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特富野古道:重拾與森林共生的林下經濟

特富野古道:重拾與森林共生的林下經濟

阿里山特富野古道是嘉義備受歡迎的健行步道之一,路徑全長6.32公里,海拔高度約在1700至2300公尺,雙向進出,兩端登山口分別位於台18線96.5K處的「自忠」與前往特富野部落的聯絡道。

從自忠端出發,古道前半段的3.6公里改建自阿里山林場東埔線支線「水山線」,沿途盡是景致高闊的中高海拔紅檜、柳杉林及運材鐵道遺構;行經遺有巨大紅檜樹頭的平台後,開始一路曲折陡下,林相轉為針闊葉混合原生林。此段下坡路改建自阿里山鄒族「特富野社」(Tfuya)的舊社路。

對大多數人來說,特富野古道或許只是一條健行步道,但對特富野社的鄒族人來說,這條山徑處處可見祖先遺留下的活動痕跡。研究文史的部落發展協會總幹事Yapasyongu yulunana(湯文賢)解釋,這一條社路的完整路線會再往北續行,接向東埔鄒族三大社之一的「久美社」(Mahavun),除了是對外聯絡道路,沿途也有分屬不同氏族的獵場,他們的祖先日常在這片山林捕獵鳥獸、採集藥草、家屋建材或製作辟邪簽條用的祭儀植物山芙蓉。

說自己是「靠山吃山」的特富野人,他們的足跡走過的山與森林,不但與生活緊密相依,也是承載了部落記憶、傳統文化與精神的重要場域。

找回與森林共生的傳統

特富野社是阿里山鄒族二大社之一,與達邦社(Tapang)同為歷史最悠久的鄒族部落。傳說在遠古時代發生大洪水,待水退去後,哈莫天神(Hamo)帶領鄒族祖先自聖山「Pattonkan」(玉山)下山,第一腳踏平了特富野,第二腳踏出了達邦,讓鄒族人在兩地安居生息。

特富野社所在地的地下水源豐沛,居民多以耕種小米、採集野菜和狩獵維生,採「夠用就好」的生產模式,是世代遵循著祖先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

「我們最重視與自然的『平衡』。」阿里山原住民農林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Mo’o Kautuana(汪志敏)說:「早期還不是市場經濟的時候,我們祖先利用土地的方式很自然,山林資源的取用也非常節制,絕不會有一點浪費。」

然而二戰後開啟的大伐木時代,卻破壞了這樣的平衡關係,特富野人為謀生加入林場工作。隨著林業生產成本提高、國際生態保育風潮興起,1992年台灣林業政策全面翻轉,決定禁伐天然林,林木產業沒落,特富野人也頓失生計。幸而阿里山地區是高經濟作物的盛產區,特富野人大多轉為務農。今日的特富野社以盛產愛玉、咖啡、茶、轎篙筍與高冷蔬菜知名。

翻轉傳統林業的「林下經濟」

2017年台灣林業政策再度翻轉,林務局喊出「國產材元年」,希望重啟台灣林業並活化林地的生產價值;2019年並推出「林下經濟」政策,開放國有林業用地經營許可的森林副產物,像是林下養蜂、種植段木香菇、金線連、台灣原生山茶等。林務局造林生產組技正李建霖解釋,因為當時國有林地多存在違規、超限利用的情形,林務局希望訂下國有林地經營的標準,以「山林永續」為目標,發展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多元永續的森林產業。

特富野所在山區多屬國有林地,也第一時間響應成立「阿里山原住民農林業生產合作社」作為林下經濟的發展平台,由嘉義林管處依部落需求規劃產銷輔導並提供補助。嘉義林管處將特富野作為林下經濟示範區,除了致力提升森林副產品的品質與產量,也以特富野生產的森林蜜、金線連研發精釀啤酒、養生茶包及滷包等更多樣化的新產品。

而特富野的林下經濟物產,其優勢在於特富野優異的風土條件。

嘉義林管處副處長李定忠笑說:「因為特富野位於曾文溪上游山區,森林生態保育做得好,水質與土壤乾淨無污染。」為與平地栽種的農產品區隔,林務局還委由嘉義林管處創立了一個林下經濟品牌「林下良品」,同時導入產銷履歷驗證標章制度,希望藉由林下經濟的產業化經營,重建山村部落的自主生產力,期待更多部落青年返鄉加入。

特富野的林下經濟潛力品項「森林蜜」,即俗稱的百花蜜,推出以來備受消費者好評。森林蜜的風味受森林蜜源植物的花期影響,因為不同季節開的花朵不同,風味上有不同表現,與主流的龍眼蜜非常不同。嘉義林管處甚至特別研發了一款森林蜜精釀啤酒,即將在林下良品推出。

林下經濟的前景看好,但與森林共生的生產模式對特富野人來說,這並非是什麼新概念。生產合作社主席Mo’o笑說,阿里山幾百年來一直是特富野人的生活場域,祖先在森林從事的生產活動其實就是林下經濟。對他們來說,再次被提倡的「林下經濟」概念,除了要重新應用森林的生產功能,更重要的是找回部落的傳統價值與精神。

與自然共生的牧蜂人

「我們的傳統,就是祖先與大自然平衡共生的智慧。」Mo’o說。

說到森林蜜的生產的源頭,Mo’o就是開啟特富野林下牧蜂事業的第一人。2018年在特富野古道一帶的溪谷設蜂園「拉拉克斯莊園」,從50個蜂箱成長到今日的120個蜂箱,已是小有規模的蜂農。不僅自己牧蜂,還將專業的牧蜂知識大方分享給族人,在生產合作社負責推動部落經營林下養蜂,目前約有十餘位族人斜槓加入牧蜂。

「過去部落傳統是在森林獵蜜,因此族人會在自家小量養蜂;牧蜂則是將養蜂產業化,對族人來說是全新體驗。」Mo’o笑說。

雖然特富野的林下養蜂才起步,遠未達產業化規模,Mo’o卻非常看好未來發展。除了生產蜂產品,蜜蜂的採蜜授粉也直接促進了植物繁衍,為部落的農業生產帶來了豐年,也為周邊山林扮演生態系統循環的重要角色。

回家森呼吸,療癒身心靈

拉拉克斯莊園創業初期,Mo’o常帶著蜂箱遊牧各地果園,生產龍眼、荔枝蜜,近來則以發展森林蜜為主。不過森林蜜產量不多,價格也較一般蜜昂貴,消費者又為什麼要選擇森林蜜?Mo’o分享,一般蜜大多產自人工管理的果園,特富野的森林蜜則產自水源保護地與擁有生態多樣性的天然林,營養元素豐富,也絕無農藥殘留,是更有益健康的蜜;選擇森林蜜,也是以消費支持林下經濟的生產模式及「永續山林」的理念。

「消費者願意支持,才會有更多年輕人願意留在部落,繼續以健康、天然、保持生態平衡卻也較高成本的方式生產。選購環境友善的產品,也是一種社會責任的展現」Mo’o說。

此外Mo’o也嘗試拓展更多可能性,讓特富野的好山、好水、好空氣成為帶來收益的經濟財,期望發展風靡世界的「森林療癒(Forest therapy)」(註)。為此他還參加林務局第一屆森林療癒師的認證培訓,並在自家莊園整理出一片開闊綠地,蒔花植草,為到訪的旅人提供療癒的山林生活體驗,這也可以是林下經濟的一種形式。

人與森林共生,已經有長達500萬年的歷史,卻在文明化、都市化後開始遠離,其實人類和森林失去連結不過短短兩百年光景而已。因此Mo’o將森林比喻為「家」,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時常回家,重拾自己跟大自然的連結。他想邀請到訪阿里山的人們,不只是走上古道,也可以停下腳步看看特富野社的周邊山林,深入認識這個古老部落與大自然平衡共生的傳統生活方式。

長談將盡,在森林圍繞的蜂園裡,Mo’o說道:「我們鄒族有一句很好的祝福話:yogoasu na mangsongsong(祝福你的身心靈呼吸順暢)。」他笑說:「要呼吸順暢就一定要到森林,所以我想邀請大家常常回家『森呼吸』。」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4封面故事「在步道上,丈量台灣的尺度」,更多關於步道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林蔚靜 攝影/吳昭晨 編輯/黃博鉞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林蔚靜
  • 攝影/吳昭晨
  • 編輯/黃博鉞
  • 核稿/郭振宇
林蔚靜

林蔚靜

喜歡山、攝影、台灣茶,以及用文字說故事。曾任《VERSE》資深採訪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