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用藝術與永續訴說土地的故事
第二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以《變化球》為主題,於10月22日在花蓮石雕博物館正式開幕,邀請十組花蓮在地與國際藝術家,透過裝置、錄像、攝影、紀錄片、VR等,以當代藝術的呈現打開觀展者的五官,翻轉對世界的既定思考。
第二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以《變化球》為主題,於10月22日在花蓮石雕博物館正式開幕,邀請十組花蓮在地與國際藝術家,透過裝置、錄像、攝影、紀錄片、VR等,以當代藝術的呈現打開觀展者的五官,翻轉對世界的既定思考。
第一眼看似熟悉,卻見山不是山
第二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主視覺取材自花蓮原生種與常見動植物、食物,巧妙的將鯨豚、台灣朱雀、台灣火刺木、麵包樹等,透過設計轉換成圖騰,創造傳統與現代、具象與想像之間的對話,也呼應著本屆主題「變化球」的概念。
擔任本屆策展人與第一屆總策展人Nakaw Putun解釋,有別於去年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以「後花蓮八景」為主題,邀請花蓮藝術家參展;今年將透過十組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從火山到海洋,從他方回望地方,試圖以非人為中心的視角,以及跨學科的思維,翻轉人們看待事情的角度與觀點。
「主視覺最大的圖騰,看起來像是虎鯨的圖樣,事實上裡面併入一隻擱淺的抹香鯨。」在美麗的虎鯨體內,同時也顯現受傷的抹香鯨實相。Nakaw Putun有感而發地表示,風景有多美麗,生態就同等脆弱。「變化球指的就是以跨越物種、時空、種族的眼球來喻示,人類應當嘗試換個視角觀看我們與萬物共存的地球,感受其所帶來的衝擊與提醒;這個球,也代表脆弱、加速變化的地球。」
以耳用心 ,聆聽感受自然的呼喊
今年度Nakaw Putun攜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卉君以及擁有豐富策展經驗的藝術家李德茂共同擔起策展人的角色,三人以「變化球」為主軸,延伸三條不同的論述觀點,引領觀展人走入豐富多采的展覽世界。
其中Nakaw Putun以生態藝術為主軸,從在地視角出發,展示其與生態之間的關係。部落影像紀錄片工作者余欣蘭作品《我是女人,我是獵人》中,紀錄著自己的母親,作為一名女性,是如何走入狩獵的世界,並討論原住民與自然之間相互的依存關係,借此讓觀眾瞭解——當進入山林,就不再是個人,透過與自然、動物們的相處,在平地所失去的原始感受也將被一一找回。
另一件裝置藝術作品《Biosignal_Cradle 生物信號_源地》則來自藝術家周巧其與胡悠揚所組成的Y2K,作品由苔癬、生物濾波器、喇叭、造霧機等組件如蝶蛹般吊掛構成,當電流通過苔癬所貼附的生物電阻片,電阻訊號即可通過資料庫演算得苔被濕度,並發出似蟲鳴又似鳥叫的聲響,提醒著人們,地球生命之重,即使是苔癬也有感受,也會因應生活棲息地的變化發出吶喊與求救。
居住在石梯坪的藝術創作者陳永昌,感受到珊瑚礁的白化危機,帶來《海葵會呼吸》的裝置藝術,在珊瑚礁上的海葵上放上漁網、寶特瓶等常見的海廢,期許能提醒人們能進一步反省並尊重海洋生命。
海洋底下的訊息,促使人們重新連結與感受
來自台灣少數不靠海的城鎮埔里的張卉君,在離開家鄉到花蓮工作之後,體悟到「後山日先照」這句話的意義,「東部是島嶼天光最先照拂之處,如果用海洋觀點來看,這裡其實也是通往世界的起點。」另一方面,在多次的航行經驗以及與海洋接觸的同時,她也深刻感受到,並非在所有的領域中,人類都能恣意主宰一切。因此她以挪威哲學家Arne Naess於1972年所提出的「深層生態學」理論 Naess(1989;1995a)為基礎,主張萬物彼此相關且平等,即使為人,也受到自然法則的限制,甚至在自然的網絡中顯得格外渺小。
在她的策展中,最大的一件作品是來自於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藝術家林盈潔、張根耀所合作的《深藍巴別塔》,160至230公分高的五塊不規則形狀的展板象徵花紋海豚的背鰭,錯落在大廳的場地中,觀展人穿梭其中,瞭解到這些花紋除了來自自然的成因,多數也來自人為因素,如魚鉤、漁網、螺旋槳截斷、船隻撞傷等。
擅長編織的藝術家林淑鈴則在一次潛水中,看見珊瑚群即將死去前所散發的美麗藍光,並以此為靈感,以打包帶編織作為主體,輔以投影裝置與燈光,展現因氣候環境變遷,大量珊瑚死亡前的最後吶喊。
張卉君的策展方向不脫離海,甚至邀請台灣第一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參展,一張張攝影作品,鏡頭直視著巨大的鯨之眼,張卉君笑言:「眼睛是靈魂之窗,透過眼睛去凝視鯨的眼睛,生命的反思回直接地強烈碰撞出來。」
生存如履薄冰,將反思化為實際行動
第二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循著地方學與人類世的觀點,從花蓮的地方紋理談起,並由李德茂負責子題策展——以《脆弱的景色》為題,串連三件不同形式的當代作品,顯露這個世界因疫情、戰爭、氣候變遷而崩解脆弱的一面。
首先是由李德茂、TAI身體劇場、陳昱榮共同創作的《獵徑》,李德茂進一步解釋,原住民獵人跟山林之間仍保有一種無須言語理解與解釋、相融為一體的感覺,此影像作品除了透過舞者的演出,轉譯獵人與山林、動物之間所存在的直接經驗之外,更透過影像後製,預以藝術呈現方式啟動人們的思考。
子題策展展間以通道連結三個空間,在《獵徑》之後,迎面而來的是丹麥藝術團體 SUPETFLEX於2018年所拍攝的《洪加東加島》,記錄著這座十年前因巨大火山噴發後,在地球南太平洋從海底深處浮現的荒蕪島嶼。李德茂表示,這座島嶼在2022年,又因一場火山爆發而幾近消失,正呼應著子題策展《脆弱的景色》之題。而最後一個展間,則是法國藝術家桑德琳・德米耶的作品《Delta》,讓觀眾戴上VR眼鏡,進入一個詩意的場景,入眼所及的,是緩慢移動的變形人類,抑或是未來世界的新物種想像。
李德茂笑言,今年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的突破,在於自由度跟開放性比前年都大,民眾儘管打開五官走進去,一定能有所感受。
Palafang為阿美族語來作客、去拜訪之意,跳浪則為地名,是在地想呈現的生活方式。Nakaw Putun表示,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期待能讓來參與的民眾感受花蓮多樣的當代藝術呈現,而生態藝術也不僅只是討論環境議題,而是應該具體行動、呼籲,「展覽本身就是一個行動。」
2022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變化球」
活動日期:2022/10/22(六)~2023/1/2(一)
開幕活動:2022/10/22(六)石雕博物館戶外及園區草地
活動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及文化局園區(花蓮市文復路6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花蓮縣政府
承辦單位:花蓮縣文化局
策展單位:Wata 哇大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花蓮市公所、NSO國家交響樂團
策展人:Nakaw Putun、李德茂、張卉君
藝術家:余欣蘭、李德茂XTAI身體劇場X陳昱榮、林淑鈴、金磊、陳勇昌、菅野麻依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X林盈潔X張根耀、Sandrine Deumier、SUPERFLEX、Y2K(周巧其、胡悠揚)
|延伸閱讀|
- 在虛擬世界遨遊日月潭,「海陸漫行」全球第一個元宇宙智慧觀光虛實整合平台
-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透過展覽思索「花蓮在你心中是什麼風景?」
- 南美館「生存/抵抗:臺灣-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展」,族群傷口的對話與修補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