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創辦人格魯克領路:從鐵道開始的舊城時光散步

台中舊城區・小旅行散散步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創辦人格魯克領路:從鐵道開始的舊城時光散步

走上台中以鐵道園區為中心點,往南北延伸長1.6公里的綠空鐵道軸線,就能盡覽日治時期發展至今的歷史建築、文化空間,同時體驗日本政府在台中規劃出的宜居城市想望。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創辦人格魯克。

台中火車站是國內唯一三代同堂的車站,從2016年隨鐵路高架完工後而啟動的第三代車站出站,一旁就是興建於大正6年(1917)的第二代車站,現在成為台中驛鐵道文化園區的範圍,走進園區裡還保留著在日治明治38年(1905)第一代車站的事務室遺構。走上以鐵道園區為中心點,往南北延伸長1.6公里的綠空鐵道軸線,就能盡覽日治時期發展至今的歷史建築、文化空間,同時體驗日本政府在台中規劃出的宜居城市想望。

1908年,西部縱貫線在南北兩端的工程於台中交軌,全線通車典禮就在現今的台中公園舉行。台中車站作為西部縱貫線的樞紐,匯聚南來北往的人流、產業與文化活動,直至「台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啟動,百年記憶所寄託的台中車站與鐵道就要變成歷史,2014年由「台中文史復興組合」發起並串聯民間團體推動「綠空鐵道軸線計畫」,讓舊鐵道再生為兼顧文化與綠意的空中廊道。

串聯舊城的綠空鐵道1908

日治時期的台中車站周邊是河川漫流的沼澤地,整治河川成為市區改正計畫的開端,此外,也正是地勢的高低落差,縱貫線通車過後,在現今的台中路與建國路口修築出高於路面的鐵橋「第一台中陸橋」,成為在地獨有的鐵道風景。

格魯克望向台中路鐵橋,說明在地人稱此一鐵橋為「火車路空」(hué-tsia-lōo-khang),而中文字面「空」在閩南語含雙層意義,意指鐵橋上轟隆而過的火車,以及鐵橋下行駛而過的車流,而今,火車路空是保存鐵道軸線的行動發祥地,也是展開舊城散步的原點。

台中路鐵橋現已改造成一座綠色空中步道「綠空鐵道」(圖左);日治時期的台中中區是河川漫流的沼澤地,整治河川成為市區改正計畫的開端,現在綠川兩旁的鵝卵石駁坎就是留存至今的護岸工法(圖右)。

走上火車路空正好就是台中戰後行政區域劃分的中心點,分別指向東區、中區、西區、南區,這也說明綠空鐵道足以囊括起不同區域的產業與文化特色,讓空中廊道凌駕於車水馬龍的大路,透過幾回閒適的漫遊,指認地標也回味城市的記憶。因為重整舊鐵道景觀,進而展示出不少富含歷史價值的風景,包括配合地勢而鋪設出的駁坎與鐵橋,或是俯瞰綠川兩側的鵝卵石築堤,這些地景與遺構都在展示著台中邁向現代城市的開端。

匯聚多元滋味的干城區域

南至林森路、北至進德路的綠空鐵道軸線,沿途串聯起台中糖廠生態園區、干城商業區、中區再生區域、鐵道文化園區、酒廠文創園區、刑務所園區等景點。

位於干城里的建國市場,是中部最具規模的零售市場,攤商從市場內外溢到車站周邊,更有緊鄰鐵路與公路交通節點的優勢,爾後新的大樓建起,在地人以「新市仔」、「舊市仔」區分建國市場。

走進位於新民街倉庫群的「新民街市場」,格魯克說:「鄰近車站的舊建國市場攤商群集,相對集中管理的新市場呈現野生的菜市景象,總有此起彼落的叫賣聲,大家騎著摩托車逛街,不用下車,拎著菜就走;因為不是完整管理的市場,也反映在價格上的物美價廉。緊鄰車站的舊市場總是吸引人們搭火車到這裡買菜。」

從市場沿著成功路以及東協廣場,又是另一番南洋風味的料理與街景,舉凡椰漿綠豆和柚子煮成甜湯是格魯克十分喜歡的滋味,而作為冷食用的綜合米線也可以一併提著散步到台中公園野餐。

橫越百年的街邊建築風貌

日治時期大致以火車站方圓兩公里內為台中城市的發展範圍,包括現在的中區,以及一部分的東區、南區、西區和北區。火車站前的中區是商業發達的區域,在日本,較熱鬧的街道都會設置鈴蘭燈,1928年,中山路作為中區主要商店街也出現鈴蘭通的別名,現今走在新盛橋上,無論是橋樑旁的燈柱,橋身護欄中央以大自然花草做為圖騰的鑄鐵裝飾,皆保留了當年的原件。

從中山路彎向自由路是金融機構聚集的街區。好比由彰化搬遷並在昭和13年(1938)落成的彰化銀行總行,乍看是宏偉的列柱,細看則有精緻的花紋飾帶工藝相當精美。建築設計潮流在舊城交互演替,格魯克說起「彰化銀行上面的建築式樣偏向新藝術的裝飾特徵,其實又受到日本唐草紋的影響。」

然而很少人注意到銀行一旁的小花園,有台中知名雕塑大師陳夏雨創作,曾出任董事長的林獻堂雕像。格魯克再挖掘出別具時代意義的藝術創作,在散步皆可達的舊城區裡的文化風景,這仍只是冰山一角。

再生為生態與創意匯聚的場域

對比商業活動密集的中區,後站則多為工業遺跡。像是日治時期的「帝國製糖廠台中營業所」,近年轉型為「台糖湖濱生態園區」;在復興路上還有蔬果物流商家「文青果」,洋樓建築立面上生動的輪船入港、鳳梨浮雕,引人想見彼時香蕉外銷日本的榮景。再探進巷弄裡,靜立著「富興工廠1962」現在作為一處文創聚落,前身則是台灣第一間化妝品商盛香堂,於1960年代設立的廠址。

從日治時期開始後站就林立了各產業別工廠,跟著格魯克走訪復興路巷弄裡,一間在1975年承接棉被工廠轉作醫療用途的「博愛檢驗所」。而在基地對面則有日治時代的「台中產婆講習所」、「杏林堂醫院」,前者因為921震災後傾頹而難逃拆除命運,透過留存下來的博愛檢驗所為後代見證台中醫療場所的轉換與興衰。

收藏屬於台中的地方印記

格魯克從小成長於後站,生活記憶與舊城變遷緊緊相依。他的小學就讀於大同國小美術班,位於火車站前、文教氣息濃厚的西區。對於台中人來說,台中路上這條連結城際的大道是區別後站與前站的地標,不過與台中路平行的康樂街則是接壤西區,屬於台中在地人的通勤路線。

我們跟著格魯克走上這趟計畫之外的旅程,從康樂街轉向自由路沿途是綠蔭滿布的上學之路。抵達學校門外,磚造的兩層建築立面上使用幾何圖案作為造型元素,展現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柱面上則有十三溝面磚。大同國小創辦於明治32年(1899),也是台中地區第一所專為日籍學童而設的小學校。

現今著手保存舊城,他是透過田調、走讀、經營實體空間「空氣閱讀社」極力為舊城建立文化論述。回首2009年鐵路高架化開始動工,那段期間會有人認為「鐵路要高架化為什麼要留下舊鐵道,這好像衝突,但其實可以是同一件事。」格魯克一席話呼應著台中文史復興組合的創辦初衷。

創辦於明治32年(1899)的大同國小。

2014年,他返鄉成立組織並推動「綠空鐵道軸線計畫」,製作以舊城為主題的賀年卡,將保存車站倉庫、宿舍與舊鐵道的訴求寄給台中市長。明信片最初是為了傳達對於家鄉的願景,不過經由打凸、燙金手法,細膩繪雕出的建築與地景輪廓,正也記錄了台中限定的文化風景,成為外界購買並藉此書寫感謝的年末儀式。台中舊城的文史復興行動邁入第十年,無論是在地人或外地遊客,若是跟上一次格魯克的走讀導覽,也能發現這座文化城的獨特光輝。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許羽君 攝影/林家賢 編輯/許羽君 核稿/郭振宇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許羽君
  • 攝影/林家賢
  • 編輯/許羽君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