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讓台灣更好的方法——「臺灣吧」10年來如何推動教育與內容產業的創新?
教育內容公司臺灣吧今年成立十週年。過去十年,他們從動畫出發解釋台灣史,到創造IP人物,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成為許多人認識台灣的起點。今年推出的「大抓周學院」和「新臺灣史運動」,將為讀者帶來更富足的學習體驗。
主打知識普及的教育內容公司臺灣吧,於今年接連推出兩個重要專案,一個是提供K-12學生多元數位內容的線上學習平台「大抓周學院」;一個是與網路媒體《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合作,結合國內外學者及民間力量的「新臺灣史運動」。
這些專案既是對團隊發展里程別具意義的專案,也是過去十年來這個組織在各領域層層累積的開花結果,以及希望為台灣這塊土地做更多事情的具體行動。
看似熟悉的戰場卻走得跌跌撞撞
臺灣吧在2014年剛創立時期,以「動畫臺灣史」打響名號,而後團隊又率續推出《客客客棧》、《法律吧》和《經濟吧》等眾多廣受好評的科普動畫。持續在知識轉譯上做出成績後,五年後,原執行長謝政豪離開,原本擔任營運長的蕭宇辰接手執行長,營運長則由原來另一位共同創辦人張佳家擔任。新團隊決定將品牌更往教育事業發展。
對於以知識科普影片為大眾所知,至今已經在YouTube發布超過600部作品的臺灣吧來說,這項決定並非毫無根據。早在過去幾年,臺灣吧便注意到中小學老師會在教學現場將他們YouTube上的影片作為教材,不過使用頻率或影響力為何,倒是一直沒有機會深入了解。
直到教科書出版社邀請授權合作,將IP應用在五年級社會課本的封面和部分內容,不但數字可見市占率提升,雙方還陸續合作三、四、六年級的社會課本。藉由跟翰林合作,臺灣吧掌握到在中小學的滲透率,更有底氣踏進教育事業。
由於收到許多老師回饋,YouTube影片對小學生來說仍有一定理解門檻,臺灣吧決定在2020年以募資開啟結合「在地文化」和「素養教育」的臺灣兒童教育系列繪本《小黑啤玩台灣》,第一季首選基隆、雲林、屏東和花蓮的四個鄉鎮特色為主題,帶孩子討論面對離別的情緒、認識性別氣質、理解家人的愛、保護自己的身體自主權等議題。第一季專案獲熱烈支持,有超過3000位家長預購。後續二、三季同樣以募資方式推定,將內容拓展為全台22縣市的系列作品。
《小黑啤玩台灣》募資專案接連獲得不錯的成績,但蕭宇辰注意到,數位內容出身的臺灣吧要做實體出版是辛苦的。與團隊擅長的募資或預購等短消模式不同,長銷的庫存壓力、經銷和成本控制等事完全不同的know how,是一個完全不熟悉的戰場。
不只是走實體出版陷入苦戰,原有的知識科普影片也面臨盈利困境,因製作成本高,過去在主要收入仍有約六成是來自接案收入的情況下,往往是拿做商案的錢來養知識節目。
這段時間阻力不少,卻也為蕭宇辰和臺灣吧嘗試和調整的機會。過去一兩年,團隊在出版方面退回到作者的角色,將「小黑啤玩台灣」授權給兒童讀物出版社;實體產品會在今年逐步減少,既有庫存銷毀或送出,預計年底不再有外部倉庫支出;衡量公司獲利能力後,將團隊規模從55人減少為35人。蕭宇辰說:「經營上面的成效當然就是,這幾個月沒有賠錢了。」
體制內外學生都適合的素養學習平台
除了節流,也努力開源。臺灣吧近一年重要的數位產品「大抓周學院」,更明確臺灣吧客群設定的中小學教育。蕭宇辰認為,目前業界還沒有其他團隊像臺灣吧一樣,在網路和教學現場擁有一定的聲量和影響力,因此更適合團隊轉為商業發展的基礎。
作為線上學習平台,大抓周學院的課程不以考試成績為教學目標,而是主打用「四大能力」學習架構陪孩子找回學習動力、應變未來挑戰,包括自我形塑力、語文溝通力、世界連結力和問題解決力。做大抓周學院的影片和臺灣吧過去做知識科普影片不同,需要設定學習的起點和終點,搭配練習和策略,讓整體學習經驗更有結構性。
自去年做了三、四門課,經過試課後反覆調整,除了確保畫面設計持續抓住觀看者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是能夠真實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也提供給老師作為教學的輔助教材。大抓周學院自今年三月上線。蕭宇辰表示,預購取得不錯成績,已約有超過六百萬的營收。
對內建立共識、對外講述台灣的故事
另一項專案是和「故事」合作的「新臺灣史運動」,讓人想到臺灣吧最早的成名作「動畫台灣史」,這次他們野心更大,不是做內容,還要搭建一個新時代的知識平台。時間上,不以政治為唯一分界與段點,空間上,打破台灣史與世界史的區隔。
在聽見在地聲音方面,會書寫原住民的海洋與山林、商業與經濟;在超越國家視野上,會書寫不被統治的人群如何對抗帝國策略;在弱小民族連線上,描繪台灣與朝鮮、琉球、滿洲國的互動;並且重寫地緣政治,呈現冷戰框架下的獨裁政權與民主運動。
也是故事共同創辦人的蕭宇辰強調,希望「新臺灣史運動」的意義不只是臺灣吧和故事的十週年企劃。而是藉此機會鏈結世界各地的台灣史學者,從過去三、四十年豐厚的台灣史研究基礎出發,做轉譯工作、共同勾勒台灣史的可能樣貌,成為未來世代認識台灣史的合適框架,並且在對外溝通上,能讓國外讀者更認識台灣。
或許在國際局勢充滿不確定的當下,認識台灣、向外國人介紹台灣這塊土地,比過往都還要來得迫切,蕭宇辰說:「這個計畫的野心比較大,你很難想像這要怎麼賺錢,它其實帶有公益性質,而且是至少三到五年的工程。」
目前團隊規劃會重新書寫台灣史,先階段性拆成十個章節,以新的角度讓讀者重新理解台灣歷史,並在今年底釋出總論和前幾章節的試寫。今年下半年預計會釋出階段性成果。
呈現方式會以數位平台展示,並製作一系列新版本動畫台灣史,目標是以半年為頻率更新,向大眾釋出每階段的成果。未來還將翻譯成九種語言,和海外出版社或大學合作出版,讓這系列內容有機會呈現在海外讀者面前。
十年,社會、組織與自己的改變
回到蕭宇辰身上,台大歷史系畢業的他,先當了幾年原高中歷史科教師的他,和夥伴創立臺灣吧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都還維持白天教書、晚上寫腳本的生活,直到為了專心經營臺灣吧才選擇辭去教職。接下執行長一職後,他投入更多時間為組織做資源媒合,尋求發行和製作經費。與過去專注內容生產不同,他需要思考臺灣吧想要解決什麼問題、長期發展規劃、希望解決哪些問題,也才有上述提到的嘗試和計畫。
問到會不會懷念做內容的時候?蕭宇辰說:「說不懷念是騙人的,但我並不排斥現在這個角色,你知道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更大,總有人要去做這件事情。」就像他過去在訪問中曾提到的,不論自己被視為創業者還是媒體人,他認為自己本質上仍是一名教育者。他認為,如果有機會在組織的經營管理上貢獻經驗心得,也就沒有可不可惜的問題。
蕭宇辰意識到自己與臺灣吧的變化,或許也能呼應到他對台灣社會這十年來的觀察。十年前許多人對於如何認識台灣、如何讓台灣變得更好,仍有些不知如何實踐,不知道手上有哪些武器和方法,「我看到大家在這十年中,從情感中慢慢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
政治或時事或許總是起起伏伏,但有些底層的文化工程得以帶來具有延續性的力量,蕭宇辰說:「是當我們能用共同認知看台灣,未來想要尋求共識時就越容易。這不是說當前的政治工作不重要,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