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ㄉ當代字典:影響台灣的中國流行文化
是寶寶還是矯情?中國流行只是一種交流交流?
雖說在近代數百個流行語當中,大多數仍以台灣政治及 PTT 鄉民用語為核心,然而也有近三成比例的詞彙,是由中國流行語所構建而成。像是耳熟能詳的「藍瘦香菇」、「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萌萌噠」、「水逆」,或是相對冷僻的「沙發」、「金拱門」、「歪歪」,在在顯示中國網路詞語早在不知不覺中深入我們的語言體系,當年在網路上使用的「流行語」,似乎也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成為你我日常生活中的「慣用語」了。
還記得在 2018 年 2 月某個晚上,一邊趕著稿一邊聽著 KKBOX 自動輪播的精選歌曲,倏地,一席電音感極重的前奏直衝腦門,誘使我放下手邊的工作,身陷創作者的小宇宙裡:
搞什麼!傻眼貓咪
還撩妹!搞笑嘻嘻
囧哭哭饅頭 中二病 GG
⋯⋯
洪荒之力 驚呆了 13 億人的流行語懶人包
⋯⋯
誒今天沒有極限 948794狂
誒你有沒有 Freestyle?啊不就好棒棒
誒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不能碰我肩膀
誒一句話惹毛我
Can you stop angry now?(燒毀)
——〈流行語 2.0〉,詞曲李昶俊
旋律結束後,我呆坐在位子上久久不能自已,除了「ㄎㄧㄤ」到不行的節奏外,最令人感到驚豔的是創作者精準地置入時下流行語,整首歌彷彿是一帖中國流行語大補帖,不僅有趣,還可快速吸收 2018 年以前的中國文化趨勢。然而與此同時,某種幽微的不安感卻迎上心頭。
流行風暴,文化分析
語言的建立需要長久文化的累積,也因此一種語言的融合或消失,可能代表著其母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融合,甚至是被取代。或許我們可以從「洋涇浜語」(Pidgin)與 1945 年的國語政策推動兩個歷史進程,來理解語言的融合與取代對文化的可能影響。
在距今約四百多年的大航海時代,許多黑人被歐洲人口販子賤賣至美洲成為奴隸,因缺乏共同語言,只能擷取原生母語中的重要詞彙以及白人奴隸主的慣用語,藉由拼湊、揣測以及比手畫腳勉強溝通,久而久之竟也衍生出新型態的「洋涇浜語」。從一種新生語言裡,不僅能看出大時代下的哀愁與無奈,更圖顯語言間彼此交流、影響的可能性。
而 1945 年以後的台灣語言發展,則可看出語言的取代與消逝對於原生文化所造成的影響。戰後初期行政長官陳儀悍然推行禁說母語的政策,普遍台灣民眾只得擺脫原有的慣用語,傾力學習新政府所定義的標準「國語」。即使該項政策早已廢除,仍可看見母語消失對於傳統文化傳承的影響,而這些消失的母語詞彙,讓現今的我們必須用更多力氣去補牢、找回。
在更大的藍圖下,沒有人是局外人
雖說在近代數百個流行語當中,大多數仍以台灣政治及 PTT 鄉民用語為核心,然而也有近三成比例的詞彙,是由中國流行語所構建而成。像是耳熟能詳的「藍瘦香菇」、「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萌萌噠」、「水逆」,或是相對冷僻的「沙發」、「金拱門」、「歪歪」,在在顯示中國網路詞語早在不知不覺中深入我們的語言體系,當年在網路上使用的「流行語」,似乎也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成為你我日常生活中的「慣用語」了。
我們尚且無法判定中國流行語的影響為何,然而亦不能排除其具有「文化滲透」的可能性——相對於具有對等互動性質的「文化交流」,「文化滲透」則是一種帶有目的的戰略行為。近年在大眾媒體以及社群網絡的推波助瀾下,有心人士更有機會搜集並分析使用者的數位足跡,策劃娛樂的外衣,移植特定的意識形態,最終達到「文化認同」的目的。
總歸一句,倘若日後有人再跟你說「政治歸政治,流行語歸流行語」,你的腦海中應該要立刻浮現出這句流行語——
「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