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太平山翠峰湖步道:讓世界「聽」見台灣的寂靜步道

太平山翠峰湖步道:讓世界「聽」見台灣的寂靜步道

2020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獲國際寧靜公園組織(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QPI)認證,成為全球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2022年,也將發生在太平山翠峰湖環山步道。

繼陽明山國家公園後,太平山翠峰湖環山步道成為第二座獲國際寧靜公園組織認證的「寂靜山徑」。

世界聽得見,台灣寂靜了。2020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獲國際寧靜公園組織(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QPI)認證,成為全球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2022年,也將發生在翠峰湖環山步道——成為全球第一條獲認證的「寧靜步道」。

從在地走向國際,是十年的時間。

2012年,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與森林管護員賴伯書,緩慢地在太平山裡移動,進行著沒有人會聽見的聲景保護計畫。

范欽慧與賴伯書結識於2011年,那時范欽慧為了幫林務局撰寫《離家出走一起去森林》一書,要走訪全台12座國家森林遊樂區,長官指派賴伯書作為她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嚮導,為之後的寂靜山徑計畫埋下一顆種子。

隔年,范欽慧透過《一平方英吋的寂靜》這本書開始關注聲景保護,也和作者、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有了書信往返。「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是戈登花了30年尋找到的美國最安靜的地方──霍河雨林,他更認為這可能是美國最後幾處留有寧靜的地方之一。雨林內有一處覆滿苔鮮的方寸之地,戈登安放了一顆石頭當作標的,然後走出雨林,持續以行動保護大自然的寂靜。

戈登請范欽慧寄一顆台灣的石頭去美國,要將它放在他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地點,讓石頭感受寂靜的力量。

那來自花蓮的石頭寄去了,范欽慧沒想到的是,幾個月後戈登竟將石頭寄還給她。「寂靜將會回家。」戈登告訴她。石頭沉默著,繞行地球一圈回到范欽慧手上。這次換她展開寂靜的旅程。

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

深受啟發的范欽慧決定也要找到屬於台灣的「一平方英吋的寂靜」,回想自己曾錄音過最完美的寂靜,就出現在太平山。她找上賴伯書,和他分享石頭的故事,「其實太平山有一個地方更接近你心目中的一平方英吋的寂靜。」賴伯書告訴范欽慧,那個地方就是隱身在太平山翠峰湖步道旁的奧陶紀苔原。

一見到,或者該說一聽到,范欽慧便知道這是她所尋覓的寂靜:

「東北季風帶來的豐沛雨量經過檜木林所孕育的厚重苔蘚,那些山林當中的安靜,是雨水、檜木與苔蘚形塑出來的,我覺得是台灣土地中非常獨特的寧靜的力量,而我相信這個寧靜的力量。」

我們像草帽海賊團

范欽慧相信,但其他人不一定如此。

「那時候她拿一顆石頭來林管處敲門,大家都覺得很錯愕。」賴伯書回想,大多數來公部門的都是要作研究的學術單位,只有范欽慧,帶一顆石頭來就說要推動寂靜山徑的計畫──這實在不太可能,山徑並非說設就設,控管經費也必須審慎。羅東林管處只能暫時告訴眼前這位充滿熱忱的陌生人「我們都很歡迎你來森林裡」,並請賴伯書協助她上山的事宜。

兩人從此合作密切。范欽慧只要有空就上山收音,一周跑三、四次,清晨四點出門、半夜十二點下山。在前期,范欽慧為了完整認識森林,也為了向更多人介紹寂靜山徑的理念,她時常會帶各領域的學者上太平山,賴伯書在這樣的過程中默默地擔任著陪伴者與引路者的角色,即使不是上班時間,他也總是告訴范欽慧:「范姐,你要上山,沒問題,就找我。」

促成寂靜山徑並非賴伯書森林管護員的工作職責,范欽慧感性地說,自己拋出來的不過是一種想像,「如果沒有伯書這麼願意相信我、為我指引出一條路,我真的覺得自己沒辦法走下去。」尤其寂靜山徑的推動,並沒有一個既定的政策,一般人要請公部門促成一座步道幾乎是不可能的。作為體制內的人,賴伯書能客觀地告訴范欽慧,該去找哪些單位的人談會比較順利,眼前的路才越發清晰。

賴伯書與范欽慧在台平山找尋屬於台灣的「一平方英吋的寂靜」。

為什麼相信?賴伯書看到的是范欽慧的真誠與堅持──怎麼會有人為了一個理念如此義無反顧?賴伯書笑說他們像草帽海賊團,范欽慧是魯夫,自己與其他人是跟著范欽慧一起走向「偉大航道」的船員,「但她並不當自己是主角,她只是很單純地想把寂靜的理念推廣出去,讓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要保護的淨土,這是我很感動的。」

如何聽見寂靜?

范欽慧如此解釋「寂靜」:「並非聆聽,而是重新啟動連結;是透過五感,以謙卑的角度去理解土地。」

「寂靜」並非服務人類。范欽慧說明,人類的聽覺只有20-20000Hz的狹隘頻率,卻製造出遠超於該頻率的噪音,干擾生物的交流與繁衍,「人類等於佔領了所有的聲音,環境裡只剩下人類的聲音。聲景保護不只是噪音的控制,還要透過聲音展現出環境的多樣性,符合該環境的原始特質。」

作為一種環境保育的指標,聲景保護就難在「樹被砍倒」很容易以影像讓大眾理解,但聲音消失,是沒有人會有感覺的。

但范欽慧聽見了,「野外錄音那麼多年,很多人問我什麼是台灣山林最好聽的聲音?什麼又是最美麗的畫面?」她停頓,接著極其流暢地說:「想要聽到台灣聽到最美的聲音,唯獨在你最安靜的時候。如果想要看到最美的畫面,那麼請在森林底下,先學會跪下來,用更低微的方式,去看到樹底下的苔蘚,你就會知道什麼是最美麗的畫面。」

她也相信所有人都可以聽見,首先聽見的便是賴伯書,他表示自己從此以不同的視角看待森林管護員的工作。過去工作常常只用眼睛,巡視病蟲害或其他的人為破壞,「但現在我走到森林裡,會先靜下來用耳朵聽。對於森林我產生了更多的想法,」賴伯書舉例,「像四月,鳥的繁殖季,我會聽這邊的什麼鳥比較多,想牠們的食物夠不夠,想像鳥兒們如何生活。真的必須透過聆聽,才能重新找回與自然的連結,找回原始的自己。」

現在他告訴新進的同仁,巡山不是只用眼睛在看而已,是要用五感;擔任導覽員的時候也會和遊客們提醒,如果用眼睛看森林,就只看見綠色,若把聲音帶進來,森林之美的層次會變得更加豐富。

寂靜並非透過聆聽,而是用五感去感受,以謙卑的角度重新理解土地。

讓世界聽見台灣

2015年范欽慧成立台灣聲景協會,拉攏更多「船員」,讓計畫得以快速茁壯。終於在2018年,羅東林管處將太平山翠峰湖步道定為全台第一條國家級「寂靜山徑」,讓更多台灣人得以認識寂靜、聽見寂靜。2019年戈登成立非營利組織「國際寧靜公園(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 QPI),范欽慧受邀加入董事會。

今年,太平山翠峰湖步道獲國際寧靜公園組織認證為全世界第一條寧靜步道,讓全世界都「聽」見台灣的寂靜。

范欽慧認為,「寂靜」是台灣正在建立的新文化力量,未來國際上關於寂靜的論述都將以台灣作為一個案例:為什麼一個亞洲那麼多人口、吵雜的國家,願意為寂靜挺身而出,去設立一座步道與公園?「這件事,不只是台灣的『寂靜山徑』被看見,而是台灣人的選擇與行動被看見。」范欽慧說。

太平山翠峰湖步道獲國際寧靜公園組織認證為全世界第一條寧靜步道。

范欽慧指出,台灣與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在於,台灣可以運用公民的力量向公部門促成環境改變,「全世界還沒有一個政府級的公部門願意用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的系統,作為寂靜保育路線的承諾。」擁有此「優勢」,范欽慧除了繼續以NGO組織與其他周邊的亞洲國家作連動,也希望啟發更多台灣人去尋找、保護、完成自己心目中的寂靜山徑。

走過十年,太平山只是推動寧靜教育山徑的起點,「選擇太平山,是希望能在一處民眾可及性高的遊樂區推動寧靜教育,若在人到不了的地方推動寧靜,對於環境教育來說沒有意義。」范欽慧認為,保護聲景並不能封閉山林,反而應該敞開山林、敞開人的思維,而這種新思維,台灣的起步比其他國家都要來得快。

范欽慧說,現在已能在太平山看見遊客以聆聽的方式進行生態旅遊。

起於一顆石頭,在這段寂靜的路程裡,兩人的夥伴早已不只是彼此,越來越多人聽見寂靜,聽見了人類的渺小,或者說,人類應該要讓自己變得渺小,了解自己只是萬物之一。

我們聽見了嗎?「山永遠都在。」賴伯書在訪問的最後告訴我們,大自然會給人類機會,只要你願意改變自己。有時間來太平山走走,山永遠都在。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郭振宇 圖片/范欽慧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李尤、梁雯晶
文字/郭振宇 圖片/范欽慧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李尤、梁雯晶
文字/郭振宇 圖片/范欽慧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李尤、梁雯晶
文字/郭振宇 圖片/范欽慧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李尤、梁雯晶
文字/郭振宇 圖片/范欽慧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李尤、梁雯晶
文字/郭振宇 圖片/范欽慧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李尤、梁雯晶
文字/郭振宇 圖片/范欽慧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李尤、梁雯晶

回到專題:探索山徑裡的台灣文化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郭振宇
  • 圖片/范欽慧提供
  • 編輯/陳湘瑾
  • 核稿/李尤、梁雯晶
郭振宇

郭振宇

或許喜歡電影、音樂與文學。每次的自我介紹都覺得彆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