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跟著藝術漫步港鎮,體驗與歷史共生的地方生活
鹽水人從悠長的歴史榮光裡一路走來,從繁華港鎮到沒落為安靜小鎮。但近年「月津港風華再現」、月津港燈節、月之美術館等一連串計畫,於藝術燈海帶動的熱鬧景象裡,重拾璀燦的美麗記憶與驕傲,為鹽水帶來蛻變的契機。而回返或移居的新生代注入活水與創新想法,也與壯年世代鹽水人齊力譜寫著嶄新的一頁。
如同多數的歷史小鎮,鹽水也有一段輝煌史。
清朝時鹽水港是倒風內海的汊港,位居西南沿海貿易中心,逐漸發展為市街區,曾是從府城至北港之間的最大市鎮,因港道三面環繞狀如彎月,又有月津、月港之稱。1717年《諸羅縣誌》寫著:「鹹水港街,屬大奎壁莊,商賈輳集」。由於商業繁榮,引來許多盜匪肆虐掠奪,為維護商業經營及居住環境安全,富有的郊商們遂出資合力興築起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並廣植刺竹叢林圍繞屏障,商家合資雇用壯丁和更夫守衛,成了名符其實的「城鎮」。
與歷史共生的日常
橋南老街是清朝往來於府城與諸羅縣城之間必經的古官道,現存於兩旁的閩式三進街屋,第一進為店面或工作間,後兩進為居家空間,疊砌的磚牆與梁柱來自郊商船隻由大陸返航時為穩定船身而壓艙底的磚、石條與福杉等,散發大戶氣派。街上著名的「泉利打鐵舖」傳承至今超過兩百年,第五代李一男老先生仍精神抖擻地在店裡鏗鏘敲打,清朝木窗板條及風爐處處可見時代堆疊的歲月感。
座落在中正路、三福路兩側的歷史街屋,是日治時期1935年市區改正時建造的二層樓式街屋,立面建築語彙洗鍊,女兒牆裝飾代表各家特色的標誌或文字符號。鹽水大街上的公廟護庇宮,自明朝時糖商「崇興行」由原鄉迎來媽祖(糖郊媽)合祀後,由福德祠改為媽祖祠,至1716年擇於此地重建並定名護庇宮。港市商業鼎盛時,各郊商相繼迎來「𥴊郊媽」、「布郊媽」及「水(油)郊媽」等。
創於道光年間的月港廣濟宮,主祀池府王爺,又稱王爺廟。由護庇宮至八角樓一帶,即王爺廟巷弄內外,早期盡是貿易致富的豪族宅第,廟後還有日治時期月津樓和黑貓酒家,藝旦夜夜彈琴唱曲,令仕紳流連忘返。廟的歷史,與港鎮貿易發展史緊密相連。
古蹟、老屋、廟宇及巷弄紋理等不同年代的遺跡並存於歷史街區,在主幹道之外,現今的巷弄也因其來歷而有了獨特的名字。在康樂路月津港旁有一條彎曲小路,古時漁民從副港上岸、擔著漁貨途經此徑往護庇宮前市集販售,魚鱗掉落路面或沾黏磚牆,在光線照射下,滿是鱗片的巷弄閃耀光芒,老一輩稱呼魚鱗巷。巷弄中醒目的歷史地標八角樓建於1847年,為「葉連成」商號主人葉開鴻家族聘請福州師傅來台費時十年所建成,全屋採榫接法建造。從樓後方的連成巷,可通往位於第一銀行後方的一銀巷,早期家家戶戶為金銀紙店做加工,彼時紙箔滿天飛舞,也稱金銀巷。
儒家有言,富之教之。鹽水港的富豪家族們,為轉型為紳商,極早於魚鱗巷旁創設奎壁書院培育子弟,造就文風鼎盛;時至日治時期,全台詩社盛行,鹽水有一群年輕文人也於1922年成立「月津吟社」,他們或相約鹽水港聚波亭邊,或漫步田野仟陌,歌詠頌景,留下時代燦美印記。其中蔡和泉創作「月津八景」,紀錄人文地景,化為今日在地或短居鹽水的藝術家們創作時的養分,其故居整建後,成為一處新文化景點。
僅管清末鹽水港陸化、失去貿易功能,但從日治時期、乃至到戰後1980年代,鹽水市街仍為周邊村落農產與商品的集散中心。
1904年街鎮北面由日本人設立的嶄新「鹽水港市場」落成,市況熱鬧;南面月津港碼頭邊有農民擔著蕃薯簽和五穀雜糧來販售而成市的「蕃簽市」;東面逢日期尾數1、4、7日是牛墟市集開市日,人聲鼎沸。康樂路三間戲院開業,各類表演及電影放映輪番上場,吸引各地民眾前來娛樂消費。尤其每年11月至翌年3至4月,開工期的岸內糖廠各部門從晝到夜輪值作業,近五百位員工收入豐而消費力強。當時各種客源匯聚,商業興盛,小吃攤生意蓬勃發展。
風華再現的月津港
出身鹽水、從小居住在中正路上的現任營建署副署長吳欣修,當時擔任臺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長,他對故鄉懷有濃厚情感,2007年時說服縣長以鹽水鎮「月津港風華再現」計畫案代表台南縣參加內政部營建署城鄉風貌改造計畫選拔,結果獲得最高金額補助,開啟了往後鹽水這一連串蛻變的重要契機。
首先完成橋南老街紅磚鋪面工程、整治與淨化原本布滿布袋蓮及被家庭汙水排入而髒臭的月津港道,並修復了隱身在路旁被整排鐵皮房屋遮蔽、不易被注目的永成戲院,成為地方舉辦各類文化展演活動的場所。
而後,身為鹽水八角樓葉家後代的文化局長葉澤山(現為台南市副市長),又邀請在地的禹禹藝術工作室創作公共藝術地標。禹禹藝術工作室為陳禹霖與陳禹廷組成,剛畢業的陳禹霖及還在讀研究所的陳禹廷在因緣際會下,以助手角色跟隨嘉義竹編藝術家王文志經常遠赴日本、威尼斯、澳洲等國家參與國際藝術展覽。兄弟倆於2004年返回家鄉時,面對人口外移、日漸凋零的家鄉,想起幼時鹽水街上熱鬧的情景,以及多次到國外參展累積的經驗,觸發了想為鹽水做點事的心情。
他們以國外經驗建議官方以永續地方的思維進行規劃,於是鹽水在2009年便以「人來蜂」為主題,舉辦首次的月津港燈節。以戶外地景結合地方紋理而規劃的藝術展覽,此番創新手法在國內當時尚不多見,打響口碑。
鹽水月津燈港節逢台南在2010年縣市合併後更擴大規模,由策展人劉國滄、杜昭賢等藝術家團隊接續努力,邀請更多國內外優秀藝術家前來進行創作,每年在一個多月展期內,湧入上百萬遊客在光影映照下齊來漫步月津港。
透過藝術讓世界看見鹽水
早在2009年擘劃燈節時,禹禹藝術工作室便提出由元宵節蜂炮兩日,延伸為燈節一個多月人潮效益,進而以全鎮就是一座美術館的生態博物館概念,讓鹽水的每個月都能吸引旅人造訪。
蜂炮,源自清光緒年間鹽水地區瘟疫猖獗,因醫藥不發達,鎮民恐慌求助無門,轉而向關聖帝君祈求,獲神威指示於農曆正月13日起連續三日舉行遶境,居民需隨遶境隊伍沿途燃放爆竹驅逐瘟神,瘟疫從此匿跡。百年至今,鹽水人仍感念神明恩澤,商家及居民們集資,從過年後陸續推出炮城架、圍起一座座帆布棚趕工「綁蜂仔」,等待元宵夜(正月14日至15日)施放,敬獻給關聖帝君。因此,放蜂炮對於鹽水人而言並非歡樂嘉年華會,而是傳承對關聖帝君庇佑的感恩之情。
「或許鹽水可以有自己獨特看見文化的方式,跟蜂炮一樣,有自己獨特的魅力。」陳禹廷說,他們期望有朝一日,「月津港燈節」與「月之美術館」除了是培養新秀的實驗場域之外,也將地方品牌推向國際,讓海內外藝術家都以能來參展為榮,為鹽水創造流動的藝文生態。
禹禹藝術工作室的理想直到2019年在燈節邁入第十年之際,在文化局爭取中央補助下而得以啟動「月之美術館」計畫,希望在燈節基礎上,凝聚居民共識,透過藝術教育及邀請居民共創,進行緩慢而深刻的地方行動,藉以增加共榮感,並讓更多人體驗平日小鎮的魅力。
至今走過15年,就如同禹禹藝術工作室安置在橋南街口的藝術牆作品「讓世界看見鹽水」,每一幅世界名畫裡的人物,不論共進「最後的晚餐」的耶穌與門徒,正微笑的「蒙娜麗莎」,或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名畫人物都戴起安全帽,要來鹽水衝蜂炮。作品看似kuso,卻也傳達出兩兄弟從返鄉最初就希望透過藝術來讓更多人看見鹽水的企圖心。
新舊交融的常民生活
鹽水作為古老的港鎮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步調。像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放蜂炮年復一年,春天3、4月時,農村聚落於農閒「放鴿笭」等等。從飲食觀察,也能展現常民文化特質,例如不少鹽水人習慣早起吃碗「豬頭飯」後上工,這原是鄉下人家過年才有的餐食,以豬頭熬煮高湯後加入舊在來米煮熟的米飯,粒粒分明、香氣十足。鹽水現有四家豬頭飯,清晨時分總見客人滿坐。老饕說:「豬頭飯口感蓬鬆,一定要搭配清湯才完美!」
港鎮繁榮時期,吸引不少移民來此落腳發展,最知名的鹽水意麵便是由福州移民傳入。1936年生的陳阿杉是「阿三意麵」創始人,他說兩位兄長從福州人習得製麵方法後,二哥陳阿水帶著13歲的他在「夜市場」(今八角樓對面中山路段)擺攤,生意極好。1990年代「夜市場」拆除,攤商遷往點心城(今鹽水觀光美食城),阿水早逝,長子陳永桐繼承後掛牌「阿桐意麵」,兩家麵攤在點心城比鄰,成為鹽水人共同記憶。
如今不論是另開店面的「阿桐意麵」,第二代經營的「阿三意麵」,阿桐妹妹開的「阿姬意麵」,或阿杉女兒「阿妙意麵」,這些「阿」字名店,都是同出一脈,各有特色。「阿妙意麵」由陳淑妙和兒子郭逸豪、女兒郭羽柔經營,兄妹先後返鄉協助,讓本店有媽媽煮麵好手藝,從招牌設計到店內擺設,也見年輕人巧思。
中正路、三福路及朝琴路等主幹道,則密布著許多老店、老行業。有傳統「老人嫁妝」店、老餅舖、製錫店、銀鋒冰菓室及多家傳統漢藥房等,構成了在地日常生活風景。1912年就在三福路開業的益安堂中藥房,第三代經營者翁鳳鳴說,二次大戰期間祖父為保護藥櫃,將它搬到鄉下「疏開」避難,散發溫潤光澤的百年漢藥櫃得以服役至今。雖生意盛況不再,她仍日日營業守護祖傳老店。
近幾年,陸續出現多家由年輕人返鄉或移居開設的風格小店,如從白河來的「與山咖啡」張議云 。她觀察:「白河雖然也有關子嶺溫泉美食節和蓮花節等產業活動,但人潮偏分散,而鹽水從燈節到元宵節期間,街區遊客很多,覺得有潛力和機會,於是就選擇來鹽水開店了。」她表示,淡旺季雖落差不少,假日客人仍以觀光客居多。
由屏東移居鹽水五年的李芷涵,白天執行月之美術館專案,下班後還主理「赤兔製造所」夜間酒吧。她說:「赤兔不純粹是商業空間,經營初衷為活化老屋,創造在地人和來工作的年輕人有交流場所,及實驗鄉村夜間經濟可行性。」如鄰家女孩般親切、也展現柔軟韌性的李芷涵說:「鹽水因為燈節和月之美術館而創造出藝文產業,讓我能發揮所學與在地共同實踐。推動地方發展需花很長時間和心力,偶而會迷茫或疲累,但有時回頭看,鹽水這幾年確實變化不少,而多年來不少居民的參與,僅為讓鹽水更好,成為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也是在2019年返鄉,接掌百年農會營運的鹽水農會邱子軒總幹事,除了一連串開發新產品,在國內市場打響「鹽水帥哥番茄」、「鹽水日曬意麵」品牌以外,近年更將老舊超市改為「意遊未盡」農鮮直販所並於2023年重新開幕,她說:「農會超市原以服務農友為主,因空間老舊,在爭取經費補助後請設計師規劃整修,改造為全新的農民直銷站和伴手禮館,希望能吸引年輕族群、居民及遊客,也提供民眾一個認識農會的管道。」還有,早餐店老闆的女兒蘇芳瑜、蘇亞琦姐妹將祖宅翻新為「吾業遊民」餐飲店,及在地青年開的「秘月港」義式冰淇淋店等等。眾人努力為小鎮注入豐沛新能量,讓更多旅人佇足停留。
新世代的自覺自主
2021年因疫情影響,所有事物都在變動中迎來轉機,鹽水地方誌《Kiâm-tsúi心適代》也在這年創刊,希望記錄更多鹽水人的故事並展開新世代的地方自覺。2023年起,商圈店家於秋天辦理獨木舟悠遊月津港活動,為創造漫漫淡季觀光人潮;受媽祖信仰感動、有心恢復早年鹽水藝閣傳統並帶動商業發展的地方人士也籌組團體,於今年舉辦首屆「藝閣文化祭」。居民從不同角度由下而上,都想讓鹽水更加活絡。
公部門也有新擘劃。自1903年設立,營運至1994年停工的岸內糖廠,廠房區經長期荒蕪後,於2018年起規劃為岸內影視基地,已完成漢人街坊、日治時期榮町及綠島新生訓導處等片場,協助《斯卡羅》、《星空下的黑潮島嶼》等片拍攝,或許這是另一個在鹽水的新發展開端。
走過悠悠歲月,月津港如母親之河,牽動著鹽水興衰發展的命脈。鹽水人光榮過,驕傲過,也感慨過。如今,鹽水人在藝術節慶裡逐漸重拾自信,並以自己的步調,緩緩邁開蛻變的步伐,要讓更多人看見它的美好。
PROFILE|陳瑩如
台南鹽水人,日出南方工作室主理人,鹽水地方誌主編、成大踏溯台南課程「走尋老月津」大路線及南市經發局市場處主辦鹽水市場小旅行等導覽老師。2005年由台北返鄉後開啟了鹽水文史探索之旅,編著《發現鹽水》、《佇遮生活tī tsia sing- ua̍h:溪北人文地景走讀》等書。也喜歡攝影,作品《Terramisson鐵線橋》黑白底片攝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