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5春季年會 0
2025春季年會 0
「我剛從地獄回來」——路易絲・布爾喬亞的五句震撼金句,解鎖她最私密的創作語言

「我剛從地獄回來」——路易絲・布爾喬亞的五句震撼金句,解鎖她最私密的創作語言

只要看見巨型蜘蛛,就會想起她!二十世紀女性主義藝術先驅、當代心理藝術的傳奇人物——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以象徵母性與創傷的蜘蛛雕塑聞名全球,繼去年東京森美術館破紀錄締造20萬參觀人潮,這場轟動國際的藝術盛事即將於3月15日在富邦美術館震撼登場!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透過布爾喬亞的五句人生金句,重新理解她的創作哲學與心理世界,一步步走進她的內心迷宮,感受那股來自地獄的炙熱與冷冽。

有「雕塑界女王」之稱的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1911–2010)是法國裔美國雕塑家、畫家與版畫家,她雖並不自認為女性主義藝術家,但因以大膽前衛的思想挑戰父權主義,呈現女性身心體、慾望與創傷的糾葛拉扯,深入探索個人記憶、家庭創傷、女性主義和潛意識的藝術作品,而被頌讚為女性主義藝術先驅與心理藝術的先鋒。

她的創作橫跨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及極簡主義等多元風格,但始終保持強烈的個人色彩與心理深度。路易絲・布爾喬亞的創作靈感經常圍繞著她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她與父母複雜的家庭關係——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厭女家庭、父親與她童年英文家教的長期婚外情、母親長年隱忍最後重病病逝、她因喪母之痛跳河自殺卻被父親獲救,這些複雜的童年記憶讓她發展出自有的生命觀,本應天真無憂的童年卻像在地獄中渡過,甚至讓她說出:「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And let me tell you, it was wonderful.)的經典名言,成為了此次富邦美術館巡展的主題標語。

路易絲・布爾喬亞在紐約的生活照(1994年)。圖片來源/Tetsuo Harada路易絲・布爾喬亞在紐約的生活照(1994年)。圖片來源/Tetsuo Harada

路易絲・布爾喬亞在看清人性與道德的底線後,那些創傷與背叛累積的情感,早已在她心中播下復仇和抗爭的種子,成為她創作的核心,而正是因為這樣不趨於悲慘命運的她,路易絲・布爾喬亞成為20世紀和21世紀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在藝術史上寫下無人能及輝煌的一頁。她是首位在威尼斯雙年展代表法國的女性藝術家,更曾獲法國文化部國家雕塑大獎(GrandPrix National de Sculpture)(1991年)、美國國家藝術獎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1997年)及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egion of Honor)(2008年)等重要獎項。自從在1983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首次生涯雕塑回顧展後,她的聲譽才日益增長,展覽遍布全球包括美國、瑞士、英國、瑞典、德國、奧地利、澳洲、日本等國家,這次富邦美術館的展覽是布爾喬亞第一次台灣大規模展出,展覽將於2025年3月15日至6月30日展出。

這次展覽的三大展區:「第一章:不要遺棄我」、「第二章:剛從地獄回來」及「第三章:天空的修復」將重新詮釋布爾喬亞的生活與創作,呈現她長達70年創作生涯中60多件精彩作品。展出作品廣泛,包括裝置、雕塑、繪畫和素描等,其中更有她鮮為人知的早期繪畫,以及兩件巨型《蜘蛛》作品,都是展覽必看亮點,帶領觀眾一同進入她情感豐沛的創作世界,感受她如何以藝術直面靈魂最深處的傷痕與記憶。

以下,VERSE編輯精選五句路易絲・布爾喬亞的創作震撼語錄,並結合她的藝術作品,帶領你一同窺探她的內心世界,找尋隱藏的創作背景故事。

金句1.「藝術是心靈健康的保證。」

這句話可說是路易絲・布爾喬亞最有力量,也最能貫徹她藝術生涯的一句話。對路易絲來說,藝術就像是維持生命的養分,不但支撐她走過兒時煎熬痛苦,也讓她成人後能藉此修補人生的創傷。她出生時便遭受到父親的厭惡,只因她以家中第二位女兒的身分出生,而她父親與她英文家教的長年婚外情,甚至取代母親床上的位置,讓她從小感到背叛與羞辱。她只能藉創作釋放長久以來的痛苦與憤怒,將藝術視為維持理智的出口,直面內心黑暗,藉此找回自我,而不迷失在悲傷與怨恨之中,正如她所說,藝術是她對抗內在不安與焦慮的方式。

Art is a guarantee of sanity.

象徵作品:《Cell》系列(1990年代)

路易絲・布爾喬亞的《Cell》系列常以具象的大型裝置探索個人創傷與內心糾結,她將回憶與情緒打造成一個看似封閉卻開放的空間,這些裝置常以鐵籠、碎布、鏡子等材料組成,象徵她的內在世界。

「我做作品的動機,來自與父親情婦Sadie面對面時的那種負面復仇情緒。事實上,我是賭氣著去完成工作的。」在她的記憶中,童年家屋裡母親的重病,渲染出孩子的悲傷,父親的外遇,也在母親默許情婦住進同一個屋簷下彷彿若無其事。於是,她依據在腦海中殘留了半個多世紀的回憶與想像,將這間童年的大屋子在1992年的時候被她做成了模型,成為經典的大型裝置系列 —— cell。

透過網狀鐵籠,讓我們一窺她所創造的心靈空間,似乎想告訴我們當她不避諱揭露靈魂記憶深處時,其實也渴求他人的關注與憐惜。這些作品既是她的庇護所,也是痛苦的紀錄,卻也成為了她在吞下藝術這顆保持心靈健康最好的良藥時的最佳證明。

金句2.「我關注身體,因它承載我們的身份與焦慮。」

路易絲・布爾喬亞經常將身體部位象徵靈感的發聲媒介,她透過具象或非具象化的雕塑與繪畫,來做為其豐沛而複雜情感的承載體。在她的創作生涯裡,經常以性與生理性徵來傳遞她對於女性身體的探索與思考,並以生育主題作為她對母親的敬重與緬懷,甚至思索社會對於女人帶有何樣的注視。尤其是她成年後對親密關係、慾望與焦慮的經歷,都映照她與母親的親密感,以及對父親的矛盾情感。

I am interested in the body because it is the container of our identity and our anxiety.

象徵作品:《The Couple》(戀人,2003年)

在《The Couple》此作品中,兩具纏繞的人形既表達渴望,又暗示束縛,體現愛與依附的張力和糾葛,講述她如何視身體為心理狀態的象徵,將焦慮與依戀一同雕塑在作品裡。事實上,路易絲・布爾喬亞擅長以纏繞、交織的技法來呈現創作,這或許也與她童年記憶有關:「小時候在河邊洗完衣服後,我們總會一群人一起擰乾衣物,後來我在夢中也會絞住我父親的情婦,幻想著逃離他們。」 路易絲・布爾喬亞作品所展現交纏行為,不僅是把過往回憶與對夢境的想像一同蹂躪進了她深刻的情感,也是試圖將破碎的記憶與情感重新連結與重建。

金句3. 「你可以回頭看路,卻無法回頭找回情感。」

路易絲・布爾喬亞的創作過程像是一場心理療程,人生每個打擊與痛苦都不是傷痕,而是創作的能量,讓她試圖理解並重新面對過去。儘管在創作中需要反覆探索舊日情境,但過往情感已無法重來,然而,在她的作品中,卻依舊能感受到那樣強烈的情緒與不安。

她經常將情緒性的字眼帶入創作,像是:” When I do not  attack I do not feel myself  alive.”、” I do not want to understand. I want to be cradled.”、"What is the source of my art? It is the fear of falling.",當所有的仇恨、怨念、痛苦、焦躁與不安最後化為文字,字字句句都成為走過人性煉獄後發自內心的宣告。然而,路易絲・布爾喬亞不只將這些情緒抒發於文字,在這場展覽中,你可以感受到,她更常帶著這些無法平息的心境,來創造一種神聖而壓抑的空間,透過不同的裝置作品,呈現那些言語無法形容的心靈狀態。

You can retrace your steps, but it's impossible to retrace your emotions.

象徵作品:《The Destruction of the Father》(父親的毀滅)(1974年)

這件強烈表達路易絲・布爾喬亞童年創傷的裝置作品,感來自於童年的幻想。作品宛如一個子宮空間,擺放著大大小小看似乳房,或是生殖器凸起的裝置物,據說她將肉塊以石膏翻模後再以乳膠覆蓋,呈現出柔軟的視覺效果,描繪了一場象徵性的儀式:她的家人厭倦了父親的吹噓,最終將專制的父親肢解和吞噬了他。如此充滿暴力與宣洩的情感,體現她雖無法遏止童年悲劇的發生,也無法反擊當年父親的屈辱,但透過創作,路易絲・布爾喬亞勇敢重現童年感受,藉由藝術重新面對、改寫過往,以創作彌補心靈的受創,以藝術完成心中的想願,慰問不堪回首的曾經。

金句4.「蜘蛛是一首獻給我母親的頌歌。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路易絲・布爾喬亞的藝術創作往往根植於個人的情感與記憶,而「母親」這個意象貫穿了她的創作生涯,成為不可忽視的核心主題。

她的作品不僅反映童年對母親的依戀與觀察,更在她自身成為母親後,進一步探討母性所承載的複雜情感與角色轉變。布爾喬亞透過雕塑、裝置與繪畫,將個人的情感轉化為一種集體的、具有力量的視覺語言,打破傳統對母性的刻板印象,也讓觀者重新思考家庭、保護與脆弱之間的關聯。

The spider is an ode to my mother. She was my best friend.

象徵作品:《Maman》(媽媽)(1999年)

路易絲・布爾喬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媽媽》(Maman)是一座巨型蜘蛛雕塑,象徵著她母親的力量與智慧。她的母親經營一間布料修補工作室,擅長修補與織補,就像蜘蛛一樣勤奮、守護家庭。

最具代表性的巨型蜘蛛雕塑,高達10公尺看似高大駭人,但路易絲・布爾喬亞卻完美用蜘蛛的姿態,表達她對於母親的敬佩,訴說童年記憶中,母親如何像蜘蛛一樣養育她。身處在巨大蜘蛛的庇蔭下,彷彿訴說母親的精神永存,行走於母親的保護之下,走過人生的高山低谷。蜘蛛的形象代表母親,也反映她對母親深厚的依戀與思念,並將這般私人情感轉化為公共記憶,此作品曾巡迴展出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東京六本木之丘等地。

金句5.「我創作是為了理解我的恐懼、憤怒與慾望。」

路易絲・布爾喬亞的創作,往往是一場深入內心的心理探索。她將創傷、情感與慾望化為具象藝術語言,經由使用各種創作媒介,掌控內在的混亂與痛楚,設計出別具特色的作品。她無視外人眼光,在創作面前直視真實自我,試圖以藝術打一場最精采絢爛的戰爭,來戰勝她曾經的恐懼與不安。除了大家熟悉的蜘蛛雕塑,或是以紅色為主題的母性繪畫,她也有許多探討內在精神狀態的雕塑作品。在她的作品《Arch of Hysteria》(歇斯底里的拱門,1993年)中,那具懸吊於空中的扭曲身體,便是一種有別於其他作品呈現身心失衡的視覺表現。

I create to understand my fears, anger, and desires.

象徵作品:《Arch of Hysteria》(歇斯底里的拱門,1993年)

金色的人體雕塑呈現極度後仰成拱形,象徵歇斯底里發作時的身體反應與精神狀態。在19世紀末期,歇斯底里症(Hysteria)曾被視為一種主要發生於女性的精神病理現象,路易絲・布爾喬亞一生都受心理創傷、性別認同與精神壓力之苦,但她卻願意探究自我內心,選擇將那份在恐懼與憤怒中掙扎求生的力量釋放,修剪身心,療癒情感。

《Arch of Hysteria》這具無頭的扭曲軀體,雕塑懸掛於空中,仿佛失重一般,暗示個體在痛苦與憤怒中失去控制的狀態,也映照她童年時期面對父親背叛與母親病痛的複雜情感,將心理創傷與身體經驗聯繫在一起。

路易絲・布爾喬亞曾說:「藝術不是關於藝術本身,藝術是關於生活。」("Art is not about art. Art is about life.")。回顧她的藝術創作,其實路易絲・布爾喬亞即是藝術的化身。她的作品,是創傷的紀錄,更是自我療癒與對抗命運的武器。透過一次次剖析童年創傷與情感傷痕,她在創作裡拼貼記憶、塑形憤怒,並用巨大的蜘蛛守護母親的身影。這次在富邦美術館的展覽,不只是一次藝術旅程,更是一場深入靈魂的心理探索,引領觀者在她的牢籠與縫補之間,看見布爾喬亞如何以藝術,征服心魔,重塑自我。

展覽名稱:「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Louise Bourgeois: 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And let me tell you, it was wonderful.)
展覽期間:2025年3月15日至6月30日(週二休館)
展覽時間:11:00-18:00(17:30停止售票入場)
展覽地點:富邦美術館(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
票價:預售票150元,販售至3月14日(展期間全票原價300元、愛心票150元、12年國教票暨教師票100元)
購票請洽:富邦美術館官網(www.fubonartmuseum.org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編輯/潘瑋婷 圖片/富邦美術館 核稿/高麗音
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
  • 編輯/潘瑋婷
  • 圖片/富邦美術館
  • 核稿/高麗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