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為何我們仍要繼續讀三毛?——與皇冠文化總編輯許婷婷聊三毛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為何我們仍要繼續讀三毛?——與皇冠文化總編輯許婷婷聊三毛

1970年,作家陳懋平開始以「三毛」為筆名,將她在西屬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見所聞與日常光景撰文成冊,獲得大量迴響,為當時尚在威權統治下的台灣人提供了讓靈魂遁逃的出口,作家白先勇曾讚賞其作品影響力有如「青春偶像」,滋潤了成長於80年代的文青們。這位文字橫跨文學、戲劇與歌詞領域的作家,在47歲那年以自縊的方式親手拉下人生簾幕,但她的處世精神與浪漫性格,仍持續透過二十多本著作流傳在人間。為何三毛的文字至今仍具有影響力?透過與皇冠文化總編輯許婷婷的對話,我們得以重新探索這位偉大作家的迷人之處。

三毛攝於西班牙住宅院落中,1974。私人收藏。(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1970年,作家陳懋平開始以「三毛」為筆名,將她在西屬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見所聞與日常光景撰文成冊,獲得大量迴響,為當時尚在威權統治下的台灣人提供了讓靈魂遁逃的出口,作家白先勇曾讚賞其作品影響力有如「青春偶像」,滋潤了成長於80年代的文青們。這位文字橫跨文學、戲劇與歌詞領域的作家,在47歲那年以自縊的方式親手拉下人生簾幕,但她的處世精神與浪漫性格,仍持續透過二十多本著作流傳在人間。為何三毛的文字至今仍具有影響力?透過與皇冠文化總編輯許婷婷的對話,我們得以重新探索這位偉大作家的迷人之處。

VERSE(以下簡稱V):您是何時開始接觸三毛的作品?

許婷婷(以下簡稱婷)我到高中時才開始讀三毛,一開始接觸的就是最經典的《撒哈拉》系列。那時因為年紀小,心得就是覺得三毛很會說故事,那些在沙漠裡的見聞、還有她的愛情,很沉浸在她敘事的口吻裡。

但是在後來的日子裡——包括大學時期念中文系、畢業後進出版業,都有幾個契機使我重新再讀三毛,每次讀,都會看到不太一樣的東西。

比方說大學時重讀,我就對她講「浪漫」的部分特別觸動,她對於人生或愛情的「想像」,是我高中時沒有發現到的;出社會工作後又似乎讀到不同的東西,小時候我會看到作品比較濃烈的地方,但後來的我,很喜歡三毛書裡那種很平凡、平淡、很生活的描寫,那些東西對我來說反而更細膩。

V:哪一本著作是您目前私心最喜歡的?

婷:應該是《把快樂當傳染病》。這本應該不算是她受歡迎的書。前幾年我們做了很多三毛作品的改版,我也重讀了她的全部作品,我自己覺得這本應該是我現在最喜歡的。

這本書是三毛較後期的作品,她接受很多人的提問,然後做回答,像是個專欄,也收錄了她生命中所寫的最後一篇文章。

藉由再版,我得以重新再閱讀這篇文章與這本書,才發現它有很多地方都很打動我。一個選擇自殺離世的人,對於生命或世界的觀察和感觸是什麼樣子?我自己有看到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東西。

這本書很特別,因為在改版前,它其實是賣得比較不好的,我們編輯部自己曾對其作出討論,那時候覺得可能是書名偏負面,因為它有「傳染病」這個字眼。但或許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現在「把快樂當傳染病」這句話變成一個很好的祝福,所以這次改版反而賣得很好,當然這是題外話,但是個很有趣的地方。

毛攝於喀什米爾,1988。私人收藏。(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V:散文是非常個人化的呈現,感覺文字的價值取決於作者的靈魂形狀或有趣與否,而從三毛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窺見她是個極其浪漫之人,用您個人化的觀點來看,您自己會如何形容這位作家的人格特質?

婷:雖然我沒有真正與她接觸過,可是從作品來看,我覺得她是非常衝突的人,這個衝突感也變成三毛非常迷人的特質。

從她的文字,可以感覺她是非常纖細、敏感的人,通常有這種特質的人可能比較內向。但三毛卻相反,她非常熱情,所以她能夠走入大眾、擁抱大眾。我覺得這就是她在70~80年代風靡讀者的原因——她可以把這個纖細和敏銳走出去分享給大家。

三毛像是一個「接收器」,幫大家紀錄了很多我們平時沒有想到的感受,她非常地真誠、純粹,把自己投入在這個非常廣闊的世界,又因為她有非常厲害的寫作才華,所以她就把感知轉譯成文字。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三毛在我心中就是一位寫作文風與個人特質非常合而為一的作家代表。

V:三毛從年少就展現高度的叛逆與自由,尤其當時時代是比較保守的,現在回過頭來看,您認為三毛(與其作品)對70~80年代的台灣社會給予什麼樣的影響?

婷:那個年代因為戒嚴背景,所以台灣處在一個政治與民風非常封閉的狀態,在那個威權背景下,大家都有點人心惶惶,需要出口。

三毛因為性格的關係,從小就不願屈從體制,我們看她寫小時候的事:某天她在數學考試考了高分,但數學老師卻當眾說她作弊。所以她跟老師衝突不斷,然後翹課逃學,著迷於課外讀物、在家自學⋯⋯她常寫自己怎麼樣逃離體制威權,等於是提供廣大讀者遁逃的出口。

另外,三毛寫了很浩瀚、很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很多人終其一生可能都不會前往那裡,但三毛召喚大家跟她一起去流浪,她的作品提供了我們一個可以逃離現況的空間。

V:您覺得今日的讀者為何還要讀三毛?她的文學作品彰顯什麼價值和意義?

婷:這也是我們一直改版,或是在不同時間點繼續經營、推廣三毛的作品。其實我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情,像三毛最火紅的70、80年代,當然有讀三毛的必要,那時出國旅遊並不普及,我們藉由這位作家——一個台灣女子的眼睛和口吻去認識異國。可是現在這個時代要出國很容易,那到底為什麼我們還要讀三毛?或者說,對年輕讀者來說,讀三毛的必要是什麼?

三毛的作品裡,有很多我喜歡稱作「關鍵字」的東西,這些關鍵字是我們如今仍需要的、體會生活的方式,比方說「浪漫」、「流浪」。

當然這些關鍵字的定義可能會隨著時間有所改變,例如過去的流浪是一種遁逃,可是現在的流浪是什麼呢?可能是你對於自己或人生還不是很確定的時候,你該如何自處?要怎麼面對自己的不安或焦慮?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到現在還是可以一直讀三毛的理由。

西屬撒哈拉沙漠。(圖/De bob rayner from UK - Western SaharaUploaded by bobrayner, CC BY 2.0

V:總編您在什麼時候會想重讀三毛?

婷:近期比較深入的讀當然是因為改版。不過因為三毛的書都是散文,散文最棒的一件事就是你幾乎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讀。

但如果要以我個人經驗來談的話,我會覺得⋯⋯當你有感於生活沒有重心時,或是想要從生活找到一個支點時,在那個狀態下我會特別想去翻三毛。

前面提到現在的我很喜歡她寫了很多日常細微的部分,例如怎麼去過生活?怎麼去過日子?就算沒有發生任何事件,可是她卻想辦法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那麼,那個有滋有味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作家很獨特的視角。

我覺得三毛的作品其實把她的哲學或她很獨特的美學,她有一本書叫《我的寶貝》,那本書收錄了她收集的物品,有些是出國買的,或是人家送的,可以看出三毛非常珍惜這些物品。為什麼會這麼珍惜?其實就是她能夠從這些物品可以看到過去生活的某一個切片。這就看得出三毛對生活的愛與珍惜。這是我每次在讀三毛,都會倍感溫暖的部分,覺得這個人對生命的熱愛真的是前所未有。

V:有人說三毛的文學是關於「流浪」的,您在閱讀她的作品後,是否啟發過您某一次的旅行或流浪經驗?

婷:我很喜歡三毛對流浪的詮釋,她曾經說過:「流浪的意義就是每天面對新的挑戰和喜悅,或者說是苦難。」也就是說,所謂流浪,不一定是真的去到某個不知名的地方,我覺得流浪可以分成「身體的」跟「靈魂的」。身體的流浪顧名思義就是去踏遍千山萬水,但是假如踏遍千山萬水,心裡卻沒有一個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心態,其實去到哪裡都沒用。三毛一直強調的重點是——你要有那個心思去體察萬物、體察各個地方的人心。

我自己有一個類似的經驗:有次去日本出差時,在工作行程結束後有了個空擋,我就跟朋友安排個小旅行,前往井之頭、鎌倉一帶。可是在某一個時間點,當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我就突然間決定要自己去搭荒川線電鐵。以前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很紅,這本書對荒川線有很細膩的刻畫,我當下就買了荒川線的車票,也沒有決定說一定要去哪裡,總之就沿著那條線沿路亂看,覺得這一站的風景咦好像不錯,我就下車。

後來我看了三毛的書,就覺得這份跟隨自己眼睛或直覺的心情,其實就是「求知慾」,如三毛說的,支持她浪跡天涯的就是求知慾、好奇心,

那天我的荒川線旅行,其實根本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件,我記得我到了一個很古樸、老舊的遊樂園,那時候快黃昏了,我就在外頭遇到一個小女孩,然後我就跟這小女孩一起在章魚燒小攤吃章魚燒。

這些記憶你如果沒有記錄起來的話,它就過去了,在三毛的書裡面,她把很多這樣的小事和風景碎片都留下來了。

三毛著述、手稿與相片於「狂八〇」展出現場。(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V:皇冠文化與三毛擁有非常密切良好的合作關係,作為總編,您認為出版社的精神與這位作家的作品有哪些互相呼應的關係呢?

婷:皇冠的社訓是「以作家為榮、以讀者為尊」,這句話對我來說,就是很真誠的面對來到你手上的每一個故事,如果說三毛有什麼生活哲學的話,大概也是這樣吧——很真誠的面對每一天、每一個時刻和每一個人。這應該就是三毛與我們家很類似的地方。

V:您是否想像過,假如三毛還在世的話,她對於現代社會會有什麼樣的回應?您又會想和她約在哪裡見面?做什麼事?說什麼話呢?

婷:我常常從三毛的書裡面看到很多她對生活的描述,我曾想過如果她還在的話,會不會申請個Instagram帳號?她的限時動態應該會很酷。當然這是我的想像。

我有一些前輩、同事們,曾和我分享以前三毛還在世的時候,有時會來出版社討論一些編務,有時還沒看見她走進辦公室,就能聽到她在電梯裡講話,因為她講話非常大聲、爽朗,但是又甜潤,很好辨識,然後聲音又很大聲,常常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所以假設我真的有機會可以跟三毛有一點時間見面的話,我會希望她再來到我們出版社、辦公室、茶水間,聊聊天,我覺得這就是最夢幻的事情。

許婷婷|皇冠文化總編輯。有時編書,有時看書。深信文學能把讀者帶到遠超過生命經歷、不曾抵達的所在。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郭璈、楊德涵 圖片/Flickr、許婷婷、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編輯/郭璈、郭振宇 核稿/郭璈
文字/郭璈、楊德涵 圖片/Flickr、許婷婷、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編輯/郭璈、郭振宇 核稿/郭璈
文字/郭璈、楊德涵 圖片/Flickr、許婷婷、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編輯/郭璈、郭振宇 核稿/郭璈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郭璈、楊德涵
  • 圖片/Flickr、許婷婷、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 編輯/郭璈、郭振宇
  • 核稿/郭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