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花蓮秘境/高山森林基地:百年布農族遺址的森林療癒體驗

花蓮秘境/高山森林基地:百年布農族遺址的森林療癒體驗

花蓮豐濱鄉高山部落的森林秘境,不只是露營地,更是布農族百年遺址轉化的自然體驗場。創辦人小馬將祖先留下的石穴、梯田與百年大榕樹,打造成獨特文化空間。

我們打造的不是營地,而是有生活感的體驗場,因為這裡是長輩留下來的生活遺址。-- 高山森林基地 主理人小馬(馬中原)

這裡是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磯崎村、海拔150公尺的高山部落。

這也是一座面海的森林。若以大冠鷲的視野鳥瞰,高山森林基地就像一個圓,圓心是一棵百年的大葉雀榕,它曾是大冠鷲的家,也是部落孩子玩耍找鳥蛋的天堂。右下方曾有一個高聳石穴,八十多年前,這裡是小馬的阿公馬大山和阿嬤田貞女以石穴為家的生活場域。他們在此處理獸皮,耕種編織,收穫的穀物存放洞內,讓發酵帶來暖意。圓的左半邊是大片梯田,那年田貞女剛學種水稻,帶著小馬的媽媽開墾種植,人力不足,要很辛苦才有飯吃。

如今這些遺址都被保留下來,化為迎賓場地、露營營位和冒險治療的攀樹體驗場。高山森林基地,用一座飽含遷徙故事的森林來接待你。

「從小長輩就告訴我,我們是來自山的族群,不要忘記我們的家族很強大。」布農族的小馬說。「強大」來自於冒險之心,1933年,日本政府實施集團移住政策,馬大山被迫離開南投丹大山的祖居地,但他卻選擇獨自東行、翻越海岸山脈,望見他此生從未見過的風景——太平洋。「ning-av」(布農族語,「好大的水!」之意)他說。「強大」更包含馬大山遷移至東海岸後,謙容開放地向阿美族等各族學習,於是他成為第一個會撒八卦網捕魚的布農族人。

即使後來召喚了八戶人家前來定居,但屬山的民族在海邊終究是少數,「海岸布農」成為海洋原住民中的稀有種。

小馬是高山部落的第三代,從小身邊都是挺拔的海洋民族,而他們是少數矮壯黝黑的弱勢布農族,他在茫然與困惑間長大。也意識到,他們是過著貧窮線下的生活。之後小馬從軍,過上幾年把部落當民宿的逃離期。一次返鄉參加長輩的告別式,才驚覺貧窮的氣息絲毫未散,那個只有老人和小孩的部落,彷彿從他離家後就鎖進時空膠囊。「如何才能翻轉?」心中的疑問對他發出召喚。

於是他開始頻繁往返部落,利用家中土地投入有機農業,以為有土斯有財,可以為部落生出產業。但終究不敵半農半軍的人力不足與山坡地從農的艱辛,三年後再度打回原形,即將退伍的小馬陷入沉寂。

「既然你做了這麼多的田調,要不要試試轉做文化體驗?」曾有旅遊背景的太太陳亞平某日不經意地說起。這句話讓小馬眼睛一亮,開關再次打開,於是在2017年,和有臨床心理師背景的徐堅璽共同成立高山森林基地——在伙伴戲稱「各種商業條件都不利,又遠得要命」的部落創生,提供獵人文化及攀樹冒險體驗。這裡同時也是露營場域,每年舉辦面向不同年齡層的營隊,現在即將邁入第八年,也受到許多關注。

高山森林基地最擅長的是體驗,因為他們著重細節,包括稱謂。帶領體驗的夥伴不會稱自己是教練,而是引導員,「這個詞多了溫柔和謙卑,因為真正的老師是土地、是森林。我甚至叫大家『旅人』而不是『旅客』。即使你是董事長,我也希望彼此是平等的,你和部落山海做朋友,這關係才會持久。」小馬自許基地成為旅人和自然間的橋梁。

搭一座橋要留意的「眉角」何其多,何時鳴槍凝聚旅人的注意力、何時吟唱讓大家閉眼感受、何時留白靜默,何時又需展現部落式幽默⋯⋯所有細節都是經過無數次的經驗優化,再加上引導員隨機應變的點綴而來。很多體驗過的旅人,都說這無疑是沉浸式的環境劇場。

「當你好好講這片土地的故事,這會撞擊到大家的生命,一但你的內在被喚醒,引起反思,也會帶出療癒。」向來以陽剛的獵人力量為傲的布農族,較少會以陰性的「療癒」二字來主述。但小馬將從小看著父親入山前安靜磨刀的身影,亦步亦趨地在森林走闖的身體感受,完整轉譯成素人都能共感的深刻語彙——這些都成為基地的獨特之處。

不微弱的微型產業

2023年8月,正好是基地熬過疫情,準備迎來暑假的旺季,但晚間的一場電線走火,卻燒光了營運的重要設備及生態廁所,萬幸是無人在場,也未釀成森林大火;但起火點附近的大樹和基地的所有夥伴,都因此受傷了。

當一顆樹受傷時,它會在傷口處產生新的癒傷組織,基地的夥伴也是如此。這場大火讓基地被迫按下暫停鍵,在傷口尚未癒合之時,夥伴們迅速整頓步伐,展開新生和重建計畫。

他們不斷思考基地此刻的需要,把握機會再次進化,於是降低了體驗門檻,增加「一人就能成行」的嶄新獨旅型態。「我們希望大自然的接待再站出來一點,人的引導往後退一點。」陳亞平說。他們決定讓旅人以自己的速度親近森林。

現在的體驗,有一人就能輕鬆泡森林的療癒體驗,和獵人分享刀DIY的身心鍛鍊體驗,也有二至六人即能成行的各式文化冒險行程:「找獵人」,來當一日海岸布農獵人,在古老的獵徑上,以獵人之眼看向世界;「找老鷹」可以讓你運用設備,登高到大葉雀榕的肩膀,瞭望太平洋;「找獵刀」,來為自己打磨一把刀,進入森林感受布農文化與獵人精神。當然,也歡迎單純來享受森林海景的露營旅人!

重建募資計畫達標後,硬體設施才剛完成,卻又遇上今年的大地震和強颱,花蓮觀光業再度重挫。「別人看的是自然災害,但我看到系統問題。天災和火災一樣,讓我明白部落的產業無法規模化;當大家還在說返鄉青年、地方創生創造就業機會時,一直忽略了如何面對極端氣候⋯⋯這些問題在微型產業得到解放。」面對無常,長出信心的小馬說道。高山森林基地不會做大,也不願做大,小而美的微型產業能動性高、應變力強,才有機會在這遠得要命的部落存續下去。

你是自然,你是自己

「文化要透過產業來活絡,靠商業模式來持久,但不能沒有文化來厚實基底,否則很容易『走鐘』。」基地很多體驗都用「找」字開頭,小馬希望以祖輩的文化故事作為核心,讓旅人找到自己與環境的定位,而他也自許找回家族的榮耀和部落的需要。

偏鄉的微型產業始終要面對的是人才流失的問題。在各族環伺的高山部落,小馬的選擇和阿公一樣,謙容地與他族合作共好。現在團隊成員除了布農族,還有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和漢族人。他打破文化界線,異中求同,保有各自的民族性,也樂於接受彼此的獨特性,磯崎村本就存在於多元文化中啊!他笑說。

高山森林基地一路上都摸著石頭過河,從未挑好走的路走。既然基地不可能走向規模化,那就把所有的微型店家都串連起來吧!於是,結合花蓮縣豐濱鄉和台東縣長濱鄉的「雙濱共好平台」應運而生,提供旅人更豐富的遊程選擇。小馬深知微型產業的困難之處,即使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久。

「要好好守護這片土地,黑黑的膚色就是你的驕傲。」父親的叮嚀言猶在耳,小馬同時惦念著基地一路走來的初心——希望每個旅人在這片森林中都能做自己,找回人與自然亙古的連結。「你是自然,你是自己。」這八個字如同密語,成為高山森林基地最想告訴你的事。

高山森林基地
花蓮縣豐濱鄉磯崎村高山一鄰2號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出自《VERSE》028 「愛上花蓮的 20 個理由」,更多關於花蓮的故事請見雜誌。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歐陽夢芝 編輯/林奕辰 圖片/高山森林基地 提供
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
  • 文字/歐陽夢芝
  • 編輯/林奕辰
  • 圖片/高山森林基地 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