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貓空,臺北地景公共藝術以永續的里山精神,連結地方產業與藝術的美好
2022年臺北市的地景藝術計畫在文山區的貓空展開,鄰近臺北郊區,山裡古道縱橫,連結深厚的傳統信仰與茶產業歷史。透過環境藝術家李蕢至為打造作品《山水螺旋》,呼應敬重天人的宗教觀與堪輿學,以及紙雕藝術家成若涵設計大型鐵雕地景裝置《一起生活》,連結在地發展脈絡,藉由地景藝術帶領民眾體驗指南山、貓空茶園、木柵宮廟文化,感受豐富的人文、產業與自然生態。
2022年臺北市的地景藝術計畫在文山區的貓空展開,鄰近臺北郊區,山裡古道縱橫,連結深厚的傳統信仰與茶產業歷史。透過環境藝術家李蕢至為打造作品《山水螺旋》,呼應敬重天人的宗教觀與堪輿學,以及紙雕藝術家成若涵設計大型鐵雕地景裝置《一起生活》,連結在地發展脈絡,藉由地景藝術帶領民眾體驗指南山、貓空茶園、木柵宮廟文化,感受豐富的人文、產業與自然生態。
臺北市文化局邁入第八年的「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今年擇址文山區的貓空、指南山,以公私協力模式促進觀光和產業發展,形塑新的 IP「里山川」,希望將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永續的核心精神,帶入公共藝術與地方產業的長遠發展。
里山(Satoyama),一詞源自日文,最初指的是里山地景內,定期輪伐的橡樹林、松樹林、竹林等次生林,以及可作為覆蓋屋頂、牲畜的飼料與堆肥等用途的草地,這些不同種類的樹林、草地與濕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錯綜複雜的鑲嵌圖案,因此成為眾多野生動物,甚至是瀕危物種的棲地,另外也有助於防災、集水區保護及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
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便是以此延續幾世紀以來的農村環境,如:耕地和果園、稻田、灌溉用的池塘和溝渠、村落與農場本身,所組成傳統多元的複合式農村生態系為模板對象,追求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可以歷經長時間的交互作用,適性經營,以謀求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之間的平衡願景。
2022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里山川」,反思過往政府和經營團隊偏向「介入式」、「節慶式」的地方活化模式,更深化於民間參與以及永續發展,結合北市府各單位及木柵在地團體如指南宮、木柵區農會、社區發展協會等之本土資源共同促成,不僅活動期間與本地產業辦理紙雕工作坊、茶文化體驗和指南宮巡禮等10場精彩活動,也有呈現創作者針對貓空地理空間的主題對談,提供在地人文環境深刻的觀察與自身的案例分享。特別的是與長年在木柵經營,以道藝合一為精神,在山林劇場中創作表演藝術的「優人神鼓」合作推出原創沉浸式劇場,透過表演者肢體線條與行為展現下,開啟與自由穿梭的觀眾以及所處生態環境的對話,帶給現場觀眾「亦觀亦演」的精采觀劇體驗。
除此之外,還有兩件大型公共藝術裝置,環境藝術家李蕢至打造的作品《山水螺旋》、紙雕藝術家成若涵設計大型鐵雕地景裝置《一起生活》,透過指南宮及指南里里長協助認養,讓這兩件作品能留在貓空中,邀請民眾無論日夜、不分四季,踏入貓空山林,都能浸淫在地迷人的文化故事。
《山水螺旋》:揉合大自然的恩賜與風水的古老智慧
由環境藝術家李蕢至一手操刀的《山水螺旋》,矗立在鄰近「指南宮」的綠光平臺上,經過藝術家爬梳歷史,了解到古時此地在「堪輿學」上可謂處於「龍頭穴」的位置,並且結合廟宇常見的「龍」的雕塑為意象,因此使用自然界中常見的螺旋造型來回應宇宙流動的能量,也是「龍」的象徵。
李蕢至也表示《山水螺旋》同時也以「籠」為概念,象徵容納與保護,使用自然素材收納著這空間流動的「動」與「靜」。在堪輿學中,「氣」是物質存在的不同形式表現。山為「實氣」,水則為「動氣」,兩者相互依存,因此採用山與水的意象作為雕塑表現的形式來傳達自然能量流動的寓意。
此外,每天早晨在寺廟清掃落葉的行為不只是清理環境而已,更是清淨心靈的動作,在《山水螺旋》幾何線條中所創造出的螺旋型山陵線,可置入此山的落葉,創造出龍脈它自然的肉身,與遠眺的山陵線相呼應,也呼應使用在地與自然素材為主的方式,展現出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里山倡議」生活精神。
《山水螺旋》
藝術家:李蕢至
使用自然界中常見的螺旋造型來回應宇宙流動的能量與「龍」的象徵。作品以山與水的意象作為雕塑表現的形式。在代表「實氣」山的部分,我以幾何線條創造出螺旋型的山陵線,並內置山中的樹葉。而作為「動氣」水的部分,我以球型的竹編雕塑來創造出一個棲息地,也呼應著過去「龍吐珠」的雕塑。在幾何與曲線交織出的螺旋雕塑中,以在地與自然素材為主的方式來傳達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里山」生活精神。
•媒材:竹子、落葉、鋼筋、鐵網
•尺寸:6m(L)x 5m(W)x 3m(H)
•地點:貓纜指南宮站-綠光平台
•年代:2022
《一起生活》:加入住民的生命經驗與貓空的歷史淵源
而座落於纜車貓空站出口處,巴士站的對面,佇立著紙雕藝術家成若涵所設計的大型鐵雕地景裝置《一起生活》,外觀以似貓似狸的造型是藝術家考究歷史而來,貓空古文獻中稱「猫空」,而猫指的其實是果子狸,空則是山谷,隨著時代演進,「猫」字逐漸被「貓」字,因此成若涵將兩種動物合而為一,宛如古今交融。
「貓空」另有一說法來自指南山上常見的壺穴地形,台語稱之「皺空」(Jiâu-khang 或 Liâu-khang),後寫成發音相近的「貓空」(Niau-khang)。成若涵也將這樣的概念融入作品之中,在雕塑裡嵌入一個又一個的圓窗,代表壺穴,而這些圓窗中又鏤空雕琢了當地居民的生命經驗,如貓空的茶產業濫觴於張迺妙先生自中國帶回一支鐵觀音的樹苗,才造就如今的貓空茶文化。
背面則為色彩繽紛的山景,同樣嵌入數個圓窗,並且邀請了茶農、青農、動物園工作人員共同創作出他們記憶中的貓空印象,成若涵應用紙雕的概念將其鏤刻於上。因此這個作品命名為《一起生活》,象徵著山、動物、人文與自然融為一體、共生共榮的精神。
《一起生活》
藝術家:成若涵
本作品整體意象以貓、山林茶樹、壺穴為輪廓造型意象,而大圓的內部刻畫人在這座台北後花園生活的樣貌,呼應人 與自然共存的里山精神。一個個圓裡面,刻畫場景,包括種植茶園的情景、人們來到這裡泡茶聚會的情景、約會看夜景、上指南宮參拜、一家 人到動物園遊玩...等等,人們從過去到現在,從產業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樣貌,象徵「共存」。
•媒材:金屬上漆
•尺寸:4m(L)x 1.5m(W)x 3m(H)
•地點:貓纜貓空站-平台
•年代:2022
2022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貓空‧指南山
雖然期間限定活動已於 2022/11/13 (日) 結束,但兩件大型公共藝術裝置依然會在貓空山上看顧居民與來訪遊客,歡迎來此探索心靈之地,享受藝術與自然之美。
更多資訊請上官方網站:https://www.landarttaipei2022.com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