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募資高手「嘖嘖」的創意魂:非典型企業與它的天才夥伴們

募資高手「嘖嘖」的創意魂:非典型企業與它的天才夥伴們

募資平台嘖嘖一路走來,總募資金額達46億元,總贊助人次190萬次,至今共有3771個專案上線,它是募資者們的天才夥伴。

十年前群眾募資風潮從歐美吹起,Kickstarter、Indiegogo成了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國際性募資平台,而台灣人最熟悉的群募平台,應該就是嘖嘖了。一路走來,總募資金額達46億元,總贊助人次190萬次,至今共有3771個專案上線。嘖嘖怎麼做到的?

2011年,年僅28歲、在英國擔任建築師的徐震,因為看到身旁學設計、做創意的朋友,迫於現實和資金考量,往往對於是否要實現自己的創意,感到躊躇不前。

在此之際,他注意到Kickstarter的發展,認為群募平台能讓創意人將點子預先拿到市場測試,並獲得反饋,因此,抱持著讓美好事物發生的想法,和幾個好友齊力打造出嘖嘖。台灣第一個綜合型群眾集資平台,就此誕生。

如今,十年過去了,嘖嘖搖身成為全台最大的群眾募資平台,卻毫無一般印象中所謂「成功企業」該有的樣子。一間十年的企業,新創期當然是過了,辦公室卻仍然設在共享空間,全體員工會議一年不超過四次;理應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時間,團隊成員三兩散落,不免讓人疑問,人都去哪了?

2011年,年僅28歲的徐震,秉持著讓美好事物發生的想法,與幾位設計師好友創立嘖嘖。

「我們自由度很高,只要夥伴需要你時,找得到人就好。」嘖嘖專案經理韓澐稀鬆平常地解釋,即便是上午去宜蘭衝浪、下午回台北上班,都見怪不怪。基本上,嘖嘖組織扁平,除了徐震之外,幾乎人人都叫專案經理,差別只在資歷深淺。

「有些成員除了嘖嘖的工作外,另外有自己的事業在忙,有人是圖文插畫家,有人還經營遊戲公司。」如果說領導人就是形塑企業樣貌的靈魂,像嘖嘖這樣一間超乎想像的「非典型企業」,似乎得從徐震身上找尋答案。

樂於助人  創辦人生來要當助理

端詳徐震的名片,上頭乾淨,簡單,連電話都沒有,不顯眼的「the sidekick of geniuses」小字成了最大亮點。徐震的意思是,他是「天才的夥伴」。學建築、都市設計,看似有成為藝術家潛力的徐震,很清楚自己的特質,好奇心強,每件事都能快速上手,但頂多做到六、七十分,缺乏那種職人追求完美的精神。因此,如同羅賓之於蝙蝠俠,他給自己的定位,是適合當別人的助理。

# 視角一  夢想的起點

◉ 嘖嘖小檔案

品牌精神 
歡迎每一位喜歡夢想的人們,一起讓美好的事物發生

共同創辦人:徐震、邱慕安、劉家文、林能為
成立時間:2011年暑假,2012年2月24日網站正式營運
主要產品:嘖嘖群眾集資平台,刊登各式各樣的創意計畫
員工數:26人

徐震是嘖嘖第一位專案經理,能藉著協助提案人,盡情體驗各行各業的生活,儘管群募的光芒從來不在助理身上,他卻認為,自己擁有別人沒有的幸運,「我能參與許多很棒事情的誕生。」但當助理和追求成就感是互為牴觸,難免讓人懷疑自己一生是不是都無法被肯定。

每當這時候,他就會對自己說上一句煽情的話:「感謝命運讓我遇見群眾集資,我第一次發現,做助理可以做到有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嘖嘖創辦至今,幾乎沒有在網路上登過人才招募廣告,所有成員都是徐震一個個尋覓,或經由朋友介紹而來。

問他原因,他彷彿等了許久,正是為了說出那個命定的答案:「因為我找進來的團隊,都是和我很像的一群人。」也就是說,目前嘖嘖擁有26個天才的夥伴。

專案經理們  把群募案當自己事業

對於「嘖嘖擁有26個天才夥伴」的說法,專案經理高立杰忍不住失笑,卻欣然同意。高立杰是設計背景出生,他其實是先當提案人,再進入嘖嘖,他曾經想過自己會是個天才設計師,但體驗過設計師經歷的一切後,反而發現自己更擅長在設計師身邊補足他們的不足。

另一名專案經理丁展譽,也有這樣的特質。在協助提案人時,他習慣把自己當成贊助過幾千、幾百個案子的人,設身處地為提案人思考,哪裡還有不夠周全之處,「做為天才的夥伴,是非常好學習事物的位置,你可以貼近一個很有熱情、理想和能力的人,學到他擅長的事。」

高立杰進一步補充,嘖嘖的專案經理常把案件當成自己的事業,表現得比提案人還急,這讓某些企業老闆相信嘖嘖的話,更勝過自家員工。因為對這些專案經理來說,募資金額大小從來不是重點,協助提案人達成夢想,才是關鍵所在。

「大金額案件有他的爽感,但有些資源沒那麼豐富的案子,用50、100萬就能把產品、東西做出來,反而會讓我們很有成就感。」高立杰解釋,通常兩、三千萬的募資規模,都不會是品牌的救命錢;往往50、100萬就達標的案子,由於品牌、產品本身就屬小眾,那樣一筆小錢,恰恰是讓提案人繼續往下完成夢想的動力。

至於創辦人徐震,十年群募生涯中,他認為最有魅力的事,是真切感受到「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格言,不是勝者用來安慰輸家的場面話。或許提案人首次募資達標,成品、規模卻離理想還有一段距離,但提案人會將挫折小心翼翼收好,成為日後的養分,捲土重來。

例如目前由二代接班的源源鋼藝,首個胡椒罐募資案因為不符合台灣人生活習慣,只募到了77萬元,但後續的便當盒、飲料杯提案,提出相應台灣文化的改造,最終募資成果都達千萬以上,嘖嘖等於是見證一個台灣生活器具品牌的重生。

作為一間非典型企業,嘖嘖自由度高,成立十年辦公室還設在共享空間,全體員工大會一年不超過四次,上班時間也相當彈性。

透過各式各樣的提案人,徐震也認清嘖嘖必須不斷嘗試,就像這十年間,更新、改版嘖嘖網站成了家常便飯。

徐震舉例,十年前嘖嘖開站時,臉書還沒那麼紅,許多人是藉由輸入網址進入嘖嘖,網站必須設計得讓人容易找到,首頁打開就是嘖嘖的介紹,可如今人們習慣從社群網站導流,整體規劃又不一樣,「有太多東西要順應大環境改變,所以我們不會訂三年、五年計畫,想的通常是要做到什麼、怎麼做,因為隨時都在調整。」

群眾募資  朝生活各領域蔓延

於是,沒有高深的經營管理策略,甚至不強調團隊經營(team building),僅憑著想成就美好事物的心,嘖嘖做為非典型企業,一路走來,總募資金額默默攀升到了46億元,總贊助人次達190萬次,至今共有3771個專案上線,約七成的案件可達標,成果驚人。

儘管去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從合作夥伴到貨運物流,嘖嘖所有面向國外的計畫全被打亂,成績還逆勢成長,全年募資金額達到19.3億,將近是2019年的兩倍之多。徐震推測,可能是人們在家中的時間多了,靈感迸發,募資案件愈來愈包羅萬象。

大至去年登上《紐約時報》的「Taiwan Can Help」專案,小至鄭家純推出的成人情趣用品「純愛杯」、台灣特有的招財蟾蜍,以及新字體、防水鞋,群眾募資正朝人們食衣住行育樂的各個領域蔓延。韓澐透露,甚至還有重建土地公廟的案子登上嘖嘖,最終成功達標,令他眼界大開。

丁展譽觀察,喜歡幫助別人、習慣支持別人,已經成為台灣人的日常,這也讓群募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畢竟群募是想改變社會、參與公眾事務,門檻最低又最簡單的方法。」但募資金額變高、種類變多,群募詐騙、未按時出貨等爭議也時有所聞,近日上線、由貝殼放大成立的新平台「挖貝」,便是懷抱著提供贊助人信任與責任的理念而來。

徐震指出,群募在全球面臨的首個挑戰,就是答應履約的時間總會延遲,「創造新事物有太多不可預期,這就是創新的風險。」而當嘖嘖躍升為產業龍頭,勢必有該承擔的責任。

發揮正面影響力  嘖嘖要做溫暖太陽

在創立屆滿十週年之際,嘖嘖也宣告推出「好評提案人」、「影響力徽章」、「產業星探」和「集資生態圈」等全新機制。其中,好評提案人是鼓勵提案人更謹慎看待自己的承諾,認真評估、做好規劃,就會得到嘖嘖的優惠回報;影響力徽章則是期望發掘更多對台灣有正面影響力的專案。

對於全新制度,徐震說了個「北風與太陽」的古老寓言。北風和太陽要比賽,看誰能讓旅人將斗篷脫掉。北風使勁地吹,只逼得旅人將自己包得更緊,但太陽僅是溫暖照耀,便讓旅人不得不脫下斗篷。

「你可以做嚴峻的北風,先把所有人都視為壞人,把遮掩揭穿,逼人做出改變。但我希望嘖嘖能像太陽,鼓勵旅人自行脫下外套,」徐震維持一慣的溫文,企盼嘖嘖能在台灣群募產業裡,做那顆和煦的太陽。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6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蕭玉品
  • 攝影/KRIS KANG
  • 編輯/吳哲夫
  • 核稿/游千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