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從打造循環設計瓶身開始:茶籽堂、無氏製作、設研院聯手推動循環經濟

從打造循環設計瓶身開始:茶籽堂、無氏製作、設研院聯手推動循環經濟

茶籽堂於2021年底推出新一代瓶身,這不只是一款品牌新包裝,更是台灣永續設計的一次突破嘗試。

茶籽堂於2021年底以循環設計為概念推出新一代瓶身。

2021年12月,茶籽堂推出新一代瓶身,這不只是一款品牌新包裝,更是台灣永續設計的一次突破嘗試。VERSE 特別邀請台灣設計研究院長(簡稱設研院)張基義、產業前瞻組組長吳於軒、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和無氏製作負責人吳孝儒,從茶籽堂全新瓶器,探討台灣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的可能性。

「你看,這兩個瓶身的顏色不太一樣。」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從桌上陳列的失敗品中拿起其中一個,隨著燈光穿透,呈現出不同成色的棕色色澤。這些厚薄不一、成型不完整的塑膠瓶身,是茶籽堂、無氏製作、設研院,過去三年來為了實踐永續環保理念,一次次不斷地嘗試、失敗後重來的足跡與見證。

這些厚薄不一、成型不完整的塑膠瓶身,是茶籽堂、無氏製作、設研院一次次嘗試失敗又重來的見證。

永續循環沒有唯一典範,堅持往前走就是正確答案

當聯合國在2015年頒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強調個人與社會應致力於實踐永續發展,促使「永續循環」議題成為國際及社會產業最熱烈討論的趨勢時,台灣洗沐保養品牌茶籽堂,已身體力行推動產業與地方的永續循環經營。

從清潔用品起家,逐步跨足農業、社區再造到循環經濟,茶籽堂一直是間非典型的生活產業品牌。最初因為苦茶油原料需求,茶籽堂決定走入地方、復興台灣苦茶文化,於2015年進駐南澳朝陽社區,並與當地農民簽下契作協議,建立苦茶籽產區,展開一連串社區復興計畫。

SDGs頒布後,業界對於永續環境、循環經濟議題有了更加熱烈的討論,然而該如何完成SDGs目標、落實循環經濟,學說理論有著諸多不同方向與說法,「零碳、碳足跡、節能減碳......檯面上有著各式各樣的觀點,這讓我們很焦慮,不知道該帶著茶籽堂走往哪個方向走。」即便茶籽堂早已致力於相關工作,但對於如何帶領企業落實「永續」,趙文豪坦言相當困惑。

為了更加了解永續循環概念,2018年茶籽堂和協助各產業啟動循環創新的設研院,一同前往荷蘭參加循環經濟論壇。參訪的結果並未讓趙文豪找到唯一標準答案,這趟旅程反而讓他意識到──原來答案本來就可以有很多種。「循環經濟是現代才形成的觀念,大家都還在邊嘗試邊摸索,並沒有唯一典範,只要選好適合方向,並且堅持往前走就是正確答案!」趙文豪說道。


趙文豪在2018年與設研院一同前去荷蘭參加循環經濟論壇,回國後展開品牌包裝瓶身的改造。

回台後茶籽堂和設研院展開緊密合作,梳理品牌理念之後,決定從改造產品包裝材質著手,邀請無氏製作創辦人吳孝儒加入計畫,注入循環設計理念,為茶籽堂打造全新品牌包裝。

經過不間斷地討論修改,與設計端、製造協力廠商多次溝通,茶籽堂在2021年推出以循環經濟概念設計的嶄新瓶身,不僅外型更加輕薄洗鍊,瓶身360度無重複曲線,最重要的是整體瓶身減少了將近一半塑膠用料,並且100%採用回收再製塑料rPET製成。

這趟重新設計瓶身的過程,既是茶籽堂對於企業永續目標的實踐,也是一趟生活產業品牌攜手法人、製造業、設計師,聯手打造台灣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嘗試之旅。

以「串連」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

如同茶籽堂在南澳朝陽社區以地方創生的形式,從點、線到面連結地方資源,對於生活產業如何在實際作為上實踐永續循環議題,趙文豪認為同樣需要透過「串連」達到目標。

生活產業涵蓋食衣住行層面,與民生需求息息相關。長久以來,在線性經濟消費思維下,建立既定的製造、販售、通路架構及消費思維,形成緊密的製造消費體系。要如何翻轉產業,甚至是消費者固有的線性經濟思考,將是一大挑戰。

趙文豪認為:「談循環、永續到最後還是要講『人話』。」在SDGs、永續循環理念的大旗下,人們或許會因為支持理念而消費一次產品,但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消費,最終還是要回歸「產品」本身。「為了永續發展,茶籽堂推出以循環設計概念打造的全新瓶身,但我們的下一步是──以後不再強調永續循環,而是這個商品很好用,消費者用了喜歡後會進一步發現,哇,瓶身竟然是回收再製成的!」

對於趙文豪的看法,吳孝儒也同意,「當大家談論循環經濟議題時,著重的都是『循環』層面,但其實『經濟』也很重要,沒有經濟就不會推動循環。」台灣是資源回收大國,民眾從小就被教育資源回收再利用的觀念,因此現今品牌推出循環、永續號召的產品時,對消費者而言具有加分的影響力,但最終關鍵還是要回到產品本身,永續循環理念要與商業價值相符,消費者才會繼續支持,最終形成真正的循環經濟體系。

吳孝儒認為沒有「經濟」就不會推動「循環」。

茶籽堂與無氏製作聯手打造新瓶身的過程中,除選用循環材質之外,也兼顧美學設計層次,將原本外顯的包裝設計內化,「茶籽堂上一代包裝較外顯、充滿符號,Pili(吳孝儒)這次改版時刻意用減法方式收斂,如同循環經濟的理念,應該被內化至生活層面體系中,不需要刻意彰顯。」趙文豪表示。

藉由打造全新瓶器,茶籽堂不僅導入循環設計美學,還企圖串連產業鏈,促使產業長出新的商業機會。

rPET是一種新式環保塑料,雖環保但材質相對軟薄,製造時不良率高,對於傳統瓶罐製造業而言,不僅需要跨出原有舒適圈大膽嘗試,也要承擔失敗風險。藉由設研院的媒合串連,茶籽堂一家家尋訪願意合作的協力夥伴,在過程中除了克服許多困難,也發現許多傳統製造廠商隨著經營權交由二、三代接棒,導入更多願意創新嘗試的思維,進而醞釀出台灣生活產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可能性。

從在地實踐,台灣的無限可能

不同產業建立循環準則各不相同,在協助茶籽堂尋訪協力廠商的過程中,設研院也是希望藉由協助產業裡的標竿廠商建立該產業的循環準則、串連供應鏈,為台灣產業循環經濟資源平台鋪路。

「有些廠商想導入循環經濟但不知道從何下手,設研院可以幫助大家知道彼此在哪。」吳於軒指出,設研院協助標竿廠商豎立典範後,得以藉此吸引其他觀望的業者踏入循環經濟系統中,並從中逐步建立指引原則,導引業者彼此合作、建立小型產業鏈,期待未來能建構更完整的循環經濟生態圈。

張基義表示,這幾年循環和永續的目標越來越清楚,是人類及產業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議題,設研院為推動產業循環創新,投入很多推廣跟輔導,除了在2019年於金點設計獎中增加「年度特別循環設計獎」,更於2020年開始舉辦「循環設計展」,不僅持續定義循環經濟、與產業及民眾溝通,也希望鼓勵業界從可應用於實際層面的設計手法著手,回應企業導入永續循環的可能性。

張基義認為循環和永續將是人類和產業的未來目標。

總統蔡英文宣示台灣在2050年將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促使所有產業無論是否準備好了,皆必須開始在發展策略中導入永續循環目標。吳於軒表示,在淨零碳排的趨勢下,計畫在2024年達到全循環的茶籽堂,已率先做了很好的示範,不僅能吸引更多業者投入循環經濟,設研院也期待在嘗試的過程中,結合不同產業的技術與服務,迸發出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

如何推動永續循環,目前仍沒有絕對正確答案,即使需要長時間摸索,眾人對於在台灣推動永續循環一事仍充滿信心。張基義認為,台灣的島國特性,是創新理念得以推動的重要關鍵,「台灣島嶼小、速度快,人民對於新觀念接收度高,只要大家願意合作,將有機會領先世界各國,率先實踐循環經濟。」

吳於軒表示,設研院協助標竿廠商豎立典範,藉此吸引其他業者踏入循環經濟系統中。

島嶼特性、人民具備充足的資源回收觀念,都是永續循環得以在今日台灣開花結果的原因,當這些基礎架構穩當,設計與產業的能量自然能夠一齊迸發。吳於軒點出:「台灣是經濟與生態發展並重的國家,設計師不侷限於設計界,能橫跨工藝和產業,這是其他國家的設計團隊無法取代的特色。」

從過往追求經濟發展,到今日推動經濟與永續並進,背後所彰顯的,是當代人對於未來生活不再侷限於單一式思考,擁有更豐富的想像與嚮往。因為相信永續的價值,茶籽堂、無氏製作和設研院聯手打造新瓶身的嘗試,為台灣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願景,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陳湘瑾
  • 圖片/茶耔堂提供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郭振宇
陳湘瑾

陳湘瑾

畢業於台灣大學新聞所。寫文章、做podcas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