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以積木為主題的歷史課,如何改變一間教室?
走進萬芳高中的「美感積地」教室,由歷史老師黃小萍和3+2 Design Studio攜手合作,讓這間以積木為教材和空間設計理念的教學空間,提供學生沈浸於有別於過往的學習情境中。這個改造是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之一,目的是為了協助台灣各級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
走進萬芳高中的「美感積地」教室,由歷史老師黃小萍和3+2 Design Studio攜手合作,讓這間以積木為教材和空間設計理念的教學空間,提供學生沈浸於有別於過往的學習情境中。這個改造是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之一,目的是為了協助台灣各級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
拾階而上萬芳高中的行政大樓,轉個彎,一間明亮的空間出現在面前。外觀由橘灰白三色組成的這個空間,原本是窗戶的位置,由一條透明的展示櫃所取代,展示櫃臺上擺放的是一個個由積木所蓋成的微型建築。和周圍佈滿鐵窗、有些晦暗的老教室有些不搭調。如果說這棟建築本身是一座由樂高積木所打造的模型,這間明亮的空間就像是其中一個積木被抽掉後、補上的一顆嶄新又帥氣的積木。
萬芳高中歷史老師黃小萍探出頭來,和我們打招呼,隨後走出教室的還有3+2 Design Studio的團隊成員。這兩組人,正是催生這個名為「美感積地」的幕後推手。
給積木一個家
時間回到2019年,作為歷史老師,黃小萍不斷思考如何讓硬梆梆的歷史課本知識,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帶給學生。受建築文資工作者凌宗魁的《積木台灣經典建築》啟發,黃小萍將積木融入歷史課程中,帶領學生走讀社區的廟宇建築,或是城市中不同時期的建築物,透過觀察、拍照和素寫做紀錄,再以樂高積木重現建物。台灣歷史博物館、景美集應廟和台北101等台北各大景點,皆化身為積木模型,躍然於台北城市的地圖上。
透過這樣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對於歷史更有感,也讓黃小萍拿下台灣多項創新教育的獎項。然而,於此同時黃小萍也感受到空間改造的迫切性。
「這些積木都要逐課程而居,搬來搬去很辛苦。」和大學的跑班形式不同,當萬芳高中的積木社或建築歷史課有需要時,學生就必須到黃小萍放積木的教室搬運積木。由於積木全都是由外界捐贈或是黃小萍寫教案爭取經費購買的,每一顆都很重要,在搬運過程必須小心翼翼。將積木搬到教室之後,又必須擺放教具、營造情境,對於教學來說,會耗費更多時間精力。
沒有固定教室,對於積木存放和作品展示來說也很不利。一直以來為了方便搬運,積木都是以B4、A4的紙箱收納,而學生的作品也因為沒有空間可以展示,只能收藏起來,無法讓更多人認識這堂課的成果。
因此當黃小萍看到台灣設計研究院所開放的「學美・美學」徵選計畫,便二話不説投出申請。並在第二次投遞申請時,成功獲選為改造計畫的一員。
學校和團隊聯手合作
自2019年,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計畫,開放國小、國中和高中職校進行申請,再由專業設計團隊經過徵選後進入校園、提出設計提案,以設計改變過往學校教室在使用上可能遇到的問題,包括收納空間不足、空間與使用需求不符以及空間老舊閒置等。截至今年六月,計畫一共累積了超過55個案例,點開「學美.美學」的網頁,前後對比的空間照,凸顯的不只是空間的好看,還有設計如何帶來改變的力量。
3+2 Design Studio總監謝易成回想和黃小萍相遇的過程,由於萬芳高中位於台北市區,加上黃小萍對於教室有明確的需求和想法,因此成為許多設計團隊爭相爭取的改造對象。最後3+2 Design Studio得以入選為執行團隊,是因為黃小萍看到團隊對於學校教室改造投注的用心。
「做學校案和過往商業案最大的不同,是面面向向希望這個學校更好,也多了一點有愛的感覺。」謝易成回應,雖然經費不足,但是在情感上希望學校更好的情況下,團隊也會投入更多自己的時間到學校補油漆、弄地板。
謝易成也補充,和過去承接的空間設計案不同,學校空間設計需要更注重耐用和安全性,「希望用空間帶學生到不同時空。」桌椅等設備的挑選上,為了因應學校學生會長久使用的習慣,則是選擇好清洗、好維護的材質為主。
走進教室,確實就像進入不同的空間。前一秒還置身於磨石子地板的舊大樓走廊,在踏入「美感積地」後,就會被明亮的燈光包圍,中間一條白色走道貫穿教室,以四個正方體椅子搭建而成的展示台,上頭擺放的是學生組建的建築物。
正方體椅子不只能拿來坐,也能堆疊成展示平台,平時擺放在教室兩邊、積木收納抽屜的下方。積木收納櫃按照顏色分類,透明的半圓形罩子可以迅速找到需要的積木,抽屜下方的桌子可以拉出來作為製作積木建築物的檯面。依照不同的使用需求,像是積木課、社造演講等,就可以調整椅子的擺放方式。
理想教室的模樣
「美感積地」自今(2022)年一月開始施工,並在六月完工、開放試營運,學生進到教室後,最開心的是製作的作品能被擺出來展示。然而,黃小萍表示,美感積地因為不像傳統認知的教室,因此被人認為是這棟四層大樓的「怪獸」。
「空間要賦予的是態度。」面對不同的意見,黃小萍以自己的感受回應不同的意見,「他絕對不是怪獸,學生進到教室能感到舒服,卻也有意識這裡是教育場域。」
「環境很重要,不然以前都是鐵窗,你會認為所有空間都是這樣。打開鐵窗,讓主題進來,我覺得就能讓學生不管在學習上,或是未來人生道路上,他會很不一樣。」謝易成說。
打開鐵窗,也打開教室的可能性。空間改造賦予教室新的意義,從過往斑駁的地板、凌亂的管線、從未更新的課桌椅所組成的教室,透過空間改造,打磨教室的外觀和內在,讓學生沈浸於不同學習情境,也讓大眾看見校園與教育的無限可能。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致力於挖掘台灣文化,請支持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三年訂閱計畫,一起記錄與參與台灣的文化改變。
陳湘瑾
畢業於台灣大學新聞所。寫文章、做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