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不老部落:當部落精神回到生活,成為「由下往上」的有機創生學

不老部落:當部落精神回到生活,成為「由下往上」的有機創生學

宜蘭山上的「不老部落」是台灣的一則傳奇,他們不是販賣大眾對原住民部落的刻板想像,卻成為最成功經營的旅遊與飲食地點,可謂開創了台灣偏鄉部落發展的全新模式。他們背後的經營模式是什麼?又蘊含了什麼樣的生活哲學?重要的是,正如執行長Kwali說:「傳承不能空有形式,而是要讓它『活』在生活之中,這樣的傳承才有意義。」

不老部落是位於宜蘭大同鄉的泰雅族部落,開創台灣偏鄉部落發展的全新模式。

宜蘭山上的「不老部落」是台灣的一則傳奇,他們不是販賣大眾對原住民部落的刻板想像,卻成為最成功經營的旅遊與飲食地點,可謂開創了台灣偏鄉部落發展的全新模式。他們背後的經營模式是什麼?又蘊含了什麼樣的生活哲學?重要的是,正如執行長Kwali說:「傳承不能空有形式,而是要讓它『活』在生活之中,這樣的傳承才有意義。」

四驅車破開一山濛濛靜寂,疾軋過草木覆蔽的陡徑直上隱於寒溪山野的「不老部落」。在部落執行長Kwali的帶領下,來到這個號稱台灣最神祕部落的真貌。

不老部落以「祭儀廣場」和「部落集會所」為中心,集會所附設的餐廳和廚房即接待遊客之地,部落以自產蔬菜及肉烹製一道道美味料理佐自釀小米酒呈上,炊事的蒸騰水氣熱鬧向外勾連山風,響徹山間的嘹亮歌聲帶動賓主盡歡。這是不老部落為大眾所熟知的一面。

然而不老部落的真正精神所在,須向遊客目光不及的日常探尋——農地、家屋、工作坊及倉窖隨山勢闢築,舒徐有致地三兩攢聚在山光霧色之中;在敞天的小米田及菜園或林下的段木菇寮,不時可見農人埋頭勞作的身影;雨後的工作坊,橫樑晾掛草木染的苧麻線與黃藤條,圍爐火席地而坐的年輕織女頂著木造織機梭梭織出充滿故事的圖樣,酒窖職人檢視釀造中的小米酒,耆老婆婆熟練包製月桃葉哈金(hakim)——部落中的每一個人、事、物,都是各安其所、各樂其業。

今日的不老部落活力沛然,受到餐飲、媒體和社會大眾的矚目,是其他偏鄉部落投注欣羨目光的焦點所在。但其實在2003年部落創立前,寒溪村的四個部落亦歷經一段漫長低迷,深受青壯人口外流、隔代教養、青少年中輟、無生產力等問題所苦。

不老部落不販賣大眾對原住民部落的刻板想像,卻成為最成功經營的旅遊與飲食地點。

不老部落執行長Kwali。

返樸農耕,讓部落精神重新扎根

看見寒溪村部落的困境,Kwali的父親潘今晟(Wilang)有心想為妻子Saya的故鄉貢獻專長。原在台北從事景觀設計、擁有社區總體營造及土地規畫經驗的他,希望推動舊部落改造,卻深感改革不易,決定與部落的六位長老一起,以他們私有的原住民保留山域打造一個新的「不老部落」。

「爸爸和長老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以『農耕』重新賦予閒置的土地生命、讓土地有價值,同時為部落青年創造工作機會。」Kwali說。

過去農耕是部落的核心精神所在,從而發展出小米播種祭、豐年祭、入倉祭、祖靈祭等一系列農事相關的歲時祭儀。七位長老率部落青年,從最先劃定的祭儀廣場順勢向外整闢農地,以他們早期習得的傳統農法為基礎帶領種作,除了販售用的蔬菜,最重要的是復耕擁有神聖地位的傳統作物小米(trakis)。但當時棄耕逾70年的部落原生種小米失落已久,族人費很大工夫才終於從南澳覓得合適的小米帶回部落。

從農耕開始,讓不老部落在新的土地深根。

「小米種回來後,部落的祭儀才真正有了意義!」Kwali笑道。以人工耕種小米和看天吃飯的辛苦,為歲時祭儀注入了真正的信仰力量,而非徒具形式的觀光表演。有了祭儀,長老就開始帶領青壯釀造獻祭必備的小米酒,並搭建起象徵了部落精神與文化傳承的穀倉:「對我們泰雅族人來說,只要小米種子在,『家』就可以延續。」

從農耕開始,讓不老部落在新的土地深根,再集結長老的傳統生活智慧與青壯的力量共創屬於不老部落的生活模式。因為大家重新在部落一起生活,長老制度的價值也得以存續,有機會回歸到過去由耆老帶領部落青壯農耕、狩獵、建家屋及工藝製作的運作模式。

「不老部落的成型是一種『由下往上』的自發秩序,很多事並沒有被刻意規劃,而是為了對應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才開始發生。」Kwali一邊生著被喻為是「部落Wi-Fi」的柴火,一邊說明。

例如打響不老部落名氣的飲食,其實原本是因為蔬菜下山銷售困難、為了推廣有機宅配而生的「試吃所」,澳洲留學返台、擁有飯店管理及餐飲背景的Kwali被父親Wilang找來主持,以部落傳統烹調方式融合西式料理風格設計菜色和擺盤,包入一日體驗遊程,意外成為支撐不老部落運作的主力營收;因應日益繁重的工作量,部落也開始分工分組,讓每一個人得以發揮自己的專長;餐廳上軌道後,開始集眾人之力擴建家屋,由耆老傳承石砌牆、芒草屋頂等傳統建築形式,後來因芒草屋頂修繕不易,部落青年發想山野草的綠屋頂代之,導入現代工法創新傳統。

正是日復一日的扎實生活,推動不老部落一步一步地慢慢演化出今日的獨特樣貌。

活在生活之中的傳承

不老部落創建五年後,Kwali接任執行長,從長老以傳統打下的基礎出發,帶著部落從專注農耕生產、穩定生活、提升體驗好評的基礎階段,一路發展至更進階的「傳承」思考。

談到傳承,Kwali說:「有生活的部落才有傳承,被生活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才有傳承的價值,傳承不能空有形式,而是要讓它『活』在生活之中,這樣的傳承才有意義。」

因為是活在生活之中的傳承,必然隨著時代一起演化、成長。例如不老部落以白殼麴自釀的傳統小米酒,「導入專業釀酒的科學知識與數據,這樣比起傳統口述更有利傳承!」此外也和米其林主廚江振誠、清酒師歐子豪合作,以日本麴和法國釀酒古法,創新釀造混釀小米酒與小米氣泡酒。這些實驗不但可以讓部落的釀酒職人挑戰不同釀製工法,也為小米酒創造耳目一新的面貌。

但在生活中很難再被利用到的織布工藝,延續與傳承就很困難了,「因為它是被時代淘汰的傳統文化,相對農耕和狩獵是無用的,只剩下傳承的價值。」Kwali說:「我們只能先搶救織布技法不致斷根,讓年輕一代有機會學習整個過程,再期待它的演化。」

部落許多年輕女孩亦以傳承織布工藝為志,從熟悉技藝發展到時尚設計,如今傳統已經演化出新面貌。

Kwali的外婆擅長織布,最初由她主導並傳授給部落第二代的媽媽們,再一代接著一代傳下去。泰雅族的織布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必須先取苧麻莖纖維曬乾、捻製成線,以傳統的薯榔染上色,再頂著重達約15公斤的木造織布機(tuminun)織成布,工序繁複,從染色到織就的整個過程約需兩個月,每日作業約八小時,堪稱是對年輕女孩最嚴苛的訓練,也因此掌握織布工藝是泰雅族女孩成年的標誌。

歷經了十餘年技藝傳承,Kwali欣慰地說已經慢慢可以看見織布工藝的演化蛻變,不老部落也是台灣少數可以看到年輕女孩織布的部落。曾師從時裝設計師陳季敏的Kwali妹妹,如今也回來部落帶領更年輕一輩的小妹妹,教她們畫設計圖及裁縫,並加入大青、五倍子、芭樂葉等新的草木染增添色彩多樣性。此外也開始每年發表時裝設計作品,2021年不老部落的成年之年,即以泰雅族人在成年後將之視為重要人生指引的希利克神鳥為題,結合金工設計,發表「成年之路」時裝系列。原本瀕臨斷根的傳統織布工藝,今日已是部落自創工藝品牌「不老東東」最受矚目與好評的一項。

織布工藝已經從傳統走向現代潮流時尚。

最讓人感動的景象,不是織布工作坊陳列了多少手藝精湛的作品,而是20出頭的部落女孩笑著向來客分享自己的設計發想:「這塊布是〈記憶的呼喚〉,菱形的顏色由淺到深,淺色代表消失中的傳統文化,然後菱形顏色變深,代表現在我們用時間把文化慢慢帶回來。」

作育文化創新的活水

Kwali形容不老部落是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生活與土地緊密連結、部落精神是一個持續成長的有機體、傳統文化存續並在生活中實踐及演化、耆老的所知所能受到重視、青壯可以留在自己的土地投入生產,而其中他最重視為下一代提供學習支援的「原根職校」。

21歲的Kwali從澳洲返台,即受父親Wilang邀請來到初創的不老部落協力。回想當年在部落幾乎看不到同齡人,Kwali深刻感受到部落面臨的困境,捨棄了農耕與狩獵而失去生產力,青壯人口只能外出打工,卻衍生了更多問題,部落一直在重覆輟學、早婚、隔代教養的惡性循環。彼時迷惘不知何去何從的Kwali,在擔任寒溪國小志工的過程中看到了希望和自我價值所在,也埋下他「讓部落的弟弟妹妹在部落學習」的想法。

執行長 Kwali 強調由下往上長出不老部落的天然生態。

從夏威夷楊百翰大學的參訪交流得來靈感,2015年Kwali推動成立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原根職校」,結合通識與專業課程,讓部落小孩在工作中學習。負責尋找專業課志工老師的Kwali向餐廳客人徵詢意願,冠軍麵包師傅陳耀訓、時裝設計師陳季敏、金工藝術家蔡依珊都曾作為不老部落的志工老師,為部落小孩無私提供專業教學與實習訓練。

「培養部落小孩,讓他們習得一技之長、做好外出打拚的準備,再送他們出去見世面。」Kwali說,自己也從澳洲留學的經歷見聞受益匪淺:「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想把部落小孩送出去,只有看過更開闊的世界,才會有更強大的生命力與思考。」

以原根職校為不老部落最重要的種子事業,Kwali希望藉此斬斷部落長年以來的惡性循環,讓部落小孩前進世界闖盪,期待他們帶著更多創新文化的活力返回部落接班。

由下往上的「不老模式」

不老部落的成功有目共睹,Kwali作為執行長,不僅獲頒世界原住民未來之星獎,也曾兩度受邀至TEDx,以傳統創新和偏鄉教育為題分享經驗。

許多面臨同樣困境的偏鄉部落,亟欲以異地複製不老模式的方式,獲得破除困境立竿見影的解方。但所謂的不老模式,即是Kwali一再強調的「由下往上」,只有回到部落生活、在生活中摸索出最適合部落的存續與傳承方式,才是解決部落困境的根本之道,並找回真正的生命力。

部落族人自發自主的行動力也是「由下往上」能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當初拉出來做一個新部落,所以會選擇來不老的族人即是認同理念、希望做出改變的。」Kwali說,因此不老部落的面貌其實是由生活在部落的人共同決定,部落的運作模式也與社會企業相似,族人只有家屋的使用權而無所有權,藉此達到循環和永續的目的。

「一代接一代延續生命,這就是所謂的不老精神。」Kwali眼神堅定,看向眼前燃起的火光。

Profile|

不老部落其名來自泰雅族語「bulaubulau 」(閒逛),2003年由宜蘭大同鄉寒溪村的寒溪、華興、星光、四方林四個泰雅族部落的七位長老召集青壯共同創立,坐落羅東溪上游海拔約400公尺台地。不老部落遵循祖靈規範(gaya)與歲時行事,以農耕為中心,藉由重新賦與土地生命與小米復耕,在生活中傳承祭儀、狩獵、建築與工藝等傳統文化,並設實驗性質的「原根職校」為部落作育新世代的創新活水,平日則以附設部落餐廳提供一日遊程。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關於更多恆春民謠的傳承與創新,請見VERSE 010封面故事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林蔚靜 攝影/張晋瑞
文字/林蔚靜 攝影/張晋瑞 編輯/林穎宣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張晋瑞 編輯/林穎宣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張晋瑞 編輯/林穎宣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張晋瑞 編輯/林穎宣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張晋瑞 編輯/林穎宣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張晋瑞 編輯/林穎宣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林蔚靜
  • 攝影/張晋瑞
  • 編輯/林穎宣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