一件事,就是把人家認為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雖然我自己是基隆人,但過去也一直不清楚這座建築物是什麼,依稀只記得橫形的輪廓,遠遠看很醒目。剛上任時(2014)時,學校雖然還在,不過學生已經很少,那時就下了決心,要慢慢地把這間學校收掉,同時開始思考要怎樣將這個社區轉型。

以前這裡是邊陲,在後火車站後面,又是碼頭工人居住的社區,是一個相對弱勢、貧窮、邊緣的地方。我想著,如果可以把這個地方發展起來,那在別的地方我們也一定可以做得到。於是,一開始條件還不太具備時,我就先把「大基隆歷史場景」、「市港再生」平台等幾個市政府的專案辦公室放到上面來,讓這裡變成市政府發展的新動力和引擎,也取了一個還蠻酷炫的名字,叫「建築與設計者之家」(笑)。

基隆市長林右昌(中)與太平青鳥的策劃主理人蔡瑞珊(左)與張鐵志對談。

太平青鳥位處山腰社區,經過一段山路進到寬敞的書店入口,特別令人眼睛一亮。

林:我把市政府的同事從山下拉到山上來開會,背後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希望市府的同仁能以不同的視野重新去認識這座城市;二是想透過營造秘密基地般的討論空間,讓大家感受彷彿「密謀」著一件可以讓城市翻轉的行動,切身感受自己參與了改造的過程,也由此開啟太平國小的重生。

張鐵志(以下簡稱「鐵」):市長剛說,基隆在把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其實我們做書店也是如此。當時青鳥收到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以下簡稱「都發處」)的邀請,決定進駐太平國小時,很多人都問,這裡既然原本就是個因為大家不來而沒落的地方,在這裡開書店怎麼會成呢?

我不是基隆人,但過去兩三年也參與了基隆的一些文化事務,開始對這座城市著迷。後來第一次來到太平國小更是直接愛上,視野太好了,可以看到山、海、港跟城,幾乎是個夢幻的地方。加上空間改造的建築師是我們都很喜歡的郭旭原跟黃惠美兩位,我們就想:有這麼好的風景和建築師,還有一個願意支持文化的市政府,加上我們自己做書店的know-how(知識),這是天時地利人和啊!

建築師將太平青鳥的樓層之間垂直打通,使空間感更開放、通透。

依山傍海的太平青鳥,二樓保留許多原太平國小的課桌椅。

鐵:但我遇到很多基隆人說「基隆人都不會去那裡」、打槍交通便利性,但說實話,我不覺得這是太大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如果有好的空間和內容,大家自己就會來。這就是我們對太平青鳥的信心,當然啦,這還是場未知的冒險。

更重要的是,我們做書店的基本想法是,書店不只是一個等待人走進來的靜態空間,還必須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發電機。所以不管青鳥書店在台北、屏東還是如今進駐的第三座城市基隆,都希望能在整個城市產生更多的「擾動」。所以我們也會在接下來的一年中辦很多活動,不管是去挖掘在地的能量,還是邀請外來的作家跟基隆產生新的互動——讓這裡真正成為一個「活」的地方。

從開書店的細膩思量 延展到城市與國家願景

蔡瑞珊(以下簡稱「珊」):青鳥書店的選書很注重「意義性」,太平青鳥對基隆人來說也當然要有其意義,所以你一走進來會發現有兩大桌都是以基隆為主題的書。出版社也非常理解青鳥的想像,譬如《基隆的氣味》一書原先絕版了,有鹿文化這次為了太平青鳥把它再版。我們的開幕式也邀請了王傑老師等基隆在地作家和青年們,希望可以讓文化和新創間產生各種交流。

選書的主題也有進一步圍繞「基隆」延展出的「海洋文學」,也因為太平國小本身建築物之特殊而有建築的書⋯⋯一共兩千多本,包含了藝術、文化、攝影、文學等領域,希望啟發讀者對於新世界的想像。眼前的窗景望出去是象徵著「台灣走向未知世界的起點」的太平洋,而太平青鳥也可以是一個知識的開端。

林右昌市長與書店主理人肯定「太平青鳥」即將注入當地的新活力。

太平青鳥除了提供多元精采的選書,吧台也提供飲品供讀者選購。

珊:在此地成為一所廢棄的小學前,碼頭工人把小孩送上來求學是一個希望的象徵,我們也希望能把這個知識的傳遞延續下去,這裡未來就是基隆知識的燈塔——在大大的「KEELUNG」旁,照耀著基隆的每一個讀者,這是我們期盼未來能發生的可能性。

林:太平青鳥不只是一間書店,更重要的是它帶來的價值跟視野。這跟城市和國家的發展都很有關係。我以前大學在唸景觀設計的時候,老師強調「概念先行」的重要,有了概念才有後續,因為設計跟規劃不是憑空「砰」地掉出來的,背後必須有方向、願景和一套邏輯。

我們希望青鳥能帶給社區未來展望、給基隆和台灣帶來更多動能,在這個本就容納著各種流動的港口,增添知識和文化的流動。此外,人也是流動的,對我來說,所謂的「基隆人」並不是出生或居住在這裡的人才叫「基隆人」,從青鳥進駐太平國小的現在開始,大家若有機會在此地創造、擁有新的未來,大家就都可以是基隆人。

而且對一個城市的振興、復興來說,知識的創造是必經的過程,從知識的再造重新找回自信心,才會重建整個城市的光榮感,以及重新出發的動力。這幾年我們已經重新找回這樣的力量,現在太平青鳥的加入,能給基隆甚至其他城市帶來更不一樣的視野,讓大家看到:居然一個廢棄的學校、一個被放棄的地方,也可以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他們與書店、閱讀共創的美好記憶

鐵:我是一個傳統的黨國教育中長大的孩子,到18歲進入大學時是解嚴後幾年,很想摸索台灣和世界的樣子,而我和這個新世界的通道,就是書店。不管是吸收深入的理論知識,還是對當代社會現象的分析,閱讀都是養持續成「我之所以為我」、乃至影響後來工作生涯走向的原因。

鐵:三十多年過去,今天我們吸取知識的方式已經有很多種,書還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媒介。尤其在這個資訊碎裂的時代,要有系統地理解知識還是需要透過書,去書店也依然還是必經的路徑,而實體書店相對網路書店又有很大差別。我也會在網上買書,有時候的確比較方便,可實體書店更大的意義在於「相遇」。

打開太平青鳥一樓到三樓的樓地板,使空間視覺感更顯有趣。

鐵: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知識都很有限,到書店可以遇見很多原來不一定知道的書,那種「相遇的美好」正是實體書店存在最重要的意義。尤其是獨立書店,每間都有不同主人的個性,透過他們的視野,也可以打開自己的世界。

林:成長過程中我的興趣很廣,所以閱讀的也很雜,包括文學、藝術、傳記,還有博物誌或自然誌⋯⋯跟台灣相關的幾乎都很喜歡。唸城鄉所(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時候,啃那些很硬、很艱澀的理論書的那段日子,更加培養我的閱讀力,給予我很多腦力激盪。而有關閱讀印象特別深刻的一件事,是當年我進到知識寶庫「台大總圖」時,那種油然而生的震撼和渴望,後來也很常去新生南路巷子裡的唐山書店。

對我來說,書店也是一個進去會碰到很多驚喜的地方。我也還很習慣買書,除了即時的報導、資訊會在網路取得,知識層面的東西還是比較喜歡透過實體書閱讀,也習慣在書上做筆記、記錄心得,等過了五年、十年,往往會發現以前在上面寫的東西,那時候重讀會有一番不同的趣味(笑)。逛實體書店和閱讀體驗是一件讓我非常enjoy的事。

珊:書店是我人生新的起點,從我踏進第一間獨立書店起就再也沒離開過,一路到現在。身在每一間書店中我都會覺得有種踏實感,所以也希望進來的人都能同樣體會到被安慰、療癒的滿足感,產生各種最美好的相遇,因為這間書店開啟他們新的人生。這是書店對於我、和我想給予其他讀者的東西。

太平青鳥特別開闢一區基隆選書,使書店與當地有更多連結。

以書店為中心打開想像的界線

林:建築師在設計這裡時,有規劃把樓地板切掉、打開,這個打開的過程,在城市層面的意義也是一樣。剛鐵志提到的「港、城、丘」,是基隆獨特的特性,以前大家都認為交通不便是一道縛束,但這其實也是某種城市的個性。

在山下,我們為包括港口和國門廣場在內的城際轉運站做了很棒的設計;在山上,則讓廢棄的太平國小成為一個新的發動基地,如此一來「上下夾擊」,讓原本所謂較「邊陲」的碼頭工人的住宅區重新擁有不一樣的可能。怎麼樣把一個沒有機會、逐漸破落的地方,轉化成這個城市的引擎和新的中心,這其實是我們處理太平國小、邀請青鳥進駐背後很大的企圖心和目標。

鐵:我覺得來這裡,就是透過閱讀書本跟閱讀外面的山海城,重新認識基隆。

珊:我在進入書店世界之前,曾在全台做書店的田野調查,所以對全台書店的理解可以算還蠻深入的——這應該是目前全台灣視野最美的一間書店了,如果有個票選叫「一生必來一次的書店」,應該可以入選了吧!(笑)

林:而且未來開放外縣市或搭乘郵輪的國際客人來參訪時,這裡也會變成一個新的聚點——從山腳下走讀上來,可以看到基隆最好的風景,在通往作為文化中心的書店的路上,能夠逐步理解、細細閱讀這座城市。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李尤
  • 攝影/Ogawa Lyu
  • 編輯/游千慧
  • 核稿/吳哲夫
李尤

李尤

1999。張開眼睛打開心,邊寫字邊看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