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小說的想像力會讓真相更真實——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的台灣紀行

小說的想像力會讓真相更真實——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的台灣紀行

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與亞洲的關連十分密切,這位路透社記者出身的小說家,在多次來訪亞洲後,對台灣抱以濃厚興趣,不僅兩度出席台北國際書展,在Taiwan Pitch的協助與邀請下,今(2022)年更前往台南、蘭嶼、金門等地進行田調取材,不以常見的「台北天龍人」視角出發,在他心底,對於「福爾摩沙」這座島嶼,自有一套敏銳而深入的探索視角。

記者出身的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在今年來台取材田調。(攝影/汪正翔)

身為一名法國人,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與亞洲的關連十分密切,這位路透社記者出身的小說家擅長以真實事件作為文本設定,2010年,他的小說《長崎》以一則失業女子藏匿他人民宅內居住多年的日本新聞案件為靈感,榮獲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2016年出版的《日人之蝕》再以日本與北韓的綁架事件為題材。

在多次來訪亞洲後,這位作家對台灣抱以濃厚興趣,不僅兩度出席台北國際書展,在Taiwan Pitch(*註)的協助與邀請下,今(2022)年更前往台南、蘭嶼、金門等地進行田調取材,不以常見的「台北天龍人」視角出發,在他菲耶心底,對於「福爾摩沙」這座島嶼,自有一套敏銳而深入的探索視角。

法國「六八學運」熱潮過後,距離巴黎約有四百公里遠的中南部城鎮裡,一個六、七歲的法國小男孩,擁有了人生中第一個地球儀。這個地球儀是一位親戚贈送的禮物,這位親戚雖未曾離開過生長的城鎮,卻鍾愛地理,時常看著地圖,便也對小男孩分享了自己的喜好。未知世事的小男孩,在不時轉動地球儀,觀看世界之時,發現了「Formosa」(福爾摩沙)這個地名。這是他對「台灣」最初的印象。

這名生於1963年的小男孩,長大後成為一名記者,爾後又多了個作家的身份,著作若干;而當初地球儀為他指向之處,那個名為福爾摩沙的地方,因著其作品的翻譯出版,而讓他有機會來。從2019年首次出席台北國際書展算起,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已經訪台三次──今(2022)年因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為法國,透過法國在臺協會協調,並在法國藝文總署與Taiwan Pitch的補助下,他於五、六月來台駐村並出席書展。後又於九月再度訪台發表駐村成果。

2022年秋颱從台灣島邊緣擦過、外圍環流為台北盆地帶來大雨的週一下午,菲耶在《VERSE》位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辦公室裡接受訪談。這是他在台灣的最後一個行程,當晚就要返回法國,我帶著東亞快節奏的性格,掛念著時間,菲耶則是不急不徐,猶如漫步而行的法語回應,彷若在亞熱帶的雨色中,播放一首悠揚的香頌。

文學是探索世界的方式之一

在菲耶的記憶所及,其所生長的六○年代法國,是香頌處處,是大人跳舞,電影引人發笑,社會氛圍是快樂的,至少他身體上的感受是如此。他認為在這個時代出生是幸運的,那是法國的黃金時代──直至石油危機出現。菲耶的母親是法語教師,父親喜歡閱讀,自然地在書堆中成長,但說到第一次受到文字的震撼,恐怕是九歲時,在學校學到的雨果(Victor Hugo)詩作:《貧苦人》(Les pauvres gens),是描述貧窮人的好心腸並未因生活的苦難而喪失的故事。

可比起文學的魅力,我猜測年輕的菲耶恐怕先意識到自己對於世界的好奇。他很喜歡旅行,對國際上發生的事都帶著興趣,於是投入新聞的行列,踏進看望世界的生活,「當然,這也是為了維持生計。」

二度來台的菲耶,選擇前往台南、蘭嶼、金門等地進行取材田調,也在Taiwan Pitch與法國在台協會協助下前往故宮不對外公開的文物庫房。(攝影/汪正翔)

但新聞這一行,也給了他挖掘故事的眼光,《日人之蝕》(Éclipses japonaises)、《長崎》(Nagasaki)皆從真實新聞事件而生,或是就事實而發想故事,又或是就事件略以虛構。但從某個角度來看,或都是他的旅行、他的好奇所在,與他的故事。

菲耶始終優雅和氣,雙手放在桌上,思考著問題,給予適切的回應,但偶爾還是會有些令人意外的反應,例如,問他為何特別喜歡東亞?他嘴角牽動了一下,直說很多人常問他這個問題,但他都回答不知道,只覺東亞令他感到舒服,「如果你喜歡美國,人們不會問你這個問題,但喜歡東亞,就像是個問題,所以我都會反問:『為什麼你們問我這個問題?』」

即使如此,菲耶還是認認真真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個時候,他就像個記者:六○年代的法國或許在全球有著重要地位,此後,世界的中心已不再是歐洲,漸漸往遠東轉移。「或許是出於對過去的懷念吧?」他道法國曾有榮光,但今非昔比,而遠東則生氣蓬勃,是生命力聚集之地,因此對亞洲產生興趣。

要令菲耶出現稍微誇張的表情似乎不太容易,但在聽到「第一次聽到台灣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時,他彷彿被無預期揮來的拳驚到,稍稍愣住,身體微微往後傾,說了句:「我的天啊!」而後安靜了一會兒,努力在腦海撈取記憶,並在談及「地球儀」那段童年經歷時,點了點自己的額頭。

「但我真正知道台灣,是約莫十歲前後,我發現電腦、電器上都寫著『Fabriqué à Taïwan』(台灣製造),」菲耶語氣誇張:「法國竟然製造不出來這些東西,都是台灣製造的。我們被台灣侵略了!」於他而言,台灣代表的就是一種能量。

看見印象,非關景點

他真正「看見」台灣,則是十年前造訪西表島的南望。而後是真正的造訪──相較於2019年因書展活動來台僅有靜態活動,今年春夏之際的兩個月駐村,讓他有充足的時間以及向外探索的餘裕,以簡單的英語和當地聊天,或與居住在台灣的法國人交流。

菲耶在台灣的旅行並不追求「景點」,重視的是市井街道烙印在他心裡的印象。「我會花上一兩天,在同樣的路上重複行走,讓自己沉浸其中,細微的感受能因此走入身體,如同冥想。」沒有美食、沒有歷史景點,菲耶對於自己台南行的分享,是他的方法論,「透過這種方式,加深印象,讓它成為記憶的一部份。」

當菲耶前往蘭嶼時,由作家夏曼.藍波安擔任地陪,兩人也在「無邊界文學沙龍」進行對談。(Taiwan Pitch提供)

旅行為菲耶提供新的寫作動機,而他從不以著名景點作為探索一個地點的依據。(攝影/汪正翔)

過往菲耶的旅行時常不帶任何目的,但近15年來則有了改變──他開始書寫旅行。「2003年,我遇到了寫作瓶頸,」菲耶說他當時不僅失去靈感,作品也不受市場歡迎,編輯建議他何不把旅行經驗轉換成文字,於是他開始嘗試讓自己的一趟旅行都能夠衍生出一本小說、一個旅行札記或隨筆,「現在對我來說,旅行如同寫作的同義詞。」

例如此次來台駐村前,他便已決定要寫一本故宮文物運送為背景的小說,以及一本旅行散文,兩本皆已與出版社談定出版。

菲耶強調,「故宮」並非重點,重點是其文物運送到台灣的路程,而這段路程中,有著日本、蘇聯與國共內戰等相當複雜且豐富的背景,「呈現了藝術與暴力之間的張力。」他進一步解釋,如果把藝術這樣的創造視為一種和諧和平的表現,那麼描繪這個藝術文物運送的過程,又可以看到暴力的呈現,而不管是藝術或是暴力,都是人類製造出了的東西。

在「無邊界文學沙龍」中,菲耶分享他在台灣田調的觀察、感想以及階段性的成果,現場邀請演員莫子儀朗誦轉譯菲耶的口述行程。(圖片/Taiwan Pitch提供)

從多元文化中挖掘需要的故事

除此之外,菲耶還飛往金門與蘭嶼兩個外島,刻意前往並深入一些主流觀點下的邊陲地帶,試圖看見不同的台灣風景。在曾是軍事戰地的金門,他明白肉眼能見中國,但距離台北遙遠是什麼感覺;在深具海洋氣息的蘭嶼,則在達悟作家夏曼.藍波安的招待與解說之下,體驗拼板船文化、聆聽達悟族的神話傳說,「台灣像馬賽克一樣。」他感覺自己從中看到了台灣的多元性。

接受訪談的前一天,大雨滂沱的週日,菲耶與主角身份參與四四南村小劇場裡的「無邊界文學沙龍」,與夏曼.藍波安暢談文學,也對著觀眾用法語述說他的台灣遊記,透過金馬影帝莫子儀的朗讀轉譯,回顧了這些日子他在台灣的所見所聞。

在故宮的體驗記裡,他將自己比喻成阿里巴巴,彷彿喊了一聲「芝麻開門」,庫房旋即開啟,但他看見的不是金銀珍寶,而是藝術古物。他當然不是喊了芝麻開門,不論是訪談器物處處長或是相關人員,都是法國在台協會與Taiwan Pitch的協力安排,才能打通關。菲耶說,他們曾商議一名曾監管文物運送者的拜會行程此人,已是102歲高齡,然而,三天後,他得知老人家撒手人寰的消息。

菲耶在台灣田調與所見,將會在他兩本正在撰稿中的著作裡出現。(攝影/汪正翔)

「去研究、找資料、會見學者專家,很好。這些都是該做的。」菲耶深深感覺到這是一個投遞給小說家的訊息:「但別將期待全部寄望在真實上。別期待從他人身上得到一切。要把真相說好,首要之事,你必須呼喚想像力。這是你的武器。唯一的武器。」

菲耶來到了台灣,發現一些事實,但他要回去法國了,回去以筆揮灑身為小說家的想像力。對此,他特別感謝Taiwan Pitch協助他前往離島,並安排口譯,也用影像記錄了這一切,讓他得以跨越許多障礙親近台灣,而台灣的讀者,亦可以對於從地球儀另一邊繪寫的「福爾摩沙」,保持著期待。

*註|Taiwan Pitch 國際紀錄片人才培育暨拍攝邀請計畫

在文化部的支持下,CNEX 於 2022 年推動首屆「 Taiwan Pitch 國際紀錄片人才培育暨拍攝邀請計畫」,透過邀請與公開徵件方式,匯聚不同領域與專業背景的國際創作人才來台,邀請他們以這片土地為發想泉源及創作場域,實際體驗豐厚藝術創作能量。除了鼓勵台灣青年紀錄片人才能創作自己的故事之外,更面向全球學生公開徵件,鼓勵他們提出兼具美學創新能力及新媒體應用潛力的紀實短片企劃,並邀請所有入選學生來台共同參與培訓工作坊,提供台灣青年影像創作者與國際影音製作人才交流接軌的機會。同時,Taiwan Pitch 也邀請國際導演、藝術家、網路影音KOL來台發展多元形式的創作,每位創作者的作品或藝術實踐,都將透過 TaiwanPlus 平台呈現給國際觀眾。更多詳情請洽官方網站Instagram

主辦單位:CNEX、財團法人蔣見美教授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TaiwanPlus
指導單位:文化部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阿潑 攝影/汪正翔 圖片/Taiwan Pitch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阿潑 攝影/汪正翔 圖片/Taiwan Pitch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阿潑 攝影/汪正翔 圖片/Taiwan Pitch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阿潑 攝影/汪正翔 圖片/Taiwan Pitch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阿潑 攝影/汪正翔 圖片/Taiwan Pitch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阿潑
  • 攝影/汪正翔
  • 圖片/Taiwan Pitch提供
  • 編輯/郭璈
  • 核稿/郭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