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吃飯與創作,都要按表操課——喬安娜.奈格勒爾《藝術家的正職》

讀到哪,就在那

吃飯與創作,都要按表操課——喬安娜.奈格勒爾《藝術家的正職》

以「活出藝術」自詡的人生教練、美國藝術家 JoAnneh Nagler,曾出版一本名為《藝術家的正職》的另類勵志書,Nagler 將表現慾正名為「必須回應的內心召喚」。她鼓勵動手做的浪漫,但否決無為而治的章法:「我們要仰賴『務實的靈感』。」這位女教頭預設讀者為藝術同夥,一手遞上計時器、一手打開 excel 說,靈感不是用等的:「我們必須自立自強,才有足夠的穩定度為自己的心靈提供創造力。」具體方式就是找份工作、管理錢財、善用時間。

《藝術家的正職》教導創作者們,如何同時做足夠支持生活所需的工作,同時找尋更多創作的餘裕。

【讀到哪、就在那】邊過活邊讀書這回事,像是拿一本小冊子當書籤、 夾在一樁大故事裡面。且生命與文學,往往相互參照。 作為一個總是離題的人,文學與社會、 書寫與閱讀是四個等重的營釘,在鬆軟的時間中定位, 維繫生命的骨架。因生活惴惴不安時,讓隨身在側的書本告訴自己: 讀到哪、就在那。

逢六月畢業時節,話題總要轉到出社會後的打算。身邊若有親朋好友幫擋箭,總會替我答:「她以後要當作家啊!」我叩謝眾人寄予厚望,卻不知要付出多少程度的投入與喜歡、符合什麼基本條件,才算正式「成為作家」,人生在世不必尋覓其他職銜。

幾年前我剛考上文學院,篤定從此必須以字為生,於是向一位寫作前輩請教如何找到創作正軌。前輩沒取笑我的偏執,卻反問我「喜歡」與「擅長」的差異:「人生不是非寫不可。寫作可能是妳『擅長』的,但妳要不要去試試其他『喜歡』的事?」當年的我只以為生活要多線進行。在寫作、讀書與打工間折返跑,以為窮途末路能激發生存靈感,時至今日卻焦慮成疾。

前陣子為釐清生活焦慮與創作靈感的關聯,我上了堂「創作飛輪課」,指導員是在個人網站上大字以「活出藝術」自詡的人生教練、美國藝術家 JoAnneh Nagler。這位寫過債務、性與婚姻的作家,曾在 2016 年出版一本名為《藝術家的正職》(How to Be an Artist Without Losing Your Mind, Your Shirt, Or Your Creative Compass: A Practical Guide)的另類勵志書。

《藝術家的正職》裡,作者 Nagler 將表現慾正名為「必須回應的內心召喚」。她鼓勵動手做的浪漫,但否決無為而治的章法:「我們要仰賴『務實的靈感』。」這位女教頭預設讀者為藝術同夥,一手遞上計時器、一手打開 excel 說,靈感不是用等的:「我們必須自立自強,才有足夠的穩定度為自己的心靈提供創造力。」具體方式就是找份工作、管理錢財、善用時間。

為「幫助創作的靈魂找到處變不驚、找到支持的力量」 ,JoAnneh Nagler 耳提面命,提出 「回應內心創作召喚」的七大步驟,將大小創作守則收錄為輕薄手冊,從「現在就開始」、「在每個人生競技場上好好表現」到「(別放費時間)清理房間」。

不受教學生如我,雖未吃下整鍋作者熬煮的藝術心靈雞湯,不過習得了如何與創作重新定義關係、找回細水長流的平常心。

放棄你的特別,找份正職吧

《藝術家的正職》大膽挑戰兩種可能耽誤人生的創作迷思:唯有全職創作的人才算是藝術家;且要相信創作可以當飯吃,因為投入所愛、財富自來。

這番反駁其來有自:作者 Nagler 早年潛心作畫、譜曲,曾為製作專輯債築高台,體會為作品窮困潦倒的困境。當過私廚、瑜伽教練、公部門行政人員後,她悟出穩定創作之關鍵,在於放下身為創作者的「終極獨特性」,接受人生在世對柴米油鹽水電費的需求,找到一份能支持財務與心靈的工作——即便那是朝九晚五、與藝術天賦無關的「好人正職」。工作不見得能啟迪靈感,卻能奠定創作的餘裕。她對「藝術家」的這番訓話乍看可能得罪「上班族」,但旨在提醒人們吃飯創作皆要按表操課。

正職不僅確保收入,也督促藝術家上緊發條,精算每週固定開銷與彈性時間,依此執行創作計畫。有人問,要工作到什麼程度才能辭職創作? Nagler 則說,別想著要辭職,因為正職不能構成藝術的阻礙:「我們必須停止認為,如果自己每天只能坐下來創作半小時,就不是專業或『真正』的藝術家。」

在此我突然想起某回在 Legacy 看「大團誕生」,某位實力派鼓手鳴謝當晚到場支持的公司主管:「我白天是個工程師,謝謝老闆總是義不容辭放我下班去打鼓。」上班打扣下班打鼓,在每個宇宙裡恪守本分,就是件很搖滾的事情。

別去預設成果,把握務實的靈感

經常是這樣的:因為某段文章某首歌,一個點子來敲門;還沒下筆為之賦形,腦中已有數千關於成果的想像與批評,於是總是眼高手低、索性罷手。記得有個沉寂多年的小說家說,作家身邊最嚴苛的審查者總是自己。

雖然創作與打卡上班不見得能類比,但愈久沒動筆,所要突破的靜摩擦力就愈大。根據另一本時間管理聖經《原子習慣》,要進入沉浸體驗的「心流狀態」,有賴大腦直覺與邏輯的相互協調、意識與無意識的合作。雖然想像力不假他求,但《藝術家的正職》能訓練理性的創作肌肉。

我並不信奉 Nagler 的番茄鐘創作法,但喜歡她說靈感應要務實,比起時時檢討進度成果,不如「讓現身成為自然習性」:無規律的創作可能耗損能量,如果製作「時間與文化地圖」量化每週創作時間與目標,可以更心平氣和邀請靈感來拜訪。「這是一份工作,如此而已。」她再次以勞動比擬創作,回應內心召喚的方法,便是學習信任心中的想法、立即著手行動。

生活倦怠時讀此書有如當頭棒喝,回頭我卻想起《倚天屠龍記》裡的老梗故事:張三丰教拳,要張無忌把招數全忘光才可上場抗敵。許多事情如同太極重意不重形。總的來說,奉行《藝術家的正職》並不會讓藝術的召喚無中生有。創作的軌跡本非線性,人類並非可以乾淨切換生活模式的機器。既然我敬愛的小說家卜洛克是在熬夜打牌、酗酒拖稿的絕境下,急中生智寫出《馬修史卡德》,那麼我寧願相信值得的作品總會被完成。又或者有天醒來,我會像日劇《配角人生》裡寫不出劇本的窮導演,在錯過最後一次文學獎截稿日後,毅然決定返鄉繼承寺廟家業。

創作與工作皆能帶來富足與快樂。藝術或正職並非單選題,為什麼而努力活著,本就是一門需要窮盡一生追求的藝術。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許瞳 圖片/許瞳提供 編輯/李尤 核稿/郭振宇
文字/許瞳 圖片/許瞳提供 編輯/李尤 核稿/郭振宇
文字/許瞳 圖片/許瞳提供 編輯/李尤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許瞳
  • 圖片/許瞳提供
  • 編輯/李尤
  • 核稿/郭振宇
許瞳

許瞳

一九九九年出生的台北女生,經常在散步,疲乏時則看書與電影。曾出版散文集《裙長未及膝》、《刺蝟登門拜訪》,記錄新世代的城市觀察。關注Z世代創作力,共同創辦《不然呢Brand New》青年文集。除了中文書寫,也透過英日翻譯將故事轉印為不同語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