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你不知道的「瑞芳」:從百年礦業到在地新生,走訪金瓜石、九份與鼻頭角的人文風景
探索瑞芳,感受山海交會的獨特魅力,發現礦業文化的深厚足跡,透過古奇山稜了解地質與礦脈,重新認識水金九礦工性格。從礦工後代的童年記憶,賦予熱門景點全新詮釋,感受台電以藝術延續的礦山文化,移居者用閱讀與行動,守護這片土地與大海。
那裡本來有一座山,長得像我菜園裡品種名為「阿成」的南瓜,突兀且垂直站立著,名為「金瓜山」。百年前人們覺得山的形狀古怪,循線發現裡頭有礦,遂開挖坑道,爾後再露天開採,於是原先600公尺的山頭蹲伏下凹為400公尺,形成一處壯闊谷地。
佇立谷地,形同站在曾經的「山裡面」,山的內核、山的身體裡。即使山的輪廓已然改變,卻依稀能感覺到這座「幻山」確實存在過,且迷幻的不只體感,還有聲音。裸露的岩壁上方傳來礦工敲鑿的聲響,鏗鏗鏘鏘在山谷迴盪,那是台灣電力公司「黃金盛典藝術祭」由豪華朗機工所創作的《重返再現》,聲聲喚起礦業後代家人的記憶,「好像真有礦工在回應你。」
金瓜山,一座消失的幻山
這座位在金瓜石的本山礦場,是如何形成、如何被發現,而水湳洞、金瓜石與九份地區(下文簡稱水金九)的採礦大業又是如何起始與結束?
黃金博物館研究助理黃家俊闡述了水金九地質與礦物的源起脈絡:「站在黃金館前方的廣場,正好有三種不同的地質可切入認識,分別為北側的基隆山、南側的本山、東側的無耳茶壺山。」基隆山的形成可追溯至一百多萬年前,因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擠壓碰撞,讓台灣造山而生,同時,地底下的岩漿湧升至地表,才造就了基隆火山群。
位於本山五坑的上方有一條非常崎嶇的山稜線,黃家俊暱稱它「犀牛」,是本山礦脈目前在地表上仍看得見的遺構。從本山礦場、本山五坑往南經樹梅礦場,在早期是一條南北向的斷層帶,當基隆山群歷經火山作用,岩漿持續加熱地層含水,使得岩石裡的金、銅、銀等礦物被融入至熱水中,形成「熱水礦液」,這些礦液受到壓力而亟欲尋找出口,遂沿著這條南北向的斷層裂縫,堆積為「金銅礦脈」。
原先的基隆火山群多為安山岩,在經歷熱水礦液的洗禮後,石頭起了化學反應,裡頭的物質被換質成堅硬的二氧化矽、石英,成為「矽化安山岩」,同時熱水礦液中的金、銅等礦物也富集於此。被換質後的安山岩,形體安在,靈魂卻被抽換了。
金瓜石一帶,同樣奇形怪狀的地勢,還有無耳茶壺山,形成原因與金瓜山的「脈型金礦體」不同。這裡原先是砂、頁岩成層堆疊的地層,當地底的熱能與壓力持續累積,直至岩層承受不住,便於地底爆裂開來,形成外型破碎的「角礫岩礦筒」。
因板塊作用而成的台灣島,在北部留下火山地形包括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和龜山島火山。三處火山岩質均為安山岩,瑞芳所在的基隆火山群岩質卻獨具條件得以開闢出從清末時期至1987年的百年礦業歷史。
以基隆山為界劃分的礦區
巍峨座立在水金九的基隆山,是礦權的天然界線,以東為金瓜石礦山,以西為瑞芳礦山(即九份一帶),兩地雖同屬「脈型金礦體」,但從礦脈的分布型式到開採模式卻截然不同。
九份的礦脈細小支微,僅能以人工匍匐爬入的「狸掘式」採礦,礦工像狸貓一樣穿穴鑿洞,鑽入窄迫的坑道作業。然而,分歧的礦脈造成四通八達的入口,使得盜礦情事層出不窮,日人藤田組於是將九份的礦權交由基隆顏雲年管理,熟悉漢人性格的顏雲年將採礦作業改為出租承包制,承包者僅需繳回一定成數的金礦,其餘可自留。新制度公佈後,懷抱一夜致富的人們紛紛湧進,許多原先被日人宣布廢坑的礦脈重啟,再一次掀起九份產金的高峰期。
而金瓜石主要的本山礦脈範圍大且寬,從採礦到煉礦皆由日人田中組以現代化機械開採,秩序井然、分工細緻,因而在金瓜石與水湳洞留下像是本山礦場、本山五坑、天車間、六坑斜坡索道、無極索道、廢煙道、十三層遺構等大型礦業遺構。1987年台灣金屬礦業公司正式收礦後,上述遺構轉由台電及台糖接管重獲新生。
台電透過藝術介入的模式,自2019年起每晚為十三層遺構點燈;2022年配合黃金神社的修復完成,策劃「黃金盛典.序曲」,今年則擴大範圍舉辦「黃金盛典藝術祭」,從山向海共分為「地質公園區」、「黃金博物園區」、「勸濟堂區」、「水湳洞區」四大展區共15件藝術作品。 台電營建處公共藝術課侯力瑋課長提及:「在藝術之外,台電也相當重視在地文化。我們合作金瓜石的信仰中心──勸濟堂,將昔日流傳的百草丹融入新意設計為黃金百草石,引導遊客到勸濟堂祈福參拜並擲到聖筊就能換取禮品。」五年來,台電深入地方宮廟和里民在延續礦業文化的理念下緊密合作。等待太子賓館在2027年過後修復完成,相信將有嶄新的藝術詮釋,多元呈現礦山風貌。
延伸閱讀:攝影師何經泰的家:移居瑞芳海邊,人生下半的夢想顯影
地質,與地質上討生活的人們
金瓜石與九份地區其天然礦脈的分布情況,不僅影響人為的開採方式,也造就了大相逕庭的礦工性格。前者終其一生在制度嚴謹的公司底下勞動,普遍守本分、溫靜木訥;後者的地質特性則促使機會主義蓬勃,造就九份人敢拚敢衝的創業家性格。
家住金瓜石的吳朝潭為礦工後代,從曾祖父到父親三代皆以採礦為職。父親是金瓜石人,母親是九份人,兒時印象裡,舅舅們若挖到金子總會豪氣請客。多數九份人用生命拚搏工作,也養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性格,嗜酒的生活習慣,加上四十出頭就感染矽肺病,多數未過半百便結束短暫的一生。
初中畢業前,吳朝潭都在金瓜石成長。由於母親早逝,在台金工作的父親成為家中唯一支柱。午後三點多,他習慣到山尖古道的水圳橋旁等待四點下班的父親,望見父親平安歸來,就是當日的幸運。他習慣替父親跑腿,到如今已剷平為停車場的礦工醫院提早幫父親掛號;當兄姊都上學時,他沿山尖古道一路下至水湳洞附近海域游泳,回程累了就利用六坑斜坡索道,與一群準備下工的礦工叔叔們擠挨在車體,一路搖晃上山。
吳朝潭悠悠訴說遍布在金水礦山的舊憶:「終日循環不停的無極索道;如巨龍漫爬在水湳洞翠巒間的煙道,每逢排放銅煙之時都得關閉門窗;報時山上的報時器,定時提醒聚落居民從晨起到就寢時刻。而今日祈堂老街上的咖啡館,則是昔日生意熱絡的金德發商行。」這些至今多半存在的場域及遺構,既是當代遊人探看的景點,也是往日居民的生活場景。
即便青壯年時期到外地工作,吳朝潭忘懷不了金瓜石,妻子王佳蘭亦聽了大半生的礦山經。兩人返鄉將老家重修,成立「金瓜石天公仔囝故事館」,透過黃博館舉辦的志工培訓成為專業解說員,也在今年「黃金盛典藝術祭」擔任走讀講師。黃金博物館館長林文中補充說明:「我們以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採取『由下而上』的經營模式與地方接軌,好比規劃培訓課程,讓在地人取得地方的詮釋權,是黃博館一直以來重視的面向。」
在瑞芳用閱讀陪伴眾人
對照人跡雜沓的瑞芳前站,此回造訪後站,看見了不同的小鎮風景。「新村芳書院」的山長施岑宜描述:「瑞芳開站一百多年,書院所在的空間是當時日人經營的貨運行,空間因為機能生成而有趣,就像老街的整體氛圍與獨特格局,也是時間醞釀下慢慢長出的樣貌,與前站經過都市計畫產生的街廓地景截然不同。」
施岑宜在二十多年前從台北移居水湳洞,為了育兒辭掉黃金博物館館長的工作,卻在過程中產生無助感,失去對於自我認同與生活的熱情。於是她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同時認養了陶藝家阿福在水湳洞發明的「不一鼓」,想藉此證明自己仍具能力與行動力,並在後續尋找習鼓場地的機緣下買了書院現址,透過興辦書院的過程,找到了個人天賦的實踐場域。
爾後,她以自身經歷與地方故事寫下《我的幸福在瑞芳學》,紀錄移居生活的點滴與心境轉換,也為了讓瑞芳人能回到往日榮光的自信。
曾在書本中找到救贖的她,動念辦學透過導讀陪伴眾人,藉著「為你導讀東方經典」分享與細嚼人生智慧。在一次學校演講邀約下,開啟以《鬼滅之刃》為文本為國中生導讀,意外獲得熱烈迴響,自此投入青少年的導讀,並透過不同的動漫文本與主題陪伴他們。
她推動「孩子們的在瑞芳翫」,串連過往人脈,帶孩子們回到淘金起源的基隆河畔、探訪舊礦場地質、用河泥做陶、到雞母嶺做梯田復育。在生命的最低谷時,她與先生共同創辦了新村芳書院,卻意外連結了種種美好緣分並成為彼此的祝福。
在鼻頭角發起海洋保育的行動
瑞芳站作為交通樞紐,北通基隆,往南可串連產煤礦的侯硐與三貂嶺;往東接連九份、金瓜石與水湳洞,一路沿濱海公路東駛則來到鼻頭角,一處稜廓分明、陡峭入洋的天邊海角。
熱愛潛水的Grace在2016年移居到鼻頭角漁村,先於港邊開潛店,而後開設「鼻頭1號」咖啡店。「這裡有海景遼闊的步道、壯觀的地質,且僅有百餘人的小漁村還有座300年歷史的媽祖廟,每年遶境活動仍保有跳港的傳統,更重要的是,緊鄰港邊的鼻頭角內灣,有極豐富的珊瑚及魚種。」Grace敘述著愛上鼻頭角的理由。
只是,這般美麗的海灣卻因洋流與風向因素,每年漂來不少垃圾,她趁即將帶客人潛水的旺季之前,利用四至六月的期間到岸邊淨灘,或背上潛水裝備下潛淨海。看在居民的眼裡:「外地人竟比我們還在乎家鄉!」也從初期有些排外的防衛狀態,逐步接受這對年輕的夫婦,甚至邀請他們擔綱地方宮廟遶境的扛轎者這個過往僅由在地人承接的角色。
15年前就開始以個人力量集結友伴淨灘的Grace,在設店後拓展更多元面向的行動──她加入新北市政府環保局的「淨灘合作社」提供遊客淨灘用具,並協助處理撿拾回來的垃圾,又擔任漁業署「鼻頭志工隊」的隊長領軍淨灘。2022年「湛藍海洋聯盟」研發設計一款可在港邊遙控的海漂清潔船「湛鬥機」,在尋找測試場地的階段卻屢遭拒絕,平日就相當融入地方的Grace得知後,主動與在地漁會擔任溝通橋梁,成功讓「湛鬥機」停泊漁港。鼻頭1號成為海洋保育推動基地,Grace更樂見此處成為在地與外地人的服務站。
瑞芳有海洋、有礦山歷史、有走過歷史的人們,無論在地或移居,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用不同的形式守護內心珍視的價值,共同構築今日瑞芳的山海與人文。
Go with the local 在地帶路:瑞芳
1. 新村芳書院
「新村芳書院」名字取自前身的村芳貨運行,這座百年貨運行中間有著轉運小巷,在過去,一旁是辦公室另一旁則是倉庫。倉庫現在是講學、伴讀的「息書房」,以落地書牆和音樂成為鐵道旁的靜謐角落,而原先的辦公室與二樓住家則整理成「好事學田」旅宿,用大量香杉實木為旅人打造如被森林包覆的空間,留下大量的公共空間供給旅人閱讀、交流、打坐或是靜靜休息,以此創造人與人的美好連結。
2. 黃金博物館
黃金博物館除了有熟知的坑道與淘金體驗,以及豐富的礦業文化與地質知識策展,近年大地館最新規劃的「透視礦山」展能使用VR體驗深入坑道的探險旅行。每年約3月到6月期間,遊客能參與礦山文化行旅,緊接著則是藝術家和在地居民共創作品的礦山藝術季身歷其境地感受在地。
3. 散散步咖酒館與迷迷路食堂
坐落在金瓜石祈堂老街的散散步咖酒館、迷迷路食堂,一處賣著手做甜點、咖啡與酒,一處主打雞湯定食,最早的「散散步」至今營運13年,從未在觀光熱點中埋沒。此地最初便不是為了改造老屋為商業空間,是老廣告人馬丁嚮往山城孤獨生活,在年過四十之際,將歷經坍塌與蟲蛀的老房徒手建成。馬丁以百年老店的目標在專注維護場景(還有老貓),讓來到店裡的人窩在店內不同的小風景中,品嘗講究的咖啡、餐點與甜食,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找到令人心安的棲地。
4. 瀑布隔壁Bar
愛酒愛山城的小嵐離開原先的藝術展場規劃執行製作,在聚集了咖啡、書店與餐酒館已是一屋難求的水湳洞,找到一間架高於河邊的空屋。她重新改造老房為「瀑布隔壁Bar」,在現代感的冷調空間裡安放著她收藏的老件,並供應梅酒、清酒、自然酒、四十餘種威士忌,以及用Mojito手法調製成呼應礦業文化的「夢鎏金」。
5. 鼻頭1號
「鼻頭1號」咖啡店位在鼻頭漁港、鼻頭濱海公園潛水處的交界,提供自製的石花凍,以及模擬軟絲腹內墨色與外觀的造型雞蛋糕,並自製中英文版的鼻頭社區地圖。「鼻頭1號」作為新北市環保署的淨灘合作社,提供遊客外出旅遊也能順手免費租借淨灘用品。咖啡店成為她拉近人和海洋關係最親切的媒介。
延伸閱讀
書名|《我城我鎮:走入台灣十二座小城的故事》
出版|一頁文化
作者|吳緯婷x林秀芃x施清元x郭振宇x郭 璈x陳湘瑾x張嘉祥x温伯學x黃銘彰x葉濰毅x廖偉棠x蕭玉品
《我城我鎮:走入台灣十二座小城的故事》為《VERSE》雜誌自創刊以來的固定單元「My Town」精選集結。邀請20位橫跨20至40代的青年世代作者、攝影師,以採訪報導的形式,紀錄拍攝城鎮的模樣,作者群包括VERSE編輯群、文學獎作家、文字工作者、地方創生工作者等。
●第一本為台灣城鎮建立在地敘事學的Mook
●12個你熟悉卻不了解身世的台灣地方故事
●不論地方創生,或者漫遊台灣,都要從地方敘事學出發!
●非虛構 X 歷史與訪談 X 雜誌美學
●深入探索12座我城:①三重②台中(舊城區)③大甲④西螺⑤鹿港⑥嘉義市⑦民雄⑧頭城⑨永和⑩林口⑪苑裡⑫礁溪
●王浩一(作家)、沈方正(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梁薑薑(拍謝少年貝斯手)聯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