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台中大甲:圍繞信仰而生的海線小鎮

My Town

台中大甲:圍繞信仰而生的海線小鎮

每年4月盛大的大甲媽祖遶境,聞名世界的腳踏車公司和周邊聚落,以及說到芋頭必然會聯想到的生產地,大甲這座被海滋養的小鎮,看似偏遠,但其實一直都在台灣人的生活之中。

大甲鎮瀾宮。

每年4月盛大的大甲媽祖遶境,聞名世界的腳踏車公司和周邊聚落,以及說到芋頭必然會聯想到的生產地,大甲這座被海滋養的小鎮,看似偏遠,但其實一直都在台灣人的生活之中。

最近一次看到大甲成為話題,是因為劇集《台北女子圖鑑》。

劇中,台南出身的女主角林怡姍和朋友相約在台北的咖啡廳,林怡姍從朋友手中接下的伴手禮,說是媽媽委託朋友送上來的台南土產,畫面中出現奶油酥餅名店「裕珍馨」的商標,網友一看到便紛紛截圖糾正:「裕珍馨是台中大甲名產!」

大甲的存在感偶爾會以這樣的姿態出現,城市騎乘的共享單車,日常吃的感冒藥,甜品中挖到的一口芋圓,以及電視上的盛大宗教活動,可能都是來自於大甲。

我是在成年後離開大甲,才發現這些小鎮日常原來是一種特色。在家能夠吃到鬆軟香甜的芋頭湯,往往在外地以邊角料變形成為芋泥和芋圓等再製品;而童年時習以為常的廟宇陣頭鑼鼓聲,在台北竟成為一種稀有的存在。

因港口而生的貿易樞紐

若在冬天抵達大甲,踏出火車站的那一刻,有時會被轟然打在臉上的海風嚇到。鄰近海邊的這座小鎮,並非時時都能看到海,卻可以在冬天感受到東北季風環伺在四周。天氣乾燥,每年年末大甲東北隅的鐵砧山上,若有民眾在公墓區燒金紙,強風吹拂,火星四散,一不小心就釀成火災,附近居民說,幾乎年年都會吹出一片火燒山。

自鐵砧山上瞭望大甲市區及海岸線。

2022年是海線鐵路通車百年,相對於靠近內陸的山線,沿海的路線晚了幾年才興建。1919年,台灣的農工產品隨著世界經濟發展而大量出口,貨物南來北往,卻遇上山線鐵路無法負擔運量,日本政府決定在沿海地帶另闢路線。若自北部南下,從竹南站為起點,一分為山海二路,直到彰化站結束。海線班次少,外地友人來訪多選擇搭乘火車,也要提醒大家別錯搭到山線班次。

海線因部分路段為單軌,規劃上班次不多,若搭乘高鐵,尚需要在抵達台中之後轉乘40分鐘的區間車才能抵達。大甲如今看似交通不便,但在百年前,其地理位置卻讓此地成為重要的出入口集散地。

位處大甲溪與大安溪下游,大甲是一處因堆積作用而形成的沖積扇平原。1731年大安溪開港,為當時中部重要的港口,後來雖因為港口淤積而落沒,卻與鄰近的松柏港逐漸轉型為衝浪和吃海鮮的好所在。「拍謝少年」的第一張專輯《海口味》,名稱便是來自於大安港附近的一間海鮮熱炒店。出身大甲的拍謝少年貝斯手薑薑特地分享,一定要去嘗嘗看口感細緻的「炸沙腸仔」(沙鮻),是別處沒有的滋味。

隨著大安港開港,大甲逐漸成為附近的經濟中心,當地人士以鎮瀾宮為中心興建大甲城。直到1905年之後,才在日本政府推行的市區改正計畫下被陸續拆除。

早年聞名全台的「大甲帽蓆」,其實有一部分是來源於位處大甲北邊的苗栗苑裡,後者盛產藺草、生產者手藝精良,但對外交通不便,因此商行會將貨物送到設置於大甲的「帽蓆檢查所」,再轉銷各地。直到各地交通網絡逐漸連結暢通,大甲作為貿易樞紐的身分才變得比較淡薄。

位於鐵砧山上的雕塑公園,擺放雕塑家郭清治的作品「太陽之門」。

富饒的生產之地

1975年,經濟部擇定位於台中港腹地的大甲,設立台中幼獅工業區,帶動工業的快速發展,後以機械製造、金屬製品和塑膠製品為大宗。「布魯本」咖啡廳的老闆陳高鋒回憶,2000年前後,還是國中生的他,看著在塑膠工廠工作的爸媽,一大早就會到榕樹下的早餐店,吃一碗能快速獲得體力的爌肉飯,風風火火地進入工廠打拼。慢火田品生活教育工作室的負責人陳怡珊也提到,爸爸早年是做行李箱貿易,大甲一帶的行李箱和皮件代工生意火熱,一台台卡車會直接停在他們家位於市區大馬路的貨倉門口,從二樓一路運出去。

1980年代後期開始,許多勞力密集產業為節省成本,外移至東南亞及中國。大甲許多代工廠在這波浪潮中西進,留在此地的品牌有些轉型、有些精緻化。

1972年捷安特腳踏車於大甲創業,50年來以此為中心向外擴散,周邊陸續成立組車廠和零配件製造商,成為著名的腳踏車產業聚落,招徠許多年輕人到此工作生活。帆布袋品牌「一帆帆布」,創辦人巫敏進最早就是從事帆布包代工,後來才在孩子的協助下轉型為自創品牌。

工商業之外,吹得狂野的東北季風,以及兩條溪水接壤帶來的黑砂土壤,成為栽種檳榔心芋頭最好的環境。每當寒風讓大地迅速降溫,芋頭便在冰冷土地中慢慢熟成,使其肉質細膩、粉質高,肉色顯白,纖維紋路又細又淡,煮成芋頭湯,能吃到別處芋頭沒有的綿密口感。

大甲芋頭的興盛,除了先天地理環境的優勢,也有賴政策推波助瀾。1984年,全台水稻供給過剩,政府鼓勵農民轉作其他作物,在獎勵措施下,一時之間,大甲地區出現上百頃的芋頭田,農會也隨之推動一系列產業文化活動,試圖建立大甲芋頭的品牌形象,諸如評鑑活動、料理競賽、農特產品開發。

隨著民眾漸漸將大甲和芋頭劃上等號,大甲芋頭在小鎮的重要性也隨之提升。根據大甲區公所製作的2021年統計年報,芋頭收穫面積占小鎮蔬菜生產量的六成。隨著芋圓、芋泥等加工品成為手搖飲料店的新寵兒,在芋頭飲品上掛上大甲二字,幾乎已成為一種標準寫法。

路上處處可見販售芋頭或芋頭小吃的攤販。

我的媽祖在大甲

談論大甲,又怎麼能不提大甲媽祖和鎮瀾宮呢?比起上述產業,這才是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的大甲特色。圍繞於此地的討論難以詳述:角頭執掌經營,遶境活動成為全島盛大的觀光活動,2022年更有台中地檢署獲報追查、提出報告,指出長年放置於地下室、由信徒捐贈信條所打造的金身媽祖,其實內裡為青銅製,加上外表鍍金。

在這些話題變得火熱之前,鎮瀾宮更重要的身分,是地方的信仰中心。1730年,福建移民林永興從湄洲祖廟天后宮請得神像,來台定居大甲,並在1732年興建小祠。小祠聖蹟靈驗,多年來香火鼎盛,而後由信徒捐地建廟,正式命名為鎮瀾宮,其「鎮住海浪」之意,庇佑著靠海為生的當地居民能夠無事返家。咖啡廳「野人小築咖啡」的老闆蔡怡君說,從小自己就會跟著阿嬤到鎮瀾宮參拜,生病開刀等大小事,都會一一稟報媽祖,擲筊詢問。薑薑也提到,即使在其他地方有遇到媽祖廟宇他也不會參拜,「因為那不是我的媽祖,我的媽祖在大甲。」

1970年代,這座地方廟宇開始歷經轉變。鎮瀾宮董監事團體以現代企業化方式推展廟務,包括邀請專家學者、經由大眾媒體專文介紹大甲媽祖靈驗事蹟,並在台灣、中國兩岸正式交流前,成為第一個公開迎回湄洲神像的媽祖廟。1974年,攝影師張照堂、作家黃春明製作的紀錄片《大甲媽祖回娘家》,更為當年的媽祖遶境留下珍貴的影像紀錄。

自1999年起,大甲媽祖遶境的進香活動開始擴大舉辦,在台中縣政府的支持下,原本單純的宗教活動被進一步包裝為「大甲媽祖文化節」,腳踏車活動、街舞比賽、繪畫比賽、攝影比賽……藉此號召更多人參與,活動每年擴大辦理,逐漸成為今日所見的盛大場面。

從小爸媽都會在起駕那天載著我和姊姊到臨鎮的清水紫雲巖,深夜時分點心站正熱鬧,吃完點心後我們便會返家。一直未曾想過要和媽祖走全程,直到2018年,因為準備研究所時曾認認真真地向媽祖禱告,順利考上之後便以還願的心情加入遶境隊伍。薑薑告訴我,許多人都是像我一樣,為了還願而上路。他是在2010年開始走大甲媽祖遶境,當時身邊幾乎沒有像他一樣的年輕人,也因而獲得一點點被特別照顧的機會,「人性當然有黑暗面,但遶境是一個很神奇的體驗,生命中有那十天與旁邊的人沒有利害關係。這是為什麼我每次有機會都會去走。」

這些都是個人經驗對大甲媽祖的獨特情感,但是當小鎮宗教擴大為全國盛事,一舉一動受到各地矚目,對當地居民來說,無疑帶來矛盾的感受。從小到大熟悉的廟宇、感到親近的媽祖,卻出現商業化的遶境活動,許多當地居民看在眼裡,但心中仍沒有答案。

享譽全台的大甲鎮瀾宮媽祖。

經營日常的青年創業者

在無人造訪的平日,在媽祖遶境以外的觀光淡季,鞭炮聲、鑼鼓聲和鼎沸的人聲等背景音會暫時淡出小鎮。地方創生的腳步離這座小鎮還有段距離,但在外工作的青年,依照自己的生命經歷,選擇回到小鎮開展事業,看似以相同的模式在地方經營,實際上卻是身處不同崗位,成為小鎮運作的一員。

陳高鋒會回到大甲經營布魯本咖啡純屬偶然。2014年他從大學畢業回到大甲,為了等待前往澳洲打工的簽證暫時留在家鄉,等待期間將老家整修成的咖啡工作室,卻意外成為當地青年駐足的據點,便一路守在巷弄中咖啡廳吧台直到今日。「這家店比較像是老闆,是它吸引人們來到這裡。」陳高鋒說。團隊也在去(2022)年於後火車站另闢分店,既是工作室,也讓當地老客人有一個避開人潮、享用咖啡的空間。

藏身於熱鬧街區的小巷裡,布魯本咖啡成為當地青年聚集的基地。

遠離鬧區的野人小築咖啡則有不同的經營策略。老闆蔡怡君在2018年將自家透天厝改建為咖啡廳,座落於前往鐵砧山的小路上,是遊客較少造訪的地區。喜愛藝文活動的蔡怡君有感於文化資源難以進入小鎮,決定做些改變,「應該要有一點資源到這邊,而不是大家一直跑大都市。」成立野人小築咖啡後,這裡既是咖啡廳,也是地方藝文空間,不時舉辦音樂表演和演講活動,也和臨鎮的音樂祭「浮現祭」合辦活動。2022年4月,咖啡廳夥伴陳虹吟將二樓空間整修為獨立書店「野人讀冊」,希望提供在地更多元的閱讀選擇。

野人小築咖啡老闆蔡怡君和夥伴陳虹吟以書、音樂和講座,為地方注入文化能量。

「老家生活」的經營者陳怡珊,在2019年將家裡做生意的倉庫改建為咖啡廳,結合她藝術教育的背景,舉辦展覽、與附近的高中合作課程,也帶大家走進社區,觀察火車站前的銅像、古早味雜貨店擺放整齊的貨架、巡禮市場中的老攤位。老家生活在2022年中歇業,轉型為慢火田品生活教育工作室,陳怡珊仍在嘗試不同與地方連結的方式,包括尋訪附近農家,製作節氣便當,或是以料理和創作體驗陪伴地方的中輟生。「其實咖啡廳只是包裝,我希望大家走進來,做終身學習。」陳怡珊說。

慢火品田生活教育工作室負責人陳怡珊以料理和創作體驗深入地方生活。

小鎮作為成長史

車站前擺放的慈母銅像,是一位手拿藺草織物的母親,身邊圍繞著兩個孩子,這座名為〈慈孝勤儉〉的作品,來自於出身大甲的雕塑大師郭清治,陳怡珊會邀請大家以這座雕像為起始點,在芋頭、腳踏車、奶油酥餅和鎮瀾宮以外,開始產生對大甲不同面向的好奇。

她說,大甲數十年如一日的街景、少了早年商業熱絡發展的活力、日復一日的生活,是許多人認為大甲變得不好的原因,「但與其一直看哪裡不好,去填補它,不如看見它已經擁有的東西,去發揚它。」

對我來說,這裡或許難以指出一條明確的玩樂路線,但是生活感卻是我深深感受並帶在身上的事物。在台北生活八年,我的生活步調仍然緩慢,喜歡到租屋處附近的土地公廟拜拜,晚餐後在附近的巷弄散步,也愛逛菜市場買菜買水果,我想是因為有大甲作為我成長的一部分,而台北城市一角偶爾會突然響起的陣頭鑼鼓聲,也總是會讓我想起我的小鎮,想起童年時周末早晨的熱鬧。

佇立於大甲火車站前廣場的慈母雕像。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6封面故事「新台灣之味」,更多關於新台灣料理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陳湘瑾 攝影/張晋瑞 編輯/温伯學 核稿/郭振宇
文字/陳湘瑾 攝影/張晋瑞 編輯/温伯學 核稿/郭振宇
文字/陳湘瑾 攝影/張晋瑞 編輯/温伯學 核稿/郭振宇、劉芳瑜
文字/陳湘瑾 攝影/張晋瑞 編輯/温伯學 核稿/郭振宇、劉芳瑜
文字/陳湘瑾 攝影/張晋瑞 編輯/温伯學 核稿/郭振宇、劉芳瑜
文字/陳湘瑾 攝影/張晋瑞 編輯/温伯學 核稿/郭振宇、劉芳瑜
文字/陳湘瑾 攝影/張晋瑞 編輯/温伯學 核稿/郭振宇、劉芳瑜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陳湘瑾
  • 攝影/張晋瑞
  • 編輯/温伯學
  • 核稿/郭振宇、劉芳瑜
陳湘瑾

陳湘瑾

畢業於台灣大學新聞所。寫文章、做podcas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