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台中綠空鐵道:一條空中步道與一座城市的文化想像

台中綠空鐵道:一條空中步道與一座城市的文化想像

由舊鐵道改建而成的「綠空鐵道」,是全台唯一由舊鐵道改建的綠色空中步道。人們也或許可以透過這座步道,重新思考台中該是什麼樣的地方。

「綠空鐵道」由舊鐵道改建,能以火車從空中行經的視角看台中。

從台中火車站新站出站,轉個彎就會看到一旁保存的火車舊站,以及由舊鐵道改建而成的「綠空鐵道」。走上這座步道,便能以火車從空中行經的視角看見這座城市:這是全台唯一由舊鐵道改建的綠色空中步道。更重要的是,人們或許可以透過這座步道,重新思考台中該是什麼樣的地方。

台中是一座因鐵道而誕生的城市。1908年,縱貫鐵道於台中接軌後,帶動了資源和人流,以火車站為中心向外開展出繁華的商業活動,這座城市終於趕上清領時期因交通不便而無法發展的缺憾,躍升為中部第一大城。到了1980年代,國道一號通車使台中的商業中心漸漸向西移轉,曾因鐵道而盛況一時的鬧區:中區及部分東、西、南、北區成為了「舊城區」,步入沒落。

然而,在這個舊城區中,仍留存不少百年歷史的建築物和街道——在日治時期,這裡曾被彼時的知識分子稱為「文化城」。

開發與規劃,什麼是家鄉?

台中鐵路規劃隨政府輪替而歷經波折。

隨著舊城沒落、新崛起的商場大樓重塑城市樣貌,如今市民會強調台中「曾是」文化城,來嘆息城市規劃後消失的歷史與文化。

1990年代為推動台中鐵路地下化,台灣省政府打算拆除或遷移日治時期興建的台中火車站,學者與文史團體因而組成搶救聯盟,爭取保留原本將面臨拆除的台中舊車站,「這是一個市民談論城市環境願景的開始。」台中文史復興組合的發起人格魯克解釋,「大家開始思考:為什麼明明對市民這麼具有感情的建築物,它卻要離開我們?而我們為什麼可以接受這樣的事情?」

2009年,台中又面臨新的考驗:鐵路高架化,政府預計全面拆除地面鐵道,其中也包括1918年建立的「第一台中路橋」,又名「火車路空」。家住台中後車站的格魯克,每天上學途中都會看到火車震動著鐵橋呼嘯而過,而如今這樣的場景卻可能成為一條烏煙瘴氣的大馬路。格魯克不願眼見鐵橋因鐵路高架化而消失,2014年,他成立「台中文史復興組合」,以活動、策展和導覽等方式,希望喚起大眾對土地和歷史記憶,推動台中火車站周邊地景保存。

「如果隨著城市的開發與規劃,所有熟悉的事物都將不見,那到底什麼才是家鄉?」格魯克拋出深沉的提問。

以步道串連城市文化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發起人格魯克。

為了保留鐵橋,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參考「紐約高線公園High Line」及法國「Promenade Plantée」兩座舊鐵道改造成公園的案例,向大眾溝通:其實台中市具有以「鐵道再生」的方式,與這些國際城市並列的可能性。

2014年,台中文史復興組合聯合其他公民團體正式提出「綠空鐵道軸線計畫」,希望將舊鐵道發展為一座全長1.6公里的空中線型公園,北端連接台中糖廠,南端連接道禾六藝文化館(刑務所演武場),途經台中鐵道博物館(台中火車站舊站)、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台中酒廠)、台中站前商圈、台中州廳建築群等,希望將這些文化資產以綠空鐵道作軸線串連,創造一個整體性的觀光想像—如同1908年的台中,由鐵道導進人流和資源,復甦舊城區。經過多方討論,台中市政府在2015年7月確定執行綠空鐵道軸線計畫,並於2020年12月正式開幕啟用。

綠空鐵道的特殊性在於,它串連了舊城區的文化資產、連結市民斷裂的歷史記憶,更象徵著台中市「因鐵道而誕生」的發展紋理。景觀上,人們能行走於兩層樓高的步道,以火車行經城市的視角俯瞰整個舊城區。這樣的景觀奠基於台中原始的地貌:當初為了在低窪沼澤處建造車站,日本人整治河川、墊高鐵道,如今才能看到舊鐵道與舊車站高度同等,且部分鐵道與綠川平行的風景。

負責規劃綠空鐵道的台中市政府都發局總工程司與大學都市計畫教授蔡青宏認為,綠空鐵道更接近於「配角」而非「主角」,「綠空鐵道周圍藏有太多具歷史底蘊的景觀,它只是負責串連的通道,我甚至希望人們能像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樣,放鬆地走在上面。」

以步道為基礎建立的文化風景

格魯克認為,舊城區無法復甦的最根本問題,是缺乏讓人想活化這裡的「誘因」。

綠空鐵道「配角」的性質,也讓這座步道成為舊城區發展的重要基礎。

過去台中舊城區難以發展的原因,在於缺乏對舊城區觀光的想像。以台南市為例,很多街道擁有「小店觀光」的想像,人們會在看完古蹟後繼續探索周邊的小巷子,發現一些有趣的店家,「但舊城區卻沒有這樣的地方,我們可能看個綠川、酒廠、糖廠、宮原眼科,然後就沒了。」格魯克說。

「舊城區沒辦法復甦,我覺得最根本的問題,是這裡沒有『誘因』讓人們想活化這裡,」格魯克分析,「因為就算活化了也沒有人潮,那店家要怎麼經營下去?不先有一群人做活化這件事情,又要如何吸引人潮過來?」

蔡青宏表示,綠空鐵道便是由政府先在舊城區嘗試創造一個誘因、帶頭進行活化,「這是一種基盤設施(infrastructure),政府將這樣的平台做好,讓平台周圍的東西慢慢地長出來。」有了平台,後續的推進才有力量,如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及其他舊市區的公民團體,目前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都會在綠空鐵道上舉辦野餐活動;台中市政府也透過市集、音樂會、文創展覽、步道走讀等活動,提供更多使用公共空間的可能性,增加人們對於舊城區的認同與觀光想像。

指引出城市的方向

只要沿著舊鐵道行走,便能看見鐵道順應生長的文化風景與發展軌跡。

一座城市裡的步道能否為城市帶來改變仍有待時間慢慢檢視,但至少,步道的存在能使這座城市注入不一樣的印象。「我覺得過去的台中,就是一個『我們根本不知道要去哪裡』的地方—沒有人告訴我們到底要去哪裡。」格魯克舉外地人「來台中就是要去公益路吃燒肉」的說法,大家對於這裡經常採取一種消費式的停留,而非深入探索。

現在綠空鐵道為人們指引出了可能的方向:從新的高架車站走下來,只要沿著舊鐵道行走,中途不需過馬路、經過任何紅綠燈,便能看見鐵道順應生長的台中市地貌、舊城區的文化風景與發展軌跡;看見步道所保留的舊有路軌、枕木、碎石及電氣化設施等痕跡,「這條步道的魅力就在於時間所帶來的痕跡樣貌。」格魯克說,藉由步行,綠空鐵道也提供了一個人本環境的想像,除去供車輛行駛的馬路,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城市創造更多適於步行的空間?創造更多有層次感的城市樣貌?

所以,這是一座來自歷史,但可以串連未來的步道,讓居民與遊客能以另外一種高度與視野重新看待這座城市,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一個關於城市未來願景的問題:我們到底想為這座城市說什麼樣的故事?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4封面故事「在步道上,丈量台灣的尺度」,更多關於步道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李佳芳 攝影/林家賢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振宇
文字/李佳芳 攝影/林家賢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振宇
文字/郭振宇 攝影/林家賢 編輯/陳湘瑾 核稿/李尤
文字/郭振宇 攝影/林家賢 編輯/陳湘瑾 核稿/李尤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郭振宇
  • 攝影/林家賢
  • 編輯/陳湘瑾
  • 核稿/李尤
郭振宇

郭振宇

或許喜歡電影、音樂與文學。每次的自我介紹都覺得彆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