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半島一瞬:聆聽牡丹的聲音》:台灣人應該知道的牡丹社事件
在牡丹社事件將屆150周年之際,展覽《半島一瞬:聆聽牡丹的聲音》以時間序客觀還原事件真相為基礎,並在其中呈現牡丹群社及高士佛社的口傳歷史。除了展現事件相關的珍貴文獻及地圖,展場中亦可聆聽以排灣族語道來的事件始末,以及排灣古調吟唱。
在牡丹社事件將屆150周年之際,展覽《半島一瞬:聆聽牡丹的聲音》以時間序客觀還原事件真相為基礎,並在其中呈現牡丹群社及高士佛社的口傳歷史。除了展現事件相關的珍貴文獻及地圖,展場中亦可聆聽以排灣族語道來的事件始末,以及排灣古調吟唱。
1871年冬,一艘自琉球王國首都返航的宮古島進貢船被暴風帶離航線,漂流至南台灣。落難的宮古一行66人只能登陸眼前這個陌生的熱帶島嶼,在原始荒鬱的野林之中無助疲憊地四下徘徊,希望尋求島上住民的幫助,卻誤入了南台灣瑯嶠地區的「高士佛社」(kuskus)領域。
雙方因語言不通導致衝突,高士佛社人在盟邦「牡丹社」(sinevaudjan)的支援下,殺害了54名宮古人,史稱「琉球漂民事件」。日本得知後,聽取了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的「台灣番地無主論」,以琉球漂民事件作為出兵台灣的藉口,在拓展日本勢力至瑯嶠地區的同時,也一併進行「琉球處分」,目的是挑戰清國建構的東亞秩序。
1874年5月,臺灣蕃地事務都督西鄉從道率討蕃遠征軍進駐瑯嶠,為威懾瑯嶠下十八社,除了高士佛社,實力最強大的牡丹群社(包括牡丹社、女乃社及牡丹中社)亦成為征討目標。日軍首先迎戰一場突破牡丹群社關隘的「石門之役」;再一邊招安瑯嶠下十八社,一邊兵分三路進攻牡丹群社及高士佛社,焚毀其部落。其後日軍舉辦「歸順式」並以此為宣傳,主張日本對瑯嶠地區的政治權力。
日本出兵台灣征討牡丹群社及高士佛社,史稱「牡丹社事件」,此一國際事件的後續發展影響台灣甚鉅,堪稱是台灣最重要的命運轉捩點之一:清國開始積極治理台灣,原屬界外的瑯嶠地區改設「恆春縣」,並築成軍事防衛用的恆春城及鵝鑾鼻燈塔;日本則藉由與清國簽訂的〈北京專約〉成功併入琉球、改設沖繩縣,也從此走上了帝國主義之路,1895年更取得台灣作為帝國南進的基地。
後人對牡丹社事件的認識,大多透過清國、日本及西方列強的歷史文獻,作為事件主角之一的牡丹群社及高士佛社卻鮮少留下文字記述,過去較少呈現以他們為主體的歷史詮釋,亦不易聽見他們的觀點。但經過去二十年來公部門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以牡丹群社及高士佛社為主體的歷史詮釋已逐漸浮現。
在牡丹社事件將屆150周年之際,展覽《半島一瞬:聆聽牡丹的聲音》以時間序客觀還原事件真相為基礎,並在其中呈現牡丹群社及高士佛社的口傳歷史。除了展現事件相關的珍貴文獻及地圖,展場中亦可聆聽以排灣族語道來的事件始末,以及排灣古調吟唱。
跟著展覽,讓我們一起回到19世紀的台灣,從琉球漂民事件一路前進至牡丹社事件──閱讀時代巨輪在台灣的轉動,聆聽牡丹群社及高士佛社的耆老一代一代口傳的歷史記憶──期待更多台灣人認識牡丹社事件如何改變了台灣以及島上各族群的命運,並從歷史出發,思考屬於台灣的未來願景。
牡丹社事件,你必須知道的10個小知識
展覽《半島一瞬:聆聽牡丹的聲音》共分台北、屏東兩場展覽。台北場將於5月24日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開展,屏東場則將於6月24日在屏東演藝廳開展。在看展之前,《VERSE》與你分享關於牡丹社事件的10個小知識!
❶「瑯嶠」在哪裡?
瑯嶠(Longkiauw)為北起率芒溪、南至鵝鑾鼻的半島地區,是排灣族paljilauljilau群的世居之地。瑯嶠因地處偏遠、治理困難,1722年福建巡撫楊景素下令豎石為漢番分界,成為清國政教不及的「界外」。
❷ 什麼是「瑯嶠下十八社」?
是斯卡羅人(seqalu)在瑯嶠地區建立的跨部族聯盟。斯卡羅人來自台東平原的卑南族知本社,憑藉武力及巫術征服半島上的排灣族成為統治貴族。斯卡羅四大社以豬朥束社(cilasoaq)及射麻里社(soavari)為首,豬朥束社大股頭則被尊為瑯嶠下十八社總頭目。
❸「牡丹群社」有哪幾社?
牡丹群社共有三社:牡丹社(sinevaudjan)、女乃社(tjaljunay)、牡丹中社(tjakudrakudral)。
❹ 日本想解決的「琉球兩屬」是什麼?
琉球王國同時為清、日藩屬國,此兩屬狀態維持約260餘年,直到1879年日本廢琉球藩、改設沖繩縣,琉球王國正式滅國。
❺ 誰是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
美國駐廈門領事。1867年曾渡台處理美商船漂民為瑯嶠龜仔甪社人殺害的「羅妹號事件」,與瑯嶠下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Cuqicuq Garuljigulj)協議了救助海難者的「南岬之盟」,熟知瑯嶠情勢。
❻ 為什麼高士佛社人被稱為「大耳人」?
這是瑯嶠地區的在地風俗,十八社人人皆在耳孔穿塞竹篾圈或螺殼讓耳垂擴大,並引以為美。
❼ 西鄉從道跟西鄉隆盛有關係嗎?
是的,西鄉從道是明治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的弟弟,也是薩摩藩出身。
❽ 佐久間左馬太好像是日治時期的某一任總督?
在1874年征台戰役擔任軍事參謀、打贏石門之役的佐久間左馬太,1906年出任第五任台灣總督,以完備市街基建、開通台灣縱貫鐵路、阿里山林業經營及理蕃政策為其治績。
❾「恆春」這個地名是怎麼出現的?
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國放棄消極統治的番界政策,改以「開山撫番」,為了讓官方勢力深入瑯嶠地區,因此設縣築城,並以當地四季如春的氣候命名「恆春」。
❿ 牡丹社事件少為人知的小故事?
日軍兵分三路攻打牡丹群社,其中北路軍攻入了女乃社(tjaljunay)並俘擄了一名12歲少女,西鄉從道讓人把她帶回日本「文明改造」。女乃社少女被命名「阿台」(オタイ),在東京接受日本教育,在〈北京專約〉簽訂後才被送回瑯嶠。
牡丹社事件展覽《半島一瞬:聆聽牡丹的聲音》
華山場展覽︱2022.5.24 (四)-6.8 (三) 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7A館
屏東場展覽︱2022.6.24 (五)-8.9 (二) 屏東演藝廳1樓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
協辦單位︱牡丹鄉公所
執行單位︱青鳥文化制作
策展團隊|主持人・蔡瑞珊・張鐵志︱策展規劃・衍象設計實驗室|專案管理・林品婕・俞君儫︱文字編輯・林蔚靜|視覺統籌・金彥良|插圖繪製・廖夢真|宣傳影片・山楂果影像團隊︱歷史顧問・游智勝・史多禮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翻譯・戴思博 Bart Dashorst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林蔚靜
喜歡山、攝影、台灣茶,以及用文字說故事。曾任《VERSE》資深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