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島作纖維集-第二回《交織之間》:台日工藝家齊聚!8大亮點,體驗纖維新生活美學
2025 「島作」纖維集2nd.於4月18日至20日在台北華山紅磚區隆重登場,以「交織之間」為主題,匯聚41組來自台灣、日本及香港的纖維工藝創作者,以及島作精選邀請的陶藝、花藝、攝影、選品及飲食等生活品牌。
纖維是很特別的材質,從材料選擇開始,就帶有作者的意識。
島作市集主辦人孫明華表示,纖維創作的基本材料超乎想像地多元,工法可以是染、是繡、是編織,每一個選擇都反映創作者的美學觀點與文化背景。在這個展覽中,觀眾不僅能欣賞到精緻的纖維工藝品,更能體驗到一種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學哲學。
島作市集主辦人孫明華(中)帶領貴賓進行現場導覽。
透過八大亮點,一次帶你深入探索這場纖維藝術的盛宴,感受傳統與創新、東方與西方、工藝與藝術之間的對話與交織。
亮點1. 從市集到展會的升級轉型
島作自2018年創立以來,一直秉持「選物市集」的初心,致力於推廣優質的生活工藝品牌。今年,島作迎來重要的轉型,從原本的「市集」(market)格局升級為「展會」(fair)規模,展現更專業的策展思維與空間規劃。
剪紙藝術家Wuba Yang在開幕第一天前來觀展選物。
「透過歷年創作者與消費者的回饋,我們發現島作不只是個市集,而是以作品為中介點,提供豐沛的生活經驗交換與情感交流的平台。」孫明華解釋這次轉型的緣由。這種升級不僅體現在展覽規模的擴大,更反映在整體空間氛圍的營造上。展會格局讓每個品牌都有更充分的展示空間,觀眾也能更從容地欣賞每件作品背後的故事與工藝。
此外,島作以「兩年一次」的頻率舉辦同類型主題展覽,去年是陶作,今年是纖維,明年將回到陶作。「這樣的安排是希望創作者有充足的時間,能在兩年內醞釀並完成新的作品。」孫明華如此說明島作的展覽理念。
亮點2. 入口意象裝置《如梭》
攝影/林昶志
展覽的第一個視覺焦點是由「叛逆系建築師」陳冠華老師與元智大學大武山工作隊,共同設計製作的入口意象裝置——《如梭》。
這件作品以紡織的梭子為形體,向前傾斜20度,從側面觀看時能感受到強烈的動感,從正面入口看具有衝擊感,陳冠華形容宛如「歲月直面而來的迎頭痛擊」,象徵時間的流動與纖維工藝的交織關係。
「我們是用時間在編織我們的歲月。」陳冠華老師在採訪中分享創作理念,「歲月如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在面對歲月的時候,都無能為力。」這件裝置懸吊在空間中,竹子向前傾斜的姿態,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動能,也暗示梭子穿梭於經緯線間的意象。
亮點3. 特製大型藍染掛布
攝影/林昶志
展場中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視覺元素,是由「南藝纖維」吳佩珊老師率領學生團隊共同製作的超大型藍染掛布。這些掛布首次挑戰超大尺寸,為傳統藍染工法調製創新作法與實驗,展現纖維工藝的可能性與創新性。
製作這些大型掛布面臨許多技術挑戰。「它太巨型了,所以他們特別買了很大的染缸來做。」孫明華解釋道,「老師說平常要做比較小的是很容易的,但做這麼大其實非常非常的困難。它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必須要做到非常精準。」
這些掛布上的紋路包括梭子和竹編紋等纖維典型圖案,製作過程中需要先用手工製作紙模,因為沒有足夠大的雷射刻雕機,所以只能慢慢地把紋路刻出來,再貼在布料上,然後黏上降紋下去,染布之後,再把那一層降紋去掉,才會留出鏤空的樣態。這種耗時費力的工藝過程,正是傳統與創新交織的體現。
亮點4. 三大「展中展」特色展區
圖片提供/Dodoer 物物者
今年島作特別在展場內規劃了三個「展中展」,提供多元視角的纖維表述,讓觀眾能更深入地了解纖維工藝的不同面向。
第一個展中展是「Dodoer 物物者」,這個當代工藝團體剛結束在慕尼黑的展覽《嘟嘟好平安 pin pin an an》,聚集25位金工作者,從「台灣人的首飾」出發,探討「護身物的配戴」主題。去年他們的主題是「人生的第一件金飾」,今年則轉向「護身符」的概念,將傳統護身符轉換成當代工藝,展現護身符的新詮釋與當代意義。
第二個展中展為「南藝纖維」,南藝大的老師們這幾年積極與外部合作,此次召集在校生及畢業生共同參與,經過數個月的徵件準備,評選出18位創作者參與2025島作纖維集,帶來充滿青春活力與創意的作品,展現新一代纖維工藝創作者的潛力與視野。
「實心裡」為第三個展中展,原定四月於實心裡開展的「RIRI TEXTILE」,特別將展覽首日安排在島作與更多纖維愛好者分享。RIRI TEXTILE的風格著重自然與手工之間的對話,透過草木染呈現季節流轉的色彩與質地層次,展現纖維工藝與自然環境的緊密連結。
亮點5. 台日工藝一次逛
2025島作纖維集-第二回 不僅是台灣纖維工藝的展示平台,更是促進國際交流的重要場域。展覽現場有來自日本東京的藝廊「Galerie WA2」,展示多位日本工藝作家的作品。「Galerie WA2」在日本策劃的展覽包括雕刻、繪畫等藝術作品,以及陶藝、首飾等,許多是耳熟能詳的工藝大師,他們在日本的第一個展覽都發生在「Galerie WA2」。
Galerie WA2位於日本東京南青山,以藝廊形式推廣日本工藝家作品。
此外,展場中還有來自東京的服裝品牌Sa-Rah,展示使用歐洲棉麻製作的服飾,主理人帽子千秋在女兒出生那一年開始創作洋服, 透過網路銷售獲得許多好評,自設計打版製作到後端的行銷、管理,全部一人包辦!帽子千秋與島作市集主辦人孫明華,有十幾年的好交情,這種長期的合作關係也反映了「島作」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方面的貢獻。
亮點6. 跨域整合的生活美學
島作在攤位安排上採用獨特的「編輯」視角,不以類型分區,而是讓不同類型的品牌自然交織,創造出更貼近真實生活的體驗。
「就一個人的一天來講,所有的食衣住行等行動,都是被巧妙分配的。」孫明華解釋這種安排的理念,「我們希望大家在看完衣服之後,旁邊也能欣賞生活用品,再來可能喝個咖啡,這就是人一天當中很實際的生活場景。」
人氣名店小島甜點工作室、Coffee Stopover等品牌驚喜出攤。攝影/高麗音
說到咖啡,今年島作纖維集特別邀請台中最棒的咖啡館之一——Coffee Stopover來到現場出攤,推出展覽限定「以纖維為製作概念」的淺焙《乾燥花》、中焙《麻布袋》Blend系列咖啡豆,並使用特製的麻布袋包裝,呼應纖維主題。
現場結合花藝設計開啟「纖維」宇宙新想像。
這種編輯式的空間安排,就像翻閱一本精心設計的生活雜誌,每一頁都帶來不同的驚喜與啟發。「我最喜歡用編書的角度,或編雜誌的方式,在看待大家走進來的這個方式。我們希望讓你一看到的會是什麼,翻頁的時候再看到什麼,結束的時候看到什麼,這個都非常重要。」孫明華以編輯式的浪漫,規劃這一屆精彩的島作,這種跨域整合的生活美學,讓觀眾能夠全方位地體驗纖維工藝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
亮點7. 教授級工藝家,驚喜出攤!
白河手織工坊
展覽中一個重要的亮點是黃文英老師的白河手織工坊。在場許多做纖維的藝術家都要稱黃文英為「老師」,足見其在台灣纖維工藝界的地位與影響力。她於1993在美國密西根州 克連布魯克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取得藝術創作碩士,主修纖維藝術,曾任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黃文英在展場被尊稱為「老師的老師」。
黃文英在「島作纖維集-第二回」展出的作品以弧形線條發展出有機圖案,靈感來自她居住的台南白河山景。她運用色相法中的紅、黃、藍、綠四種顏色,通過特殊的織法使部分顏色混色,部分則保持原色,創造出類似暈染的效果。這種結合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的創作方式,展現了台灣傳統手織工藝的創新可能性。
黃文英老師還特別拍攝織布過程的教學影片,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手織的過程與技法。這種傳承與教育的精神,也是島作纖維集所重視的價值之一。
亮點8. 週日快閃活動
除了主展外,「島作纖維集-第二回」將在展覽最後一日安排兩個特別活動,為展覽增添更多元的文化體驗。
第一個是李清志老師的「關守石」(止め石)展示。關守石是日本常見的一種標記,石頭上綁繩子,代表某個地方禁止入內。對李清志老師來說,這是一種結構的練習,他每年都會在建築課程中讓學生製作關守石,多年累積形成了一個大型系列。週日他們會將這些作品帶到展場展出,展現建築與纖維的跨域結合。
李清志老師翻出學生們創作「關守石」的照片。攝影/高麗音
第二個特別活動是ちんどん鈴乃家(Chindon'ya、チンドン屋)的表演。ちんどん鈴乃家是日本舊時代的街頭音樂家,為店家做廣告時會咚咚鏘鏘地打著太鼓,氣氛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即使現今在日本都很難看到,一定要來島作一覽風采!
ちんどん鈴乃家
2025島作纖維集2《交織之間》不僅是展示與購買工藝品的場所,更是一個交織生活經驗與情感的平台。正如島作之友侯宜秀所言,「島作不只是個買漂亮東西的地方而已,每年都能從中看到、學到新的觸發,一個你真正可以體會日常生活美學的場域。」
2025島作纖維集-第二回
4/18 12:00 — 18:30
4/19 10:30 — 18:30
4/20 10:30 — 18: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區 西一西二西五館
購票連結|現場購票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