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無論如河:墜入深淵之前,用書店將自己接住

療癒靈魂的方法

無論如河:墜入深淵之前,用書店將自己接住

這是一間書店,也是居家護理所,四位主理人是護理師背景的愛書人,自著名的「有河book」接手經營獨立書店,如今自稱「書店女工」,為所有到來的人安放一處療癒身與心的空間。

無論如河書店位於淡水河畔。

淡水河是灰色的,但當我們從「無論如河」的戶外陽台看去,河水變成一種安靜的藍。這是一間書店,也是居家護理所,四位主理人——阿勇、秀眉、雅鈴、小綠是護理師背景的愛書人,自著名的「有河book」接手經營獨立書店,如今自稱「書店女工」,為所有到來的人安放一處療癒身與心的空間。

當妹妹墜入深淵

「這間書店是我對家的想像。」女工之一秀眉說,家的想像則有兩個脈絡,一是和妹妹的實驗,二是和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的實驗。

任何人都有可能落入生命的深淵。秀眉的妹妹便曾不幸失足,深陷恐慌與憂鬱症之中。

主理人們自稱「書店女工」。

當時,秀眉明白自己是妹妹當下唯一能夠依賴的人,而她知道,父母只給得出加倍的憂慮,「原生家庭並不『療癒』,原生家庭是拿來修煉的。」所以她找了房子和妹妹一起住,嘗試搭建出另一種家的模樣。

搬進新家的時候妹妹問自己該做些什麼事,秀眉回答,做什麼都可以,試試看讓自己快樂起來。

那是種漫長的練習。

後來她們養貓,她發現妹妹很會照顧貓,家裡的貓咪越來越多,漸漸成了貓咪中途之家——好長一段時間這都是妹妹生活的重心。直到有天,妹妹能夠照顧自己了,才離開她和秀眉一起搭建的家。

護理背景出身的秀眉希望書店能成為一間康復之家。

「我覺得任何人都會有低潮期,可是如果幸運的話,你有一個空間能夠放鬆、重新生長,就不會只剩下藥物。」曾是精神科護理師,秀眉認為當藥物成為治療精神疾病的唯一手段,很容易阻斷復元的其他可能性。

她在精神科病房便清楚看見,透過陪伴和建立關係,護理師其實能夠讓病患重拾生活能力,但當某一方倉促地離開醫院,病患又會回到不能自理的狀態。病患們反覆出院、又進院,對她來說非常無助,「人都需要被對待。其實有一個人專注地陪伴你,是會發生奇跡的,可是這個奇蹟卻那麼短暫,沒有辦法延續。」

因此,護理背景出身的秀眉最初希望開設的不是一間書店,而是一間康復之家(註:提供給離開醫院的精神疾患者的社區復健機構),接住更多像妹妹這樣的人。

不能治癒自己的護理師

帶著理想,秀眉前後至幾間康復之家任職,觀察如何經營相關機構。然而她很快便發現,龐大的資金和為了經營效率而推行的制式化管理,無法像對待妹妹那樣對待所有患者。

無論如河關注人們的心理健康。

這是護理界的亂象,秀眉早知道了。從在護校開始,「效率」便不允許她花時間關心病患今天過得好不好;成為護理師後一人被當三人用,高工時與高壓環境裡情緒、心理、體力與腦力的反覆勞動,消磨熱情是必然,她看過太多失去人性的醫護只把病患當一塊生病的肉——整個制度也只將護理師當一塊會勞動的肉。

面對壓迫,她曾經自組「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對公部門展開抗爭。那陣子她在護校擔任老師,以為學生畢業後受到委屈一定會回來加入工會,工會便能壯大,爭取護理師應有的權益。

不,學生並不願意加入工會。「他們覺得,為了工作已經精疲力盡了,為什麼還要花力氣做抗爭?好累,吃大餐、 出國玩、和男朋友約會就好,乖乖聽話就好。」秀眉理解,也理解在巨大的體制面前更多時候終將屈服。

秀眉曾經對在精神科實習的學生們說:「來精神科實習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讓我以後照顧到你。」學生都笑了,但畢業後仍有幾個找上了她,秀眉接住他們,像接住妹妹一樣。她覺得自己像麥田捕手等候在邊緣。工會裡,秀眉與阿勇、雅鈴、小綠理念一致,四人將共同住處當作工會的小小據點,為護理師下廚、傾聽,留他們過夜,直到他們能夠回到外面的生活。

無論如河的前身是由影評人686和詩人隱匿開設的「有河book」書店。

四個人都很想將據點再擴大。

有天,雅鈴得知了「有河book」書店正在找人接手,向大家提出開書店的想法。四人鼓起勇氣去問了,沒想到書店負責人——影評人686和詩人隱匿,真的從四、五十組申請者當中選擇了她們。

「他們的理由是,我們有很明確想做的事情,再來就是我們有四個人相互扶持,而且有正職工作支撐這間書店。」秀眉說。

2018年1月,「無論如河」誕生於淡水河畔。

書店如何療癒人?

人文藝術的書籍,是有河書店開出的療癒藥方。

「686說,全世界都沒有像無論如河這樣的書店。」這裡既是書店,也是醫療機構,且她們認為書店的存在即是一種「社區護理」。

無論如河的定位是「療癒與藝術書店」,她們希望選書能夠療癒人心,於是以文學、哲學、藝術、電影、社會人文為主,比起「醫療保健、心理學」,秀眉認為這些內容才是滋養人心的主要養分。

不過你無法在書櫃上面看到哪裡是「文學區」或「藝術區」,無論如河想要打破閱讀的舒適圈,讓走進書店的人慢慢地瀏覽完所有書櫃,才找到自己想要的書,或找到自己原本沒想要的書。

在書店的另一側,會在牆角找到一處性主題的書櫃,這是無論如河特別關注的議題,「性其實影響我們很深,但我們卻不談它。」她認為,台灣的性教育就是「沒有性教育」,以不談性來教育我們性很可怕,許多人便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接觸到性,投下永久的陰影。

性主題亦在這裡擁有一個專屬角落。

秀眉目前的正職為「性好診所」的性治療師(她喜歡稱作「性健康管理師」),阿勇與雅鈴也都在性好門診服務。曾有對母子來到書店,孩子拿起放在書櫃上的情趣用品問這是什麼,秀眉便蹲下來,為孩子上了一堂性教育課,「媽媽很感激我,說沒想到逛書店還賺到一堂小孩子的性教育課。」性在無論如河並非禁忌,是很自然的觸發,她們希望台灣社會也能如此。

書籍之外,包含性、心靈、護理、文學、藝術與淡水在地歷史人文等,無論如河透過多元的講座活動治癒人們;2020年起,成立與健保局合作的「無論如河居家護理所」,開放「河親、河友」的付費會員制度,讓病患在家中就能做專業的健康評估、護理諮詢及醫療照護,這讓無論如河走出書店,用行動真正實踐「書店即社區護理」的精神。

書店的存在,就是我的療癒

秀眉與妹妹的實驗、與工會的實驗,兩條線終於在無論如河相遇,織成一張承接住無數人的網子。

「『家』作為一個空間,我想的是,能在裡面放鬆就好,有人聽得懂你、不會被你激怒,你很難過他不會比你更難過,你事情搞砸了他也不會比你起更大的情緒反應⋯⋯。」

許多帶有傷痕的人,在此處相遇、相聚,進而被療癒。

人們的確因為書,或因為知道無論如河的特殊定位,帶著傷痕相聚於此,被真誠地對待,找到一處家之外的家,並可能在這裡復元、成長茁壯。

書店就像一座開放式的諮商所,「諮商通常需要醫師一對一進行,可是我們書店好像是『非結構的團體治療』,這裡一組人那裡一組人,這邊聊聊聊,那邊就會有人過來說『我有聽到你剛剛說的,其實我也是這樣⋯⋯!』很有趣。」

也因此秀眉最珍惜的,是空間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發生的故事,「有沒有買書反而沒那麼重要,」當每一間店都在追求翻桌率和計算賺多少錢,她更覺得自己應該反向操作,「無論如河是一種反資本的運作,我覺得書店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運動、一種抵制、一種反潮流——這就是我的療癒。」

像無數人一樣,她曾跌落至深淵,然後不斷遊走在深淵邊緣。

無論如河竟然接住了自己。

當我們作為藝術品

我們又該如何接住自己?

「現在的年輕人,怎麼努力都沒有用的無望感(習得無助,Hopelessness)很強,最後就會變成絕望。但其實他們是努力的。」秀眉想到的是她的學生,「當他們第一個禮拜就要照顧七個病人、明明是婦產科卻要照顧骨癌病患,學生和我哭訴的不是醫院的不合理,而是老師我好糟糕喔,我的能力好差。」

整座白色巨塔實則是社會的縮影,秀眉心疼這些年輕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努力,而沒有意識到外在世界的缺漏——這個社會講求「效率」,這種傾向對於人的狀態非常不利。

如今,由十幾位志工在書店幫忙,陪伴無論如河一起越變越茁壯。

「太多『我活不好的焦慮』⋯⋯逼得人沒有路走。」後來她對無數苦痛的人總這樣建議:「你沒有要解決的問題,你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作為這樣的存在,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作品,在死之前這都只是一個雕琢作品的過程。雕琢就很痛啊,很艱難啊,但在形成作品的過程裡一定是這樣。試著讓自己可以像藝術品一樣活著,用藝術品的角度欣賞自己,欣賞別人。」

如今,無論如河的「女工」從原本的四位,到有十幾位志願工人在書店裡幫忙。秀眉知道這間書店已經不是自己的書店,或她們四位夥伴的書店。曾經有位腦性麻痺的女孩受到性暴力的創傷,在書店裡哭著對秀眉說「我好希望你是我媽媽」;採訪最後一位常客正巧來拜訪書店,秀眉給她深深的擁抱,她坐下來,和我們分享自己經歷過什麼樣的創傷、書店的人們如何接住她,然後流起眼淚。

「如果哪天我們撐不下去了,會有人比我們更希望它活下去」這是秀眉對於一間好書店的想像。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郭振宇 攝影/吳星翰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李尤
文字/郭振宇 攝影/吳星翰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李尤
文字/郭振宇 攝影/吳星翰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李尤
文字/郭振宇 攝影/吳星翰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李尤
文字/郭振宇 攝影/吳星翰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李尤
文字/郭振宇 攝影/吳星翰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李尤
文字/郭振宇 攝影/吳星翰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李尤
文字/郭振宇 攝影/吳星翰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李尤
文字/郭振宇 攝影/吳星翰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李尤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郭振宇
  • 攝影/吳星翰
  • 編輯/陳湘瑾
  • 核稿/郭璈、李尤
郭振宇

郭振宇

或許喜歡電影、音樂與文學。每次的自我介紹都覺得彆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