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你最熟悉與陌生的城市
作家許俐葳:生活在人間,永和讓我知道什麼是依戀
對作家許俐葳而言,生長並居住近30年的永和,已經深入她自己、乃至筆下角色的生活與意識。
對作家許俐葳而言,生長並居住近30年的永和,已經深入她自己、乃至筆下角色的生活與意識。她一度想過離開,但繞了一圈,才發現這裡才有自己最習慣的便利性、飯菜香,和最眷戀的人間煙火氣。
十多年前,從未離開過家的少女一拿到夢寐以求的文學研究所入場券,便拼命把家當寄往花蓮。那是每個人必經的、向外追尋歸屬威的年紀,許俐葳還清楚記得那段東部生活帶給她的體感: 「那片土地是為了山跟海而存在的,身在其中我總覺得自己非常、非常渺小。」
那是因為她從出生起就住在一個——用她的話說——「人很大」的地方。
一塊以人為本體的土地
小時候,作為每次考完試的獎勵,爸媽會領著許俐葳和妺妺,一家人散步穿過在地人才摸得透的、密密麻麻的小巷捷徑,走進樂華夜市。
夜市中,緊緊錯落的攤販各自回應著人們從吃食到娛樂的欲望,也恰恰對應永和在許俐葳心目中的縮影,「永和人口密集,連帶的是同樣高密度的食物店家、診所、公園,還有藏在巷弄住家裡的廟宇,」幾乎每個空間都是為了妥善照應人們的需求而存在。「這裡有所有人類需要的東西,而且⋯⋯」不愛出門的她露出一個滿足的笑,「很少需要步行超過十分鐘。」
完善的生活機能背後,也暗藏始終在店家間上演的激烈競爭。許俐葳慶幸兒時每次去樂華夜市必吃的羊肉串、官記青木瓜絲和永平路上成排的平價牛排館都依舊亮著燈,「因為更多是馬上就倒下的,」她想不起任何一間難吃但還是在永和活下來的鹹酥雞攤,「永和人對食物是非常挑剔的!」
富足的選擇造就永和人的「現實」,許俐葳小聲地承認,「其實我也滿挑嘴的啦(笑)⋯⋯但吃遍很多地方後,我覺得這裡有最好吃的檸檬塔。」每當想吃甜,她就會來「大人的甜點」 ,這間低調的街坊小店早已是外來者也會特別到訪的名店,相比蛋糕精巧的紋理,店面的裝潢顯得樸實,「永和不太裝模作樣,也不需要。」這是永和的個性,也是讓許俐葳真正威覺像「家」的原因。
以永和作為丈量生活的比例尺
至於這座城市種在自己個性裡的戀舊和安逸,許俐葳繞了幾圈後才認命。
自花蓮畢業後,她想著「既然都離開家了, 往後住哪都可以吧?」但才棲居公司附近兩年,就心甘情願回到永和,開啟單程一個半小時的通勤;去年結婚,她想「不一定要跟家人那麼近了吧?」但幾個區域看了一圈,還是在考量生活機能和價格後,在距離老家五分鐘的地方買下第一間屬於自己的公寓。「認真一算,才發現不只親戚,從小大的朋友、同學,除非出國,也幾乎都還沒搬離永和。」她納悶,究竟是永和的便利帶來的強大安全感讓自己不願改變,還是這裡真的有種住過就離不開的魔力?
在許俐葳的寫作中,並不常見對 永和的直接描述,但永和實則以一種更幽微卻深遠的筆觸存在, 「正因為我從小在這裡生長,太熟悉了才反而不寫,但是我發現,每當自己想描述家或一個生活場景,都會很自然地讓角色住在公寓丶跟鄰居的距離很貼近、附近有好多吃的東西⋯⋯好像,這一切已經內化成我對家和生活的一種基本設定。」
現在,許俐葳早已習慣通勤的距離,每天趁著搭公車也順便搖晃、放鬆緊繃的心情;有時,走去買碗從小吃的阿榮本家米粉湯,更多時候在回家前走進市場,挑選當晚和隔天中午的便當菜色。
連成一片的民治菜市場和智光黃昏市場,是許俐葳如今最依賴的生活場域,結婚那天準備去區公所公證前,她興起想拍照的念頭卻不知道去哪時,竟也很自然地第一個想到這裡。她頂著請市場裡家庭美髮阿姨臨時編的頭髮,頭上插著一朵、手裡捧著一把隔壁花店的紫色鳶尾花,有點難為情地站到攤商中間。
那一刻,看著雞蛋老闆喊: 「怎麼穿這麼漂亮,還來踩這麼髒的地板!」水果阿伯拿著一顆祝福的紅蘋果湊過來一起合影,她邊覺得有點荒謬,邊感受到永和一如既往的生命力與生活感,意識到自己活在人間,她覺得踏實又心安。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李尤
1999。張開眼睛打開心,邊寫字邊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