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修復師在做什麼?走進藝術品的修復之旅——全台首座開放式修復中心的幕後故事
具有滄桑歷史的藝術作品需要精巧的修復工作。高雄內惟藝術中心開創全台首座開放式藝術修復中心,公開展示修復師的專業工作,讓民眾得以近距離見證損壞的藝術品如何重獲新生。更透過工作坊活動推動大眾對修復藝術的興趣,讓修復走入大眾的生活。
高雄內惟藝術中心的修復師呂堅華正全神貫注地進行畫作修復工作,她手中的作品是來自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邱潤銀,呂堅華一絲不苟地為畫作進行「表面暫時性加固」,這是修復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之一,旨在確保畫作在處理其他細節時能保持穩定與安全。她使用甲基纖維素這種可移除的膠劑來固定畫面,這一技術既能保障修復工作的順利進行,也能在完成後不留痕跡地將其移除,讓畫作回歸原貌。
化腐朽為神奇
每一件送至修復中心的作品,無論是油畫、紙類、陶瓷器或是金屬作品,都會經過仔細地檢視與評估。呂堅華提到:「修復其實是一種健康檢查,我們要先徹底了解作品的狀況,才能對症下藥。」修復師像藝術品醫生,為作品進行「健康履歷」的登錄,透過科學檢測技術來分析顏料成分、創作背景等,為每一件藝術品量身訂做修復方案。有趣的是,畫作也需要X光檢測,呂堅華舉陳澄波的作品〈嘉義公園一景〉為例:「透過X光檢測發現公園一景的底下是一幅雙裸女圖。」可能當年民風保守,加上節儉,很多畫家會重複使用畫布,透過透過檢測才會發現畫作底下的祕密,這就是修復科技令人驚奇之處。
「修復給我的成就感,就像是治癒了一個受傷的病人。」這份細膩與耐心,讓呂堅華在面對損壞的藝術品時,能夠全神貫注地讓作品重獲新生。修復也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尤其當作品需要在短時間內進行搶救時,修復師更需要隨機應變。呂堅華回憶起一次海外拍賣會前夕,來自國外的作品在運輸過程中出現損壞,她和團隊必須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完成緊急修復。「那次經驗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修復工作對於展覽和拍賣的重要性,也是我們這個行業的樂趣與使命所在。」
藝術作品之外,她們也有其他印象深刻的故事。一位藏家拿來修復的是他父親的畢業證書,經過歲月的侵蝕,這張紙張已經損壞不堪,但在修復完成後,藏家看到父親的畢業證書得以重現,激動不已。呂堅華說:「這種時刻,讓我覺得修復是一件充滿意義的事情,能夠喚醒那些藏在作品背後的情感記憶,這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動力。」
修復藝術品並非簡單的補救,而是一個專業且講究倫理的過程。呂堅華強調,修復的首要原則就是「最少的介入」。修復師的任務是盡可能恢復作品的原始狀態,而非將其改頭換面。「我們不能讓修復過的作品變得過於完美,這違反了修復的初衷,也不符合修復倫理的要求。」這樣的自律讓修復師在工作中必須時刻保持謙遜,尊重藝術家的創作,並確保修復的每一步都是可逆的,以便未來有機會進行更進一步的調整。此外,修復師在完成工作後,也不會在作品上留下個人的印記。呂堅華笑道:「我們的任務是讓作品回到它應有的狀態,而不是彰顯修復師的手藝。」
全台首座開放式藝術修復中心
內惟藝術中心攜手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研究中心合作,邀請專業修復師進駐館內,以公開展示的形式,進行保存、修護、教育推廣及人才培訓等多項服務,於2022年開館時推出全台首座開放式藝術修復中心「On Air Conservation」,讓民眾可以透過玻璃窗,近距離觀察修復師如何為損壞的作品重現生命力!因此修復中心大片落地窗旁,經常可以看到好奇的民眾透過玻璃觀看專業修復師如何修復作品。
中心每周有導覽日,更定期舉辦體驗工作坊,讓有興趣的民眾學習如何維護家中收藏,主題包含:文物保護盒製作、藝術品基礎保養等,讓參與者對修復有更深入的認識。呂堅華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活動,激發更多人對修復的興趣,進而保護我們的文化資產。」
透過修復師的巧手與專業,內惟藝術中心讓藝術品繼續訴說著它們的故事,即使歷經歲月的風霜,也依然能夠閃耀出不朽的光芒。
內惟藝術中心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馬卡道路329號
開放時間:11:00-21:00(每周一休館)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26 「歡迎來到美術館」,更多關於台灣美術館的故事請見雜誌。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