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
台灣沙崙智慧綠能循環聚落——如同大自然循環再生,綠建築的最後一哩路
全台第一座循環住宅「台糖沙崙智慧綠能循環聚落」,導入建材銀行、以租代買等循環利用思維,打破建築業從原料開採到廢棄的線性經濟,師法大自然的循環再生,讓這座循環聚落,既是建築,也像是一個共享資源、生生不息的大自然。
全台第一座循環住宅「台糖沙崙智慧綠能循環聚落」,導入建材銀行、以租代買等循環利用思維,打破建築業從原料開採到廢棄的線性經濟,師法大自然的循環再生,讓這座循環聚落,既是建築,也像是一個共享資源、生生不息的大自然。
坐在即將駛入台南站的高鐵車廂,遠遠可見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上,一棵巨大太陽能樹張開枝葉,承接來自宇宙的綠色能量,在迎風的綠屋頂上還有藝術家設計的梅花鹿,頂著超炫的風力發電鹿角。難以想像從前只能生產牧草的貧脊旱地,今日卻有如此奇幻的景色。
轉頭看向已完工並迎入首批住客的台糖沙崙智慧綠能循環聚落(以下簡稱台糖循環聚落),形塑前所未見的住宅街廓風貌,更是沙崙科學城另一項足以改寫未來建築業的重大綠實驗。
借鏡大自然的循環概念
環顧台糖循環聚落,模仿農田的地景盎然,水畔傳來早起覓食的蛙鳴,芭蕉樹結了成串的果實,從設計圖紙上落地的建築,在土地上生長的狀態良好。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郭英釗散步在自己設計的建築裡,思考怎麼解說如此龐大複雜的設計,究竟循環聚落與已知的綠建築有何不同?他開口不談老掉牙的技術工法,而是轉頭看向遙遠的天空,先談一個值得深省的課題,那是「擁有」與「共享」之間的答辯。
「在地球這個封閉的體系裡,為何數十億年來可以一直生生不息,繁衍出越來越多的生物?」池內蓮花正娉婷綻放,而一旁的枯枝殘葉卻也同時腐朽,分解成為另一物種浮萍的養分。從新生到死亡、從分解到重組的循環令郭英釗深思,「你不覺得大自然有點像銀行嗎?」每個物種向它借碳、借氫、借氧⋯⋯到了死後再還回去,再重新洗牌建構新生命,整個生態體系很講「有借有還」的金融道理,所以地球的有限資源才可以無限活用。
回首長達數十年來的綠建築研究,無論開發出多少友善環境的技術,但建築業最根本的思考還是從線性經濟出發,原料從開採、使用、製造到再利用——無論經過多少次的降級使用,終究還是來到名為「廢棄」的終站。當建築是只去不回的一趟路,那綠建築終究只能治標不治本。
注入以租代買的共享經濟
許多人以為台糖的主要事業是製糖,但早在 1950年代左右台糖就投入畜殖事業,為了使畜牧可以永續發展,多年來投入研究太陽能發電、水循環、沼氣發電等,並在四年前把舊式養豬場改造為東海豐農業循環園區,研究起新農業與循環經濟。
在2018年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上,台糖參與打造台灣首座循環建築「荷蘭館」,也是全球第一棟接受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ion, BSI)查證「可被拆除」的循環建築。台糖台南區處工程課課長吳建志指出,這棟建築模仿大自然有借有還的循環,燈具、電梯、太陽能板都是以租代買,當建築完成展示任務,所有零件都可以不被破壞拆下,重組成為新的建築。台糖把吸收的經驗放大,落實於規模大上無數倍的循環聚落,沒想到一個意念卻成牽一髮動全身的大改革。
「這裡面大部分東西都是租來的!」細數從家具、家電、電梯、床墊、照明、廚餘回收等多達11項租賃項目,吳建志解釋這個概念有點像辦公室設備,許多公司的隔板、影印機、桌椅願意選擇用租的,最主要是因為設備的生命周期短,使用租賃可視需求彈性調整,且廠商為了避免維修,會盡量提供高良率產品,儘管租不比買便宜,但在雙方都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循環」意外結合「經濟」發展成新的商業模式——這正是台糖想在建築聚落裡推動的。
可如積木拆組的活建築
吳建志形容循環經濟很像打麻將,上家不要的牌打出來給下家,利用租賃市場的有價流通,不只是設備可以靈活更換,連公共藝術也可以常常更新,為社區注入活水,使房子可以看不膩、住不膩。
「在這個案子之前,建築的租賃契約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吳建志表示,由於每個物件壽命不同、損壞頻率不同、保固項目也不同,儘管台糖可以從長年累積的物管經驗去推理計算,但現行的營建審查與會計體系仍非常不利租賃經濟。
郭英釗解釋,在原物料越來越上漲,環境越來越惡劣的態勢下,循環看見「未來」的價值,可是現行的會計制度卻只能用折舊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在互相抵觸的觀點上建立共識,重新建構一種營建商業體系,是台糖循環聚落真正要「建築」的部分。
為達到可拆解再利用的目標,全棟建築不採用傳統灌漿或是焊接手法,而是以模組化鋼構去設計,一個個構件都是在工廠裡預鑄,再搬到現場組裝成結構、樓板、立面,反之當建築要拆除重建時,從結構、樓板到立面的每個部分都可以回復到構件狀態,成為新建築的材料。
考慮到沙崙為成長中的都市,循環聚落的設計並未把容積全部用完,容納健身房、會議室、便利商店的社區共享盒,乘載基礎與鋼骨規格可以容許房子「長高」,同時在 BAMB(Buildings As Material Banks)數據庫管理下,每個構件的位置都清清楚楚,房子本身就是一座建材銀行,假使未來要改建,不用敲除或爆破,只要拆掉再重組,就像小孩子玩樂高積木一樣。
都市與農園無違和共生
走在聚落中庭,用空橋兩兩銜接的建築,在每層樓創造出 L 型的小街道,而棟與棟之間保持舒適距離,也讓道給南方吹來的風,使之可以吹入中庭、穿入廊道,創造舒服的微氣候,加上循環水系統的生態池,滋潤了原為旱田的壤土,造就了一半休憩、一半生產的地景設計。在中庭一塊一塊的「田」中央,則有一座用波浪板與紗網建造的溫室,裡頭是結合水循環系統的魚菜共生農場,一旁有分解廚餘為肥料的黑水虻養殖箱,運用循環概念設計的都市農園,實現人們在都市裡的田園夢。
「說是首創,但其實工法早就有了,最難是在介面整合。」郭英釗表示,為了把模組結構與租賃設備連結起來,當中來回折衝無數次,最大設計重點在於把不同生命周期的構件分離開來,短生命周期的物件不可結合長生命周期長的物件,例如釘死在牆上的裝潢,唯一的更新方法只有敲除重做,像這樣會生成大量廢材的建料與工法都不會被列入考量。
吳建志表示,公司初步拍板循環概念時,完全沒想到落實起來,會是如此磨人的一件事。「光是一個電梯,從梯廂的大小、機電設備、裡外地板的配合就夠開三天三夜的研討會!」有太多太多的細節,至今回想起來仍令他頭皮發麻。
循環讓綠建築更完整
台糖循環聚落的配置上,低樓層是單身住宅,高樓層為家庭住宅,原先設定出租給單身族、銀髮族、頂客族、小家庭,期待以多元共居模式刺激出豐富的住宅活動。不過,目前四棟樓共351戶是由台積電租下作為外國工程師宿舍,由於居住的時間尚短,住戶的年齡與特質較為單一,要發展出循環聚落特有的生活樣貌,還必須等待一段時間的培養。
在學習大自然設計建築之前,郭英釗回頭先談生產,「大自然之所以能把所有廢棄物再利用,是因為它不會製造一個沒辦法分享的東西。」循環建築的最大挑戰不在工法,而在於如何扭轉人們對於房屋的概念,從「擁有」到「共享」,發展出一套新的建築經濟模式。
台糖循環聚落的完成,讓郭英釗終於覺得「為綠建築拼上最後一塊拼圖」。他有感只要人們願意跳出過去的框架,轉換成為共享的循環模式,一樣可以帶動經濟、發展科技,甚至可以創造出新的城市、新的商業、新的生活。對他而言,建築技術從來不是問題,但如何改變人們的心態,那才是一道最難以突破的牆。
▎許島嶼一個永續的未來 The Future of the Island
延續《VERSE》第13期「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主題,9/17(六)、9/18(日)兩日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 VERSE 永續文化節 」,請來見證永續文化如何成為最有趣的跨界活動!請跟著我們一起上路,以不同的視角認識「永續」。
點擊更多VERSE 永續文化節。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3封面故事「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更多關於島嶼永續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致力於挖掘台灣文化,請支持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三年訂閱計畫,一起記錄與參與台灣的文化改變。
回到專題: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