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達魯瑪克綠能電力公司:一場從綠能實驗開啟的部落自主之路

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

達魯瑪克綠能電力公司:一場從綠能實驗開啟的部落自主之路

2016年5月,台東卑南的達魯瑪克部落宣示推動「綠能百分百」實驗計畫,翌年成立台灣第一座公民電廠「達魯瑪克綠能電力公司」,不僅呼應政府近年推動「非核家園」的政策,也希望以綠能實現電力自主、守護傳統領域,達到部落自主目的。達魯瑪克如此創舉在當年吸引媒體爭相報導,如今六年過去了,綠能百分百的美好願景是否真如部落所預期地實現了呢?

達魯瑪克綠能電力公司(圖前)與達魯瑪克部落空拍圖。(攝影/陳彥如)

2016年5月,台東卑南的達魯瑪克部落宣示推動「綠能百分百」實驗計畫,翌年成立台灣第一座公民電廠「達魯瑪克綠能電力公司」,不僅呼應政府近年推動「非核家園」的政策,也希望以綠能實現電力自主、守護傳統領域,達到部落自主目的。達魯瑪克如此創舉在當年吸引媒體爭相報導,如今六年過去了,綠能百分百的美好願景是否真如部落所預期地實現了呢?

台東唯一的魯凱族部落「達魯瑪克」(Taromak),座落台東縱谷南端利嘉溪左岸沖積地,部落以北聳立著雲霧纏繞的青翠群山,發源自山區的大南北溪、南二溪匯流至利嘉溪,成為灌溉部落耕地的重要水源,也一直被部落視為重要的傳統領域。

然而今日所見的大南溪與利嘉溪是一片荒草蔓生的乾枯河床,細窄水流像是要被台東盛夏豔陽曬脫水似的,有氣無力地爬行在河床的熾燙砂石上。

「我小時候都在大南溪放牛,那時候溪水豐沛,溪中到處都是魚蟹。」現任部落會議主席的耆老 Wkolringa Rarobociak(胡進德)憶起童年所見的溪景,語氣滿是感慨。他指出台電的東興發電廠、農田水利署及自來水廠為了發電、灌溉和民生用水截走了隸屬部落傳統領域的溪水,部落不僅沒有主導權,外人占用水資源亦無任何回饋。

2013年,時任村長的 Wkolringa 提出了「生態溪流復育與保育」計畫,主張拆除東興發電廠,復育溪流生態,並取回傳統領域主權。這個隱含「部落自主」的護溪主張,卻意外為達魯瑪克開啟了「綠能部落」的實驗之路。

達魯瑪克部落坐落於台東縱谷間。(攝影/林靜怡)

呼應創世神話的綠能部落實驗

為了提高「讓溪流回歸部落」的倡議力度,Wkolringa 邀請環保工作者賴芬蘭、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與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等環保 NGO, 來達魯瑪克部落實地考察。

這群環保 NGO 工作者興奮地發現,建於日治時期(1941年)的東興發電廠採用以攔河堰造成水位落差動力的「川流式水力發電」,堪稱是無污染發電的最佳示範,亦是台灣近年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的典範,於是建議部落保留發電廠,並提案以太陽能和水力能打造「百分百綠能部落」的實驗計畫。

「達魯瑪克綠能電力公司」為台灣第一座公民電廠。(攝影/林靜怡)

留學德國的賴芬蘭,還舉了萱瑙公民電廠(Elektrizitätswerke Schönau)為例——南德小鎮萱瑙(Schönau)受車諾比核災污染影響,展開反核及再生能源倡議,最終集結公民參與的力量,以「公民電廠」(Community Renewable Energy Projects)的革新形式,成功實現再生能源轉型——她認為達魯瑪克的日照充足並擁有水力發電廠,具備發展綠能部落的充分條件,有機會複製萱瑙公民電廠模式。

Wkolringa 和其他部落主事者深受啟發,改以部落產業發展的角度,重新審視發電廠的存續,也非常認同學者專家提出的綠能部落構想,希望藉由電力自主,讓部落供電不再受限於台電或天災,並以再生能源發展部落共同產業,以經濟自立達成部落自主,最終取回傳統領域的主導權。

於是達魯瑪克部落展開綠能部落新倡議,邀請環保 NGO 工作者與部落族人對話,舉行一系列工作坊,與能源局、台電、原民會、水保局等公部門單位與會,說明再生能源及綠能部落構想,2016年5月,達魯瑪克正式通過綠能部落計畫。

Wkolringa 透露,成功說服部落族人的關鍵,在於他所援引的魯凱族神話——舉天闢地的創世神 Samalalai(薩馬拉賴)是太陽神之子,也是族人的共同祖先,他們本就是太陽神的後代,而魯凱族男子頭冠上以獸牙、琉璃珠裝飾的太陽圖騰,具有汲取陽光能量的象徵,以呼應太陽能發電,此外,傳統圖騰的菱紋象徵「分享」,也呼應再生能源作為部落共同產業的構思。

利嘉溪潺潺流經達瑪魯克部落。(攝影/陳彥如)

2017年9月,台灣第一座由社區居民認股集資的公民電廠「達魯瑪克綠能電力公司」正式成立,計畫發展四項再生能源:以太陽能為主,在部落公共空間、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教會及每戶家屋裝設太陽能板;水力能為輔助,倡議將日治時期由達魯瑪克族人協力建造的東興發電廠交還部落管理運作,取回溪流自主權;其餘則還有以風力發電機發展風力能,以及用農耕肥料製造生質能的構想。

在族人的構想中,傳統領域的自然資源轉化為多元再生能源,達成綠能部落的目標,發電除了部落自用,還可躉售給台電作為部落收益。

達魯瑪克部落會議主席 Wkolringa Rarobociak ( 胡進德 )。(攝影/林靜怡)

困境轉型,部落產業的永續經營

達魯瑪克綠能電力公司成立後,由計畫召集者 Wkolringa 擔任公司負責人,翌年即申請能源局第一階段經費補助,開始進行再生能源建設相關規劃,以及部落自然資源踏查,並藉此公告部落傳統領域範圍。

第一階段共11瓩的太陽能板,裝設在部落的活動中心、長老教會及社區巡守隊辦公室,辦公室還加裝了一部小型風力發電機,所發電力為部落公用及防災備用。11瓩的發電量很小,主要作為計畫初期的教育示範之用,Wkolringa 表示:「要達成電力自主,部落最少需裝設990瓩的太陽能板。」

但綠能部落的理想藍圖,在現實中卻屢屢遭受困難。

Wkolringa 很無奈地道出這六年來遭遇的困境:能源局同意補助的經費遭到挪用以致撥款延遲、第二階段補助受阻、台電不同意將東興發電廠移轉部落管理、受《電業法》限制公民電廠的電力無法直接對外躉售(註)、不看好計畫發展前景的部落族人近年相繼退股⋯⋯。

即使困難重重,但 Wkolringa 並沒有放棄,他積極找尋其他方式,讓綠能電力公司從再生能源擴展至其他部落產業的永續經營。

達魯瑪克部落街景。(攝影/林靜怡)

2020年,達魯瑪克綠能電力公司申請原民會的「原住民族產業創新價值計畫」,以友善種植的方式,復育小米、紅藜、洛神花等具文化意涵及在地特色作物,並在農業示範區裝設太陽能板及簡易農業智慧系統,打造「綠能作物產業聚落」;新設的「達魯瑪克多元化產業館」則成為部落遊客中心,提供部落農產品、深度生態及文化旅遊相關資訊,未來也預計在屋頂裝設太陽能板。

當年為推動綠能部落而展開的自然資源踏查、劃定傳統領域等舉措,也成為達魯瑪克發展觀光產業的基礎。Wkolringa說:「當初我主張一定要展開踏查、標定部落的傳統領域,唯有深入認識傳統領域,族人才會知道可以發展什麼產業。」

達魯瑪克在2020年與台東林管處簽訂「採集及生態旅遊公約」,進一步整合傳統領域內的動植物資源,規劃深度生態導覽行程。透過自然和文化的結合,達魯瑪克生態旅遊漸漸累積起知名度,最初許多觀光客或許是慕綠能部落之名前來朝聖,如今生態旅遊的口碑已後來居上。目前部落三分之一青年投入參與,組織「林下經濟」、「里山生活記錄與推廣」及「扶植聚落產業」三個工班,整合部落資源,為部落發展更多元產業活動。

部落裡的電動車由達魯瑪克綠能電力公司供應電力。(攝影/林靜怡)

讓青年留在部落說故事

綠能部落計畫開展至今遭遇到許多困難,Wkolringa認為這個計畫最重要的意義不在於創造產值,而是凝聚部落集體共識,並讓外界重視部落自主的呼聲。「因為綠能部落計畫的契機,族人的心聚集起來,深入認識我們自己的部落與文化,年輕人開始返回部落,熱衷討論並參與部落公共事務。」

自2016年起,達魯瑪克多次自台東縣政府環保局舉辦的「低碳永續家園」競賽中脫穎而出,從社區綠化、美化、在地飲食文化到生態旅遊的呈現,都可以看見族人對部落的向心力和集體意識。

Wkolringa將綠能部落計畫的發展劃分為三部曲,第一部曲是發展「再生能源」,第二部曲是實現部落自主的「永續產業」,第三部曲則希望是讓達魯瑪克青年留在部落「說故事」。

讓青年留在部落「說故事」,是綠能部落計畫的最終目的。(攝影/林靜怡)

藉由年輕人踏查傳統領域、跟耆老的對話、傳述先人走過的路與故事,讓眾說紛紜的口述歷史成為堅實史料,除了可以化為生態旅遊規劃靈感,也能成為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為傳承文化的課程依據,Wkolringa認為只有持續不斷地「講故事」,下一代才會知道自己的祖先從何而來,世世代代守護部落傳統領域和文化。

「部落傳統領域資源,要由部落自己掌握經營,這才是部落自立之道。」走過六年,Wkolringa對於部落自主的夢想仍然堅定不移,他笑說:「百分百綠能部落的實驗,是達魯瑪克自立之路的開始。」

許島嶼一個永續的未來 The Future of the Island

延續《VERSE》第13期「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主題,9/17(六)、9/18(日)兩日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 VERSE 永續文化節 」,請來見證永續文化如何成為最有趣的跨界活動!請跟著我們一起上路,以不同的視角認識「永續」。

點擊更多VERSE 永續文化節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3封面故事「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更多關於島嶼永續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致力於挖掘台灣文化,請支持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三年訂閱計畫,一起記錄與參與台灣的文化改變。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靜怡、陳彥如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靜怡、陳彥如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靜怡、陳彥如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靜怡、陳彥如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靜怡、陳彥如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靜怡、陳彥如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靜怡、陳彥如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靜怡、陳彥如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靜怡、陳彥如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回到專題: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林蔚靜
  • 攝影/林靜怡、陳彥如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