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十週年!從一顆部落的種子,到山海間綻放藝術之花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十週年!從一顆部落的種子,到山海間綻放藝術之花

在遠離城市核心的台11線上,「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在每年夏季開辦至今邁入第十年,其中「月光.海音樂會」更因為獨特而迷人的「海上月光」和多元的演出組合而深受喜愛。藝術、音樂與文化的氣息藴積在東海岸,吸引人們遠道而來,甚至在此展開第二人生,儼然成為國內大地藝術節在策展實踐上的新典範。

自夜色中升起的月亮將太平洋海面映成一片波光粼粼的銀白,吉他振弦樂聲,接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歌聲響徹整個東海岸,來自日本的僧侶音樂人藥師寺寬邦正吟唱著《般若心經》,與大山大海一同擁抱眾人身心。這裡是「月光.海音樂會」現場,更是全台灣最美的戶外演出場域。

從2016年開始,每年6月到9月,位在台11線上的都歷遊客中心,面向太平洋的大草原會化身為月光.海音樂會的舞台,吸引大批遊客以及附近居民前來享受萬物與樂音的共振。今年適逢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第十年,特別邀請許多國際知名的藝術表演者,像是來自日本的藥師寺寬邦、愛爾蘭的ROGU火舞團以及印尼的南僑幫舞團(Nan Jombang Dance),以及都蘭部落頭目引領老中青年齡階層首次一同參與演出。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從第一屆2015年開辦至今,以「觀光凝視、大地美學、閒暇哲學」三大主軸為核心,每年從海洋、土地、族群、文化等不同面向來策劃主題,邀請國內外藝術創作者來到東海岸駐地創作。台11線北起花蓮溪口,南到小野柳風景特定區,這長達168公里綿長而壯麗的海岸線風景區,成為大型藝術裝置的展演空間,藝術節期間也開放藝術家工作室、舉辦講座、手作體驗,以及月光.海音樂會和藝術市集等活動。

月光.海音樂會與市集活動。月光.海音樂會與市集活動。

尤其近幾年的月光.海音樂會,包含原住民及在地音樂人外,還有安溥、陳珊妮、拍謝少年、春麵樂隊、落差草原WWWW等不同曲風、也兼具知名度的音樂人參與,成功打響名聲,吸引更多不一樣的客群來到東海岸,體驗這裡的自然及文化。

東海岸之所以會有如此豐沛活躍的藝文能量,並促成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的誕生與持續茁壯,得回到一切的根源——2002年的金樽海灘。

意識部落的種子

2000年前後,都蘭陸續有族人回鄉重建部落生活,也有漢人、外國人等移民新添入的文化。身為回鄉成員之一的阿美族木雕藝術家希巨.蘇飛(Siki Sufin),在2001年時租下都蘭新東糖廠的倉庫做為工作室,吸引許多藝術家來到糖廠創作、交流。Siki因結識了劇場藝術家阿道.巴辣夫而一起在都蘭糖廠創立了「都蘭山劇團」,多元的藝術型態在這發生,他的媽媽更開玩笑地為這群藝術新移民取名:「Isu-kadit」 (阿美族語Makadit意指髒兮兮,字頭被替換成代指藝術的Isu),指稱這一群不修邊幅而充滿理想的藝術家。

隔年,2002年,十幾位來自不同部落、族群的藝術創作者決定在都蘭北邊的金樽海灘上,集體創作、共同生活為期三個月,並取作「意識部落」。他們撿拾沙灘上的廢棄物以及大量的漂流木,親手搭建起自己的住所、創作空間,在這裡沒自來水也沒有電力,一群人「歸零」回到最原始的生活,感受土地、海洋與自身的連結。最後因為夏季颱風頻繁,不得已只好撤出,在離去前,成員們集體舉辦了創作發表會。

藝術家們離開了沙灘,但意識部落迸發的藝術能量並沒有消散,反而在這片土地上不斷發酵。

當年還是研究生的李韻儀為了田調來到都蘭,探訪意識部落的那一晚,徹底改變了她今後的生命軌跡。2005年李韻儀正式移居到都蘭,接下從糖廠咖啡屋移往東管處轄下月光小棧的「女妖在說畫藝廊」,作為都蘭最重要的藝文基地,提供展覽、表演與藝術家進駐。

阿美族藝術家Apo'陳昭興與王亭婷在靜浦部落太陽廣場創作的「等待漲潮-mataktas大出」。阿美族藝術家Apo'陳昭興與王亭婷在靜浦部落太陽廣場創作的「等待漲潮-mataktas大出」。

另一位受到意識部落啟發的,是當時在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台東管理站擔任站主任的林維玲,在得知意識部落成員於金樽海灘上的藝術行動後,她興奮地前去認識、也邀請他們到東管處的風景區內進行漂流木裝置藝術的創作,促成東管處與藝術家的首度合作,在2003年舉辦了「藝術與音樂流瀉的金樽」小型藝術展及音樂會,到了2006年來到加路蘭遊憩區擴大為「加路蘭手創市集」,結合漂流木裝置藝術、市集與音樂會,雖然能看出藝術節的雛形,然而這些活動卻各自獨立,缺少核心論述。

2015年,東華大學的潘小雪教授擔任首屆策展人,並為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定調三大核心主軸。時任東管處副處長的林維玲,首先提議將活動場地改在都歷遊客中心,這裡背倚海岸山脈,面向一望無際的太平洋,相較於加路蘭夏天酷熱,腹地又小的場地,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

首屆落幕後,林維玲內心卻感到一絲的失落,「好像少了什麼話題、一個焦點。」她想起每次加班到天黑,下班開車從東管處回台東市區的路上,時常會看到月光投射於海面的夢幻景象,「原本我計畫了月光海專車,可是到了目的地除了美景就沒有其他看點,這才想到就用月光海為主題去辦音樂會。」於是2016年,月光・海音樂會正式成為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的主要活動之一。

林維玲最早因李韻儀申請月光小棧認養而相互認識,也得知她的策展能力,以及擁有過往在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的參與經驗, 2017年,李韻儀作為策展人與計畫主持人吳淑倫合力組織藝術節團隊,與東管處合作至今讓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躍升為東海岸夏季最熱鬧的慶典之一。

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林維玲處長介紹特展「日月無相─2024徐明正攝影展」。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林維玲處長介紹特展「日月無相─2024徐明正攝影展」。

在地與多元的平衡

這三、四年,月光・海音樂會的卡司跟組合變得更多元兼具商業性,也在社群上引起熱烈討論。將月光・海音樂會推向另一個高度的背後功臣,就是2020年加入團隊,擔任節目統籌的鄭宜豪。

鄭宜豪過去任職於台北影像公司,都蘭糖廠咖啡屋的藝術氛圍是他對這處濱海小村的最初印象。他所在的公司與舒米恩(Suming)的米大團隊有一些合作,包括拍攝製作首屆阿米斯音樂節的宣傳片、原民台頻道主視覺動畫等,而後因緣際會加入米大團隊,也成為舒米恩的經紀人,進一步主導阿米斯音樂節的統籌規劃。

直到2020年,鄭宜豪離開米大,受到邀請加入部落協會,催生都蘭的地方創生組織「都蘭國」,也正式移居都蘭。李韻儀看中鄭宜豪過去在音樂節的縝密規劃與精實的執行力,以及和在地的深厚淵源,2020年便邀請他擔任月光・海音樂會的節目統籌。

跑遍大大小小音樂祭的鄭宜豪,對於音樂與選團有絕佳敏銳度。他將自身對音樂市場的觀察與團隊的演出人員許願名單結合,並依照每一年訂定的主題架構,選出適合的人選。

來自馬來西亞的藝術家陳抒漫在都歷遊客中心的作品「蕨處逢生Vitality in Ferns」。來自馬來西亞的藝術家陳抒漫在都歷遊客中心的作品「蕨處逢生Vitality in Ferns」。

為了保持音樂會的在地性以及與自然環境的調和,他每年維持四成左右的在地以及原住民音樂人,其他則分為台語、客語等不同語種的表演人,也會搭配具潛力的新人,實驗、多元類型展演的演出,以及最具有知名度與號召力的音樂人。

在地及原住民音樂人吸引大批在地居民參與,台上台下熱絡的互動,讓月光・海音樂會像是同樂見面會。至於外來演出者,鄭宜豪與團隊則會刻意降低同類型演出者,並為每一位參與人撰寫之所以能加入演出的論述,讓每年節目充分呼應藝術節主題。

然而,不少音樂人總會特地調整演出內容與編制來符合東海岸的環境與氛圍,像是今年8月演出的林強,早於2月就先請燈光藝術家Gibson(蔡明志)到月光海的舞台測試;還有HUSH特地安排好久沒唱的歌單。

「我們每一年都在嘗試自己的路線,以及培養觀眾的口味。」李韻儀說道,既想帶給觀眾不同風格的演出,又要維持一貫的調性,是策畫團隊不斷拿捏跟調整節目規劃的挑戰之一。

隨著月光・海音樂會的知名度提升,東管處於2022年正式啟動售票,在每年六至九月間的八個場次中安排兩個售票場。林維玲一直「希望能透過售票活動而將月光海舞台的場域價值提升,期待未來更多音樂人能運用這個場地舉辦演唱會。」李韻儀、鄭宜豪與策展團隊則更注重演出規格,並希望建立藝文消費的觀念,讓東台灣的藝文表演產業結構得以更加健全。

啟動售票形式,另一個考量是「以價制量」。林維玲認為過多人潮反倒會失去這片場域的特色及步調,也會超過環境負荷。

與天地山海共生

以這片土地為養份而盛開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從最初駐地創作運用漂流木再到以天地山海為背景的舞台,生態友善、環保永續的經營方式是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一貫的堅持。因此月光・海音樂會第二年開始,除了倡導觀眾能攜帶餐具,進駐攤位的徵選條件之一便是要符合大會認定的環保永續原則。

若細看演出時程表,會發現不僅周末,周間也有演出,林維玲解釋既然是月光・海音樂會,在演出的過程中看到月亮從夜中的海平面上升起,是最重要的關鍵,所以每場的日期都是依循自然運行,挑選晚上6點到8點左右月升的時間。

鄭宜豪想起,去(2023)年巴賴表演的當天多雲密佈,但是當歌聲漸入高潮之際,月光就從雲隙流瀉出來;或是2020年,阿爆在〈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一曲中,當電音節奏一下,遠方海面上剛好一道閃電降下。這是大自然的舞台,也像是天地給眾人的祝福。

都蘭部落Kakita'an林照明(圖中)與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策展人李韻儀(圖左)、月光.海音樂會節目統籌鄭宜豪(圖右)。都蘭部落Kakita'an林照明(圖中)與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策展人李韻儀(圖左)、月光.海音樂會節目統籌鄭宜豪(圖右)。

李韻儀提到,「其他地方的舞台可能每年都在努力想需要新增的變化,但我們則是要不停的去思考怎麼減少。好比燈光鷹架太高、人為的東西過多,整個氛圍就會跑掉。」人造設備與大自然的相互配合是搭台過程必經的抉擇,當月光從夜空蔓延至大海而來,便能造就最完美也獨特的視覺饗宴。

曾經有一位外地音樂人打電話向東管處詢問明年月光・海音樂會的時間,並說到:「人的一生一定要登上一次月光海舞台。」這句話觸動林維玲並在隔年開辦「你的月光海舞台」徵選,讓擁有潛力的素人或是學校團體有機會上台演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像芳怡、春麵樂隊等等許多已發片或是金曲獎歌手都來報名。鄭宜豪也觀察到,現在台東不少年輕音樂人將月光・海音樂會視為階段性的成功指標。

真正的地方創生

歷經十年的努力,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成功地讓大眾認識東海岸,也透過月光・海音樂會觸及到更多不一樣的受眾,帶起觀光效益。今年4月花蓮大地震重創花東觀光產業,6月的首場月光・海音樂會期間,林維玲卻發現在地商家門庭若市。「在地居民或是業者總會說『我們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我們的月光・海音樂會』,不會說是哪個公部門的活動。」她深刻明白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不僅成為觀光署推動的觀光亮點,更深受地方認同。

從2000年到現在越來越多人移居到都蘭與東海岸,都蘭部落Kakita'an(傳統領袖)林照明積極看待部落因為年輕人的加入而充滿生機,自己好像也變年輕一般。以阿美族為主的都蘭部落因為交通與環境條件早有許多漢人移入,以及深藏在基因內的海洋性格,讓他們能夠包容、歡迎更多新事物為部落注入活水。

月光.海音樂會以自然景觀作為舞台背景。月光.海音樂會以自然景觀作為舞台背景。

林維玲認為,或許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相對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更接近地方創生。她曾跟著團隊前往瀨戶內海考察卻感覺藝術祭並未替當地帶來持續的活水,反觀東海岸的環境宜居,她身邊的工作夥伴不少人在策辦大地藝術節的過程中就此成家並孕育下一代。此外,在2020年所推動的「藝文平台」成為藝術家們強力的後盾,當他們需要策展空間或是辦理藝術活動等,都能在平台上提案,讓公部門為在地藝術家挹注資源,持續孕育東海岸的藝術能量。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更深層的意義是傳遞東海岸的生活哲學,李韻儀認為這場藝術節最珍貴而獨特的魅力是:「看見當地人怎麼與自然共存——被大地山海滋養,也隨時迎向挑戰。」

二十多年來,在山海聚合的這片土地上,人們在大自然中得到創作的養分,不斷地耕耘,讓藝術跟生活在東海岸蓬勃。人們時常說,東部的土會黏人,但或許不是這裡的土地特別黏,而是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份與土地聯繫、認同或歸屬的嚮往。而在東海岸的環境及生活步調,讓人們擁有餘裕與大自然一同呼吸,承受它的好與壞,感受彼此,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生。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更多關於台灣牛排文化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鄭旭棠 攝影/沈逸欣 編輯/許羽君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鄭旭棠
  • 攝影/沈逸欣
  • 編輯/許羽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