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來,一起唱歌!愛努民族博物館文化小旅行

北海道再發現:探索愛努文化&旅遊新熱點

來,一起唱歌!愛努民族博物館文化小旅行

如果你曾經看過漫畫《黃金神威》,那你對於愛努族(愛努語:Aynu;日語:アイヌ)或許不陌生,走訪一趟UPOPOY(民族共生象徵空間),能讓你更了解這個少數民族的故事。

舞踊公演《水鳥の舞》。(圖片/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提供)

如果你曾經看過漫畫《黃金神威》,那你對於愛努族(愛努語:Aynu;日語:アイヌ)或許不陌生。這部漫畫以明治末期的北海道為舞台,講述前軍人杉元佐一和愛努族少女阿席莉帕尋找黃金的故事知。然而實際上愛努族的歷史與文化究竟是什麼,走訪一趟UPOPOY(民族共生象徵空間),能讓你更了解這個少數民族的故事。

從新千歲機場出發,搭乘JR電車約40分鐘的時間,即可抵達UPOPOY的所在地「白老站」,下車後徒步約10分鐘,沿路一直到UPOPOY的園區大門,會有愛努族的刺繡圖騰,以及吉祥物「トゥレッポん」不時出現——白色圓胖身體、頂著綠色短短鱗莖,形象來源於北海道特產的農作物「百合根」(ゆりね),名稱則是愛努語對這種作物的稱呼。

(攝影 / 陳湘瑾)

輸入影像說明從壓迫到承認的殖民史

如同台灣原住民在歷經幾代外來政權侵擾,愛努人的遷移與消亡,是日本殖民政策底下充滿壓迫的一頁歷史。

最早,愛努人生活在現今的日本東北地區北部、北海道,以及俄羅斯的庫頁島與千島群島,15世紀以後,日本本島的大和民族往北拓展領地,大量日本移民來到北海道,愛努族家園被日本與俄羅斯瓜分佔領,漸漸失去原本的生活棲地,19世紀北海道正式成為日本的管轄範圍,並且頒布《北海道旧土人保護法》,將愛努民視為「舊土人」,在語言、狩獵生活、名稱和文化上,對愛努族實施同化政策。

愛努人被迫放棄母語,改採用日本名字、學習日語,鮭魚、鱒魚和鹿等動物也被禁止獵捕,生活習慣大受影響,許多愛努人為避免被社會排擠,都盡可能隱瞞作為愛努人的身份。

(圖片/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提供)

相比於同化政策,復興及推廣政策僅為過去二三十年間的工作,根據統計,目前愛努人在日本的人數約為一萬三千人,因愛努語是無文字語言,現在多半是透過日文片假名或拉丁字來記錄愛努語,其中會說愛努語的人口又更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言。

(圖片/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提供)

以多元設計傳遞愛努文化

如今,隨著社會大眾越來越看見愛努族,2020年7月,UPOPOY(民族共生象徵空間)於疫情間開館,園區目標是打造認同愛努人身份的社會,並且提升大眾對於愛努歷史文化的認識,為北海道傳承愛努文化的新據點。新一代的愛努族如何重新建立自身的身份認同,也是復興工作上重要的一環。

UPOPOY是愛努語「一起大聲唱歌」的意思,園區內除了國立愛努博物館,還有重現愛努部落和體驗交流館,提供遊客以多元角度認識愛努文化。

(圖片/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提供)

博物館以六大主題,包括語言、世界觀(信仰與風俗)、生活、歷史、謀生方法與交流(愛努人與其他民族的互動),展示衣物、獵器、紡織作品和器物。離開博物館,園區內也規劃大量互動環節,像是射箭或拜訪家屋(Cise),讓遊客直接感受愛努族的生活情境,或是以賓果小遊戲的設計,學習簡單的愛努語,或是不定期的闖關遊戲,滿足不同遊客認識愛努族的需求。

場館也規劃愛努族舞蹈及音樂表演,以歌聲、Mukkuri(竹製口琴)和Tonkori(五弦琴),表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無形文化遺產的「愛努傳統舞蹈」,以UPOPOY的大片自然景觀為舞台背景,搭配影像技術,傳遞愛努的世界和自然觀。

(圖片/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提供)

傳播溫柔與互相認可

2020年,UPOPOY開館,邀請演員宇梶剛士擔任宣傳大使,愛奴人出身的他,過去也曾經在戲劇中飾演愛努族的長老,他提到,自己將學習愛努族豐富的歷史文化、以及受苦難的過去,希望溫柔和互相認可的心能在世界上傳播。

北海道是許多人拜訪日本的選項之一,若有機會拜訪這塊土地,在體驗物產豐饒、自然美景之餘,也可以透過拜訪UPOPOY,了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故事,以及對於永續包容的願景。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陳湘瑾 攝影/陳湘瑾 圖片/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提供 核稿/高麗音
文字/陳湘瑾 攝影/陳湘瑾 圖片/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提供 核稿/高麗音
文字/陳湘瑾 攝影/陳湘瑾 圖片/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高麗音
文字/陳湘瑾 攝影/陳湘瑾 圖片/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高麗音
文字/陳湘瑾 攝影/陳湘瑾 圖片/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高麗音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陳湘瑾
  • 攝影/陳湘瑾
  • 圖片/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提供
  • 編輯/陳湘瑾
  • 核稿/高麗音
陳湘瑾

陳湘瑾

畢業於台灣大學新聞所。寫文章、做podcas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