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小器十年:以實用簡潔的日本「生活道具」,打造日常美好生活

小器十年:以實用簡潔的日本「生活道具」,打造日常美好生活

從台北赤峰街起家的「小器」,是現今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民藝選物品牌之一,並陸續開設食堂、梅酒屋、藝廊與料理教室等多樣化類型空間。2022年,小器迎向十周年,創辦人江明玉繼續堅守初心,承載著眾人對於小器的情感與期許,穩健向前。

小器生活創辦人,江明玉。


從台北赤峰街起家的「小器」,是現今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民藝及工藝選物品牌之一,不僅在台灣引進「生活道具」概念,也陸續開設食堂、梅酒屋、藝廊與料理教室等多樣化類型空間,提供人們實踐日式生活的各種想像。2022年,小器迎向十周年,對於創辦人江明玉來說,當初創辦小器是單純喜歡日本器物的實用簡潔。邁向下一個十年,她要繼續堅守初心,承載著眾人對於小器的情感與期許,穩健向前。

回想最初,小器創辦人江明玉之所以展開與日本接觸的淵源,是因為求學時期五專成績比聯考好,她沒想太多地選了應用日語科就讀。

喜歡日語,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追星哈日。

那時候,江明玉最喜歡日本演員仲村徹,當時年輕的她,還不曾想過仲村徹的雙眼會因為歲月流逝劃出深長的魚尾紋,也不會想到,未來的自己將與日本事物緊密相連。

五專畢業後,江明玉陸續在日商工作、從事日文翻譯接案,之後加入TVBS擔任口譯協助「小室魔力」節目製作,沒多久便被派駐日本,開始長達12年的旅日生活。往後的工作除了影視娛樂的業務洽談,她還協助藝術家村上隆在台北成立藝廊、援引轉介台日兩地的藝術作品。

2001年,26歲的江明玉因為工作關係在日本長期旅居,因為生活需要,她開始購置生活器皿妝點居所,就此打開接觸日本民藝及工藝品牌的契機,不僅養成獨具一格的喜好品味,她也深深為日本典雅風格著迷。

江明玉自國中畢業便開始專修日文,往後的生活、工作也都與日本相關,是個十足的日本通。

當她十多年後將工作生活重心搬回台灣,準備布置在台北的居所時,卻發現台灣生活用品除了IKEA以外,竟然沒有什麼其他選擇。因為找不到合意的生活用品,她決定在赤峰街租下一個小空間,販售自己喜歡的民藝及工藝生活器皿。

2012年5月,「小器生活道具」正式開幕,江明玉憑藉在日本多年累積的經驗,挖掘許多日本在地民藝及工藝生活器皿品牌、引進「生活道具」概念,甫開業便靠著精準選物眼光,以及在當時仍屬小眾的日式生活風格,吸引眾多支持者。

江明玉創立小器,原本只是從實際需求出發,引進本身就熟稔喜歡的品牌,不僅可以自己使用,也能與其他同好分享。開店後,她發現台灣其實有許多跟她一樣「找不到喜歡生活用品」的族群,讓她開始思考,是否要認真經營原本只是作為興趣的小店。

當時中山區的赤峰街還沒如今那麼熱絡、租金也不貴,江明玉迅速展店,兩年內就在赤峰街一帶開設小器藝廊、食堂、梅酒屋等6間實體店鋪,並進攻誠品敦南、信義,甚至跨足台中開設分店,逐步建立小器品牌的體系版圖。

位於赤峰街的小器生活道具公園店。

我不是生活風格家!

看似是一連串縝密擴張的商業策略,其實不然。

「很多人都以為我很有商業頭腦,但我真的是走一步算一步。」江明玉笑道。

她舉例,當時小器生活道具的房東即將退休,問她要不要順便租下隔壁空間?江明玉想著租金不貴便點頭,承租下來後,她看著空蕩蕩的空間才認真想:到底要做些什麼好?

「小器剛開始引進日本品牌器皿時,台灣人用太薄的杯子都怕破掉不耐用,我當時想,能不能有一個餐飲空間,讓客人實際使用小器的器皿、感受它的質感?」在搭配小器販售的器皿餐具考量下,開一間自己也愛吃的日本家庭料理店的想法萌生,進而誕生小器食堂。

小器食堂開了之後,江明玉得知隔壁要搬家,在「沒想太多」的狀態下又先租了下來,想著自己及先生,和公司同事們都喜歡喝日本梅酒,就馬上聯絡日本認識的梅酒師進貨,又催生了小器梅酒屋。

江明玉說自己從沒想過小器的品牌定位、市場區隔等商業分析或策略,她笑說:「我自己也無法定義小器是哪一種風格或策略——唯一確立的目標,是希望小器是以『團隊』去做事情,不是個人主義。」

目前赤峰街共有六間小器實體店鋪,但其實這並非江明玉刻意為之,一切的到位都只是「很剛好」。

如今台灣已不同於十年前,市面上充滿各種類型風格的生活選物店,仔細觀察這些品牌的經營方式,除了選物商品之外,也主打主理人的生活哲學與人設,「像是主理人要很懂得生活、很會做料理,到處演講教課,選物店與主理人風格緊密相連。」江明玉話鋒一轉:「但那種形式不是我想要的。」她不想因為要讓更多人認識小器的品牌,而將自己包裝成「生活風格家」的模樣推往幕前,「那樣太累了,也不是我真正的樣貌。」

將經營重心著重於品牌內容的形式,除了是江明玉內斂的性格使然,也與她過去從事影視娛樂產業的經驗有關——將光芒留給幕前,自己則待在幕後。待在幕後,便能專注於強化團隊的經營能量,「當你有很強的團隊,不管市場怎麼變化,都能找到繼續生存的方法。」不像許多品牌在展店擴張階段,往往會經歷摔跌受挫的過程,江明玉在管理層面上下足工夫,把財務、經營管理學問研究透澈,以穩健的步伐,伴隨小器日漸成長。

「我對於學習經營,並讓事物上軌道這件事,一直都還滿有興趣,這也是我目前經營公司的樂趣之一。」身為品牌的經營者,江明玉並不夢幻浪漫。對她來說,成立小器是因為「喜歡」,創業後面對公司經營,就要想辦法扛起責任。

對於江明玉來說,經營小器的真正挑戰是在內部的組織營運。

「沒有標準」的選物標準

經營管理固然重要,但若人們不喜歡小器選物的品味,一切也枉然。

小器對於選物有什麼標準嗎?「完全沒有耶!」江明玉不假思索,笑著答道:「就是看起來好看或好用,沒有標準。」

沒有標準,而且非常直覺、快速。江明玉只需要花5到10分鐘,就能翻完一本雜誌,從中挑選出自己想要的商品。判斷能力的養成與她在藝廊工作經驗有關,「村上隆先生說過,他訓練自己的方式是大量看流行雜誌,一季看好幾百本,就能大概掌握到這季流行的元素與趨勢——很難具體形容,但我相信在藝廊時期的訓練與經驗,對我後來經營小器是很有用的。」

她以「簡單、實用性,不多餘」來定義「小器風格」。簡單是一種風格,但「不多餘」是江明玉獨特的堅持——不僅視覺、功能,甚至意義上也不能多餘。

簡單、實用、不多餘是小器生活始終貫徹的選物風格。

江明玉舉例,她先前養了一隻13年的英國鬥牛犬,情同家人,寵物過世後,朋友提議幫她將寵物的骨灰做成一盞夜燈紀念,江明玉連忙「不用不用,真的不用」地迭聲拒絕,因為對她來說,「燈就只要有燈的功能,骨灰也就單純地只是骨灰就好。」

這是江明玉的生活風格。但她後期在經營小器時,也有意識地打破「小器風格」與「江明玉風格」的等號。

草創小器時,江明玉只選自己喜歡的器皿,吸引一眾支持者,但隨著小器日漸成長,建立起堅強的團隊,她也發現小器應該容納更多「客觀的美」,她表示:「你喜歡,我不喜歡,但我認同那是『美的』事物,也符合小器的風格,那就可以存在於小器。」容納更多美好的事物,才能吸引更多人掀開小器生活道具門前的暖簾,進而認識更多美好的事物。

江明玉觀察,台灣消費者最喜歡的器皿風格其實是「可愛」。

關於未來,還是得想的事

小器生走活過十年,48歲的江明玉開始想,未來該怎麼辦?

面對未來退休的規劃,其實最令她難以割捨的並不是小器,而是那些在創立小器之前,就跟著她從事娛樂、藝廊工作的同事,對他們,她有一份責任在。

「我相信很多人開公司時,可能想過自己要做到幾歲就退休,卻沒想過公司要經營到多久。」江明玉和先生沒有孩子,退休之後不會像其他企業有子女後繼,那是要把公司關掉嗎?還是賣掉?

「公司如果收掉,從年輕創業時就跟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到時也四、五十歲,他們要怎麼重新找工作?賣掉品牌,買公司的人如果想著賺更多錢,砍員工福利怎麼辦?」

這些都不是江明玉想要的未來,因此她決定從公司內部找到合適的接班人,讓小器的品牌和精神得以延續。為了培養接班人,本來想50歲就退休的她,目前將退休年齡「樂觀一點」設定在55歲,並且開始逐步放手讓團隊做重要決策。

「退休後品牌該怎麼辦?」——這是江明玉當初創立小器,沒有想過的煩惱。

快樂生活、做喜歡的事就好

直到現在,江明玉依舊保有「把喜歡的事物介紹給大家」的初心。能保有初心,是因為她始終把小器視為「興趣」在經營。

她坦言,小器並非一間賺錢的公司,倘若今天自己沒有其他本業支持,小器成為唯一收入管道,她就必須面對現實做出妥協:將自己不喜歡、並非「客觀美」的事物陳列在小器中。

江明玉認為,既然生活過得去,實在沒有什麼勉強自己不開心的理由,「當初『做喜歡的事』是為了讓自己開心,如果因為要擴大品牌,進而逼自己做不開心的事,那不是很矛盾嗎?」小器的初心,是因為喜歡及開心、也是為了讓生活充實。

經營小器之後,江明玉又多了另一個重要使命——讓同事們開心,「大部分的同事都是因為喜歡小器在做的事情,才會被吸引進來,公司的營運只要能讓大家安穩工作及生活、對比同業來說不差的待遇福利,快快樂樂上班、做自己喜歡的事,那樣就好了。」

十年前38歲的江明玉不會想到,當初因為「喜歡」而創立的小器,如今會承載了那麼多人的生活與夢想。她並不是那麼在乎市場競爭,人們與小器建立的情感、信任與默契,才是這十年來最重要的價值。

一路走來,江明玉始終沒有設立過長遠目標,但下個十年,「不想太多」的她已經想好目標了。

「就是好好再活個十年囉,很多人其實做不到耶!」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郭振宇 攝影/KRIS KANG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郭振宇 攝影/KRIS KANG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郭振宇 攝影/KRIS KANG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郭振宇 攝影/KRIS KANG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郭振宇 攝影/KRIS KANG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郭振宇 攝影/KRIS KANG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郭振宇
  • 攝影/KRIS KANG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郭璈
郭振宇

郭振宇

或許喜歡電影、音樂與文學。每次的自我介紹都覺得彆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