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以創新策展向台灣工地精神致敬!工家美術館實驗落幕

以創新策展向台灣工地精神致敬!工家美術館實驗落幕

勤美璞真執行長何承育表示:「工家美術館的創建初衷,就只是希望以設計改造工地,以策展彰顯台灣勞工精神。」

設計師廖小子策展「荒島工神」以電動旗手結合台灣民間的三太子信仰,成為工地的守護神。(圖/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陪伴台中草悟道街區六年的勤美術館,在2019年初結束第一階段任務,準備迎接下一個階段: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預計2023年竣工的全新空間。在施工期間,勤美術館策展團隊提出「是工務所也是美術館」的概念,策劃了世界第一座向工地精神致敬的「工家美術館」。

工家美術館邀請十禾設計、無氏製作與生活起物打造美術館建築、內裝與視覺,並展開一系列與不同領域創意工作者的跨界策展。創新的策展概念,使它奪得日本、德國和義大利的設計大獎。工家美術館自2019年11月15日開展,歷經兩階段共四檔展覽,期間與多位藝術家和品牌跨界合作,並舉辦備受在地居民歡迎的城市農圃及兒童工地教育計畫。

期間限定的工家美術館,原本預計在2021年5月23日落幕,卻因疫情而提早畫下句點。回顧這一次開創性的精彩策展,幕後有許多趣味及啟發的故事,本篇由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何承育,與工家美術館兩位館長吳庭芳與賴奕帆來和VERSE的讀者分享。

工家美術館的創意成形

是什麼啟發了工家美術館的策展?何承育執行長笑說:「我們的初衷,就只是希望以設計改造工地,降低施工對鄰居的打擾而已,在實際田調之後,我認為可以結合勤美集團起家的理念,以策展彰顯長久以來被社會大眾忽略的台灣勞工精神。」

策展前的工地田調,由策展團隊的主要成員吳庭芳與賴奕帆負責進行。在訪談過工地師傅後,策展主軸從最初的工地圍籬,發展成轉化工地為美術館空間。吳庭芳說:「這個展覽溝通的最主要對象就是工地師傅,我們從提升午休環境及飲食著手,導入建築空間和餐飲設計,打造一座上午是工務所、下午是美術館的新形態工務所。」

策展團隊邀來十禾設計建築師吳聲明與無氏製作設計師吳孝儒打造展館空間。吳聲明保留基地的老樹,以虛實牆界打造半開放的工務所空間,串連街區,一樓作為食堂,二樓是午休空間,串起兩層的樓梯是觀賞工地起造的最佳地點。

無氏設計以水泥袋外裝發想的懶骨頭,是工地師傅午休的最愛。(圖/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自高空俯瞰工家美術館。(圖/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吳孝儒則自工地取材打造內裝,像是鷹架搭起的食桌、以輪胎加固的角錐椅,形隨機能,充滿了別出新裁的趣味。提供給工地師傅的餐點,由台中餐飲品牌好食慢慢設計健康營養的便當,並開發一系列工地特調飲品。。

以往工地師傅的午休,往往是在工地隨意找地方,策展團隊用心打造舒適的工務所,卻反而讓他們卻步。賴奕帆坦誠:「一開始我們很挫敗!」工地師傅不習慣也擔心身上塵土弄髒美術館空間,對於「被觀看」以及與陌生策展團隊的互動感到不自在,因而使用率極低。

而策展團隊並不放棄,經過他們三個月用盡各種方式鍥而不舍的宣導,終於突破了工地師傅的心防,開始會一群相約去工務所午休,會拿自己的小工具包去二樓休息室佔位,會直接表達飲食需求,也會放鬆展示獨特的幽默感。工地師傅這些有趣的轉變,讓策展團隊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工地師傅們漸漸習慣了觀展民眾的存在,但吳庭芳在現場觀察到,這些師傅開始會注意儀容。何承育則認為這是一個正向的改變,「我們以美術館的方式呈現工地精神,進到這個場域,工地師傅也會萌生使命感,開始注意自己的儀容舉止,重視自己的職業態度。」

何承育強調:「勞工是撐起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提升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與自我肯定,翻轉社會大眾對工地的刻板印象,是工家美術館的重要使命。」

這座新型態工務所的示範場域,自開展以來,吸引到了不少來自建設公司及營造廠的同業參訪。何承育也樂見工家美術館的構想可以在台灣不斷被複製,讓每一座工地共同效法,徹底改變台灣的工地文化。而唯一的小小遺憾,就是沒能將工務所的概念發展成更環保的形式。「組裝式的工務所會是一個永續發展的有機體,拆解後可以移動到各個工地發生。」何承育惋惜道。

取材工地的美術館內裝,以鷹架為桌,輪胎三角錐為椅。(圖/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工家美術館雖然落幕,然而它的理念與精神已播下了種子,將為台灣社會帶來正向的改變。不僅讓勞工自身與社會大眾更理解「勞工」一職,減少對這個職業的刻板印象及誤解,也提升了企業實踐社會責任的意識。

策展與活動  各面向的溝通和互動

除了工地師傅,工家美術館的溝通對象其二是「街區」,延續勤美術館深耕街區的理念,「與街區連結」是策展團隊的重要任務。策展團隊將工地廊道打造「城市農圃」,取代常見的美化植生牆,轉化成美術館空間的一部分。農圃約有七十餘座,邀請民龍里、忠明里等工地周邊里民認養,並開設種植香草與可食用植物的農圃課程。

工地圍籬,則自在地鄰里收集來百年老照片,由插畫藝術家Croter Hung、小路映画工作室在圍籬上創作「草悟道上河圖」,將國美館至科博館之間的路段轉化成一條從過去到未來的百年時光軸線,夜間更搖身一變,成為燈光展演的舞臺,大小朋友可揮舞身軀、藉三色光影投射自成舞臺主角。

一開始在地居民不是很理解什麼是「既是工務所也是美術館」,以為工地師傅都是請來的臨時演員。吳庭芳笑說:「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街區對話,才讓民眾理解這裡不只是工地,而是一個開放給大眾的美術館。」

為了讓在地居民更積極參與,策展團隊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將農圃標註認養人的姓名與所在里,故意不設自動澆灌系統,里民為了榮譽心就會天天到農圃澆水,偶爾會因借水管而和工地師傅互動,時間一長,兩方也就熟悉了彼此。工地早上很常見的一個景像就是,里民和工地師傅熱絡地互相打招呼和閒聊──本來不討喜的工地,真的融入街區,成為街區生活的一部分了。

帶小朋友們見學工地的兒童工地教育計畫。(圖/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工家美術館受到熱烈好評的兒童工地教育計畫,也是從「連結街區」的概念發展而來。何承育認為,住家附近有工地施工是常見的事,參與了很多人的成長過程,因此工地管理、工地與社區的關係會深深影響兒童未來如何看待工地師傅與工程相關的產業。

策展團隊於是企畫了「小小工程師:兒童工地教育計畫」,以實際的工地見學和藝術課程引導,讓兒童認識建築是如何蓋成的,也有機會理解台灣的工地文化及辛苦的勞動階級工作者。

著手規劃後,策展團隊才發現其中的辛苦之處。賴奕帆說:「工地、藝術家、街區、內部建設單位⋯⋯要溝通的面向太多了!」這個計畫的特殊之處,在於隨工程進度不同,見學內容也必須隨機調整,非常有挑戰性。工程從地基開始,到鋼構、立面和內裝,可以展現建築施工的整體樣貌。

計畫的最大困難點,只在於「將兒童帶進工地」,對工地裡的人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想像的顛覆之舉。第一季他們只說服工程單位主管打開大門,讓工地師傅走出來,在工地外解說工程種類。活動成效超乎想像地好,工地師傅樂在與兒童互動,也從兒童對他們的崇拜眼神感受到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於是第二季策展團隊開始嘗試將兒童帶入工地。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突破!」吳庭芳說:「小朋友對工地非常有感,他們看到機具與建築結構都很興奮。對小朋友來說,工地是充滿驚奇的地方,他們對工地師傅的看法跟大人完全不一樣。家長也因為小朋友喜歡,變得願意帶他們一起來認識工地。」

還有一個重要溝通對象是「策展藝術家」。展覽場域不是完整不變的,而是隨著工程進度不斷在推進,因此施工與策展同時並進,受邀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必須因應施工狀態產出不同的對外溝通方式,向大眾傳遞工地的狀態與文化。

工地圍籬變身計畫!藝術家Croter以插畫在圍籬上創作「草悟道上河圖」。(圖/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何承育及兩位館長一致表示,這是一次非常好玩、挑戰性也非常高的「變動型」策展經驗,工程進度是策展的主軸,顛覆了傳統的策展方式,每一檔的策展都也顛覆原本的想像與設定。像是平面設計師廖小子的展覽「荒島工神」,以工地常見的電動旗手結合民間信仰三太子,幽默展現電動旗手被視為守護神的工地文化,不同地域的電動旗手風格也有不同。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DHH studio設計師徐景亭,則在跟負責土方工程的卡車司機跑了幾趟車後,發想出「如果卡車頭是我家 ✕ 檳榔攤是我的 7-11」,以想像力展現卡車司機不為人知的一面;時裝設計師江奕勳(ANGUS CHIANG)以圍籬布條發想的展覽「師仔ㄟ走傱視界」,工地師傅的心聲被製做成標語,現場還堆置了水泥袋軟骨頭,是工地師傅心目中的趣味度及好睡度排名第一。

何承育說:「展覽的目的,也是讓大家看見生活中很多被忽略的有趣事物。」工家美術館拉近了工地師傅與民眾、民眾與工地、藝術家與策展主題的距離,扣連了生活經驗,也促進各方的理解和交流,在各面向發揮得淋漓盡致,堪稱是一次概念非常完整的策展。

連結人與生活  工家美術館啟發的使命

回顧一年半的展期,除了策展形式的突破,賴奕帆認為最大收穫是發現一群男性新觀眾。在藝文及生活風格的場域,到訪者多半是女性。而工家美術館最特別的是,會看到一些「爸爸級」的男性在現場扮演很棒的導覽者,解說機具和工種,或分享自己的工程知識和經驗。「這個策展真正做到了全齡化!」賴奕帆說,平時不知道該如何分享自己的男性們,在這個場域可以好好發揮自己。

吳庭芳則開心地說,假日會看到工地師傅帶著家人來工家美術館看展、吃便當。因為這個展覽,他們有機會向家人分享自己的工作,增進與家人的互動,也讓他們更感到自信。所以策展團隊在展覽的尾聲也做了不同工種的深度專訪,輸出的展板,最後都被工地師傅珍重地索取一空,足以見得,他們對於自己能被社會看見這件事,有多麼地高興。

好食慢慢為工地師傅設計美味又營養的工家便當。(圖/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這次的策展,讓我們看見台灣社會的發展脈絡,我父親的那一代對這個展覽很有共鳴,因為彼時台灣經濟發展主力就是工業,展現了台灣人的勤奮精神。而這一代帶著台灣起家的工業思維,將被下一代的文創思維所承繼,成為台灣的新文化養分。」何承育說:「工家美術館,讓不同世代的不同價值觀可以一起被呈現。」

工家美術館的這次經驗,也讓何承育及策展團隊更確立了勤美術館的精神,即「連結人與生活」。不再是單點的策展思考,只要具備了美學、議題與創意,任何地方都可以是美術館。在未來,美術館與公共空間、創作者與非創作者、策展人與非策展人之間不再有明確區隔,每個人都有值得分享的故事,每個場域也都有自己關注的議題。

勤美術館想表達的是一種生活風格,一種實踐在日常生活的態度。」何承育總結。



工家美術館獲獎經歷

  • 2021 義大利A’設計獎 (A’ 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 - Visual Identity 視覺識別系統獎項/生活起物
  • 2021 德國iF設計獎 (iF Design Award)-Interior Architecture 室內建築內裝設計獎項/無氏製作
  • 2020 Good Design Award 日本優良設計獎 區域/社區發展獎項

工家美術館展覽

  • 荒島工神|策展人 廖小子.攝影師 鐘聖雄.服裝設計 李育昇
  • 如果卡車頭是我家 ✕ 檳榔攤是我的7-11|策展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執行 青沐設計
  • 師仔ㄟ走傱視界|策展ANGUS CHIANG

工家2.0計畫

  • 顏社營造:頂樓持續加蓋中心︱策展 顏社企業有限公司KAO!INC.
  • 餐飲限定計畫︱浪漫屋 by 詹記、Draft Land

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何承育。(圖/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林蔚靜
  • 圖片/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林蔚靜

林蔚靜

喜歡山、攝影、台灣茶,以及用文字說故事。曾任《VERSE》資深採訪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