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塊包容不同世代詮釋文化價值的土地──專訪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局長吳勁毅
過去大家提起花蓮的第一印象,無非是美麗壯闊的山海景色,但近年來的花蓮有了不一樣的變化。去年,百老匯音樂劇《貓》的縣市巡演點上赫然出現「花蓮」,吸引民眾爭相一睹國際級表演風采。此外,各種藝文活動、表演藝術也在縣內遍地開花。原本文藝資源較為稀缺的花蓮,是如何克服地形交通的限制,在縣內13鄉鎮擴散?
這裡是台灣最「長」的行政區,花蓮縣。
花蓮縣南北相距137.5公里,從最北邊的秀林鄉到最南邊的豐濱鄉,單趟車程至少要花2小時。
「如果以空間概念檢視文化局的預算分配,會發現過去的文化資源主要集中在文化局廳舍所在地北花蓮美崙地區。像我住在光復鄉,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完全不會接觸到文化局舉辦的活動。」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局長吳勁毅感嘆地說。
在南北幅員狹長、大眾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對於並非居住於北花蓮的民眾來說,花蓮縣政府文化局主導的藝文活動,是遙遠且陌生的。
2020年,吳勁毅上任文化局局長,他為自己訂下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將文化局的業務往花蓮縣13個鄉鎮擴散。
打造平權的文化資源
若是第一眼看見吳勁毅,會誤以為輪廓深遂的他是花蓮出生原住民,但其實他是不折不扣的中壢客家人。
吳勁毅當初來東華攻讀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時,因選修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的課程,跟著教授進入太巴塱部落進行田野調查,認了阿美族Ina(母親、媽媽級婦女之意)作乾媽,開始深入部落、學習辦桌煮菜。因為喜歡花蓮,他赴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取得土地與鄉村發展博士學位後,仍返回花蓮居住,創立台灣城鄉發展學會,並受邀擔任花蓮縣府景觀規劃總顧問。
當花蓮縣長徐榛蔚邀請吳勁毅加入縣府團隊時,他本以為是相關自己研究專長的城鄉規劃工作,沒想到卻是文化局長一職。
在思考能否勝任這份工作時,吳勁毅想起在德國讀書生活的經驗。德國的城鄉規劃為跨部門共同政策,例如在推動鄉村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土地規劃之外,也相當注重「文化平權」,必須因應城鄉尺度規模不同,規劃不同形式的推廣文化政策。
什麼是文化平權?他解釋,無論是生活在城市或鄉村的人民,都擁有居住、教育、文化等權利,滿足需求的作法雖會有城鄉差異,但人民擁有的權利是相同的,無論城鄉,皆必須被尊重及滿足。
就如同當時他生活在德國慕尼黑郊區僅有三萬人口的小鎮,以人口規模來看,根本撐不起一個藝術場館,但小鎮仍充滿豐富的文化活動與資源。如果用這個角度檢視,吳勁毅認為自己城鄉規劃的專長,能為花蓮縣的文化政策注入不同觀點。而讓南北花蓮文化資源平權,就是他的首要任務。
但要在南北狹長的花蓮縣實現文化平權的目標,並非想像中將資源均等分配給13鄉鎮如此簡單。
首先,13鄉鎮地理位置、文化差異性大,不僅有南北花蓮差異,甚至存在內部城鄉差距。例如同樣位於玉里鎮,靠近鎮公所的平地區域,城鎮機能較齊備;位於山林部落的區域則屬於偏遠地區,居住族群、文化特色也截然不同。
再者,要進入地方精準推廣文化業務,須先針對各鄉鎮目標族群建立基本了解,才能擁有足夠的資源人脈與文化敏感度。
為了熟悉地方,吳勁毅鼓勵同仁參與縣府每年至鄉鎮舉辦的「基層建設座談會」。他跟同仁們說,不要認為座談會大多在談道路、場館、橋墩等建設問題,就覺得與文化局無關,「我們要從民眾提出的需求裡,觀察地方生活樣貌,思考如何從文化角度切入。即便都沒有,也要去認識當地的鄉鎮長代表、村里長,建立可以合作舉辦文化活動的人脈。」
引進西部及國際表演資源
當同仁扎扎實實地去了幾輪後,逐漸熟悉南北花蓮各鄉鎮,並建立起聯繫管道。下一步,就是讓文化資源實際進入地方。
受限於交通、硬體設備等因素,過去花蓮人要欣賞優秀的藝文表演,大多要翻山越嶺至西部觀看。「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花蓮人有能力如此做。」吳勁毅就在想,有沒有可能把西部的表演藝術活動引進花蓮,並到其他鄉鎮巡迴演出?
巡迴鄉鎮的「玩藝列車」因此在2020年誕生。文化局邀請表演藝術團隊、兒童劇團至花蓮縣巡迴演出,並與鄉鎮公所合作,在地方進行動員宣傳,鼓勵居民前來觀賞。吳勁毅表示:「文化局的辦公廳舍在北花蓮,如果沒有地方鄉鎮公所站在第一線協助,我們在人力、物力上都無法做到巡迴演出的規模。」
今(2023)年,他進一步跟文化部爭取預算,打造行動電影院「花鐵號」,由位於花蓮鐵道園區的「花蓮鐵道電影院」提供片源,至13鄉鎮巡迴放電影。
在影音串流當道的時代裡,小朋友習慣看短影音,難以集中注意力觀看平均二小時的電影。吳勁毅認為,這是很嚴重的文化危機,「花鐵號的目的,就是想辦法讓孩子耐心地坐在椅子上,把一部具起承轉合敘事的電影看完,因此我們設計兩台車,一台放電影、一台專門提供爆米花。」
除此之外,文化局也積極爭取國際級表演藝術到花蓮演出。去年音樂劇《貓》(CATS)來台巡演的城市中,花蓮名列其上,吸引大批花蓮民眾購票觀看。
不僅國際級表演,文化局也與其他縣市文化局處、製作公司、表演藝術場館洽談合作,將優秀的藝文資源引介至花蓮,包括金馬影展、兩廳院藝術出走等展演都至花蓮巡迴演出。
吳勁毅擬定的策略很簡單:「我幫你分攤一些演出成本、你拉一場表演來花蓮。」透過合作串連,這幾年的花蓮出現了許多過去不曾有的表演藝術資源,也開始培養花蓮民眾看表演的習慣。
三大節慶重新梳理花蓮文化脈絡
讓「這種表演居然會在花蓮出現」只是吳勁毅的第一步,他的第二步,則是打造「只有在花蓮才會發生的文化藝術」。
自他上任以後,陸續創辦了「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Pangcah生活節」三大藝術節與生活節,成為花蓮年度盛事。
花蓮擁有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及創作能量,但他們大多不在花蓮發聲,「我們希望藉由藝術節的舉辦,將這些創作者召集回故鄉。」吳勁毅說。
2021年下半年,第一屆城市空間藝術節與跳浪藝術節接連舉辦,文化局邀請同是花蓮子弟的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林昆穎,以及藝術策展人那高.卜沌(Nakaw Putun),分別擔任兩個藝術節的藝術總監與策展人。
兩個藝術節都獲得極大的好評,吳勁毅表示:「大家從來沒看過這麼多文化藝術資源同時在花蓮齊聚,不僅民眾震撼,也讓外界看見花蓮容納各種藝術創作形式的可能性。」
Pangcah生活節則是探索花蓮另一個重要的文化脈絡──阿美族文化。「Pangcah」在阿美族語是「人」的意思,也是花蓮阿美族慣用的自稱,生活節以表演、市集等當代形式轉譯阿美族傳統文化,迸發出創意火花。
三大藝術節與生活節重新梳理花蓮文化脈絡。不僅期待翻轉大眾對於花蓮的印象,也希望凝聚出屬於當代花蓮的文化樣貌,「共同生活在一個地方的人們,可能有不同的社會基礎,但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情,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社會基礎與共識。」吳勁毅說。
花蓮的土會黏人。過去,許多人因嚮往花蓮美麗的自然風景而停留下來;在未來,吳勁毅希望這裡是一塊更加具備多元包容性的土地,「無論是在地居民,或者是外地來到花蓮的人,都希望花蓮有辦法把人接住,接受不同世代對於文化價值的表達與詮釋。」
而這正是需要透過文化工作的能量,不斷進行論述與擾動的過程。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改變城市面貌的公部門推手
梁雯晶
高雄人,學歷史,除了編輯之外,也做過企畫,曾任《VERSE》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