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
木構建築設計師郭恩愷與國產材:從一件手作木構建築到台灣的永續林業
一棵長成的柳杉,從林場、製材廠一直到手作木構之間的形態變化,是木構建築設計師郭恩愷最享受的旅程。以 design(設計)+ make(實作)精神,郭恩愷用一件件木構串連起台灣林業、木業、建築業與一般大眾,將台灣林業復興的故事微縮在其中。
一棵長成的柳杉,從林場、製材廠一直到手作木構之間的形態變化,是木構建築設計師郭恩愷最享受的旅程。以 design(設計)+ make(實作)精神,郭恩愷用一件件木構串連起台灣林業、木業、建築業與一般大眾,將台灣林業復興的故事微縮在其中。
2022年初,正昌製材所屬的柳杉林場矗立起一座造型優美的木構建築。這座被命名為《習森》的森林風雨教室,由森林木人建築工作室設計實作總監郭恩愷費時五個月手作,成為新竹林管區及正昌製材舉辦環境教育課程及觀光林場遊程的據點之一。
《習森》以美麗的曲線構築而成,宛若一頂天幕鋪開在林間,為往來之人遮風擋雨。構成曲線的木材,由郭恩愷從林場成千上萬的柳杉細選而來。他遊走在年歲悠長的山林之中,與一棵棵挺拔參天的杉木對話,「是我在選樹,同時也是樹在選我。」他說。
郭恩愷擇定四棵柳杉後,由正昌林場的伐木師斫伐製材,再使用英國18世紀蒸氣彎曲木技法,以自己的雙手讓筆直強韌的柳杉材變化出不可思議的優美曲線,成為在林中舞動新生命的藝術之作。
對郭恩愷來說,《習森》不只是一件木構,而是象徵了自己木構建築創作在台灣的原點——2017年,從英國留學歸國的郭恩愷正愁不知道台灣有沒有林業、林場讓自己繼續發揮在英國所學,卻無意間與這座深處新竹五峰鄉的林場相遇,他頓時找到了心之所歸。「我就好像一條魚,游進了一片浩瀚無垠的大海。」郭恩愷笑說:「這片林場讓我可以延續自己對森林木的深切情感,實在很感謝。」
回歸自然,與森林共生的建築路
郭恩愷在英國建築聯盟學院攻讀「Design & Make 設計與實作研究所」,住在 AA Hooke Park 森林校區的林場之中,與其他同學一起接受從設計到手作的扎實訓練:以現地疏伐(註)下來的樹木,動手實踐他們在腦海中描繪的設計藍圖。
郭恩愷專攻的是蒸氣彎曲木,這是英國18世紀流傳下來的古老工法,利用樹木的物理特性,以蒸氣軟化再塑形。他突破這個工法的極限,將樹木做全幹利用並構築建築尺度的作品。而每當開始構築之前,他都會進到學校林場,在屬意的樹木上綁帶為記,然後由伐木師斫伐。
綁帶子這個動作對郭恩愷來說意義重大,因為象徵了樹木生命的終止。
郭恩愷深深愛上了從一棵樹開始手做木構的完整過程,從中他感受到樹的生命與自己緊緊相依,彷彿一同參與了樹的生命歷程,再以雙手為倒下的樹木延續出另一種生命力的姿態,並串連起林業、木業、建築及每一位觀賞者的視野,傳遞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態度。
「用雙手感受樹木生命的重量,讓我覺得很有意義,我也希望用自己的設計讓樹木的生命更有價值。」郭恩愷說。
與林業一同起居作息的經驗徹底改變了郭恩愷,從此他對林業有了新的認識,不再對砍樹有罪惡感,知道那是自然生生不息的一部分。
「我選擇了一條『回歸自然』的建築路。」郭恩愷笑說。
國產材元年,重啓台灣林業
2017年不僅是郭恩愷開始在台灣構築曲木夢想的一年,也正是林務局喊出「國產材元年」的一年——林務局開始大力推廣國產木材,訂定2028年達成自給率5%、2040年達成自給率10%的目標,希望提高國產材自給率帶動台灣林業復興。
1992年台灣全面禁伐天然林,終結了戰後拚外匯的大伐木時代,同時也截斷了台灣林業的發展命脈,讓林業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
禁伐天然林固然立意良善,讓保育生物多樣性的天然林地免受更多破壞,然而林業沒落也衍生出其他問題:台灣所使用的木材過度仰賴進口,自給率不到1%;原本以伐採林木維生的山村經濟蕭條;林業用地荒廢或違規使用等問題。
禁伐多年,讓曾在這座島嶼蓬勃發展的林業與台灣人形同陌路,人們對砍樹、伐木深惡痛絕,總在第一時間聯想到濫伐盜採,認為是破壞生態的不環保行徑。
台灣森林分為天然林與人工林,目前天然林因保育而全面禁伐,但人工林的定期伐採、造林其實有必要性。長期研究台灣林業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副教授楊德新也提到,在世界提倡淨零碳排的趨勢下,森林「碳匯」(carbon sink)議題越來越被重視——意即森林具有固碳功能,可以將二氧化碳吸存固著於自然環境中,形成如同把錢存在銀行一樣的倉庫。他提到,要增加碳匯,就必須多造林。然而,樹木會老化,過了20年的生長巔峰期,固碳能力逐年下降,最後失去固碳功能。
國內林業無法供應國人木材所需,因此只能依賴越洋進口運送,造成大量碳足跡消耗,且每年進口原木約有30%至40%來自熱帶國家天然林,無異是以鄰為壑,加速世界天然林資源耗竭。
因此重啟台灣林業,適當伐採、造林,是創造固碳量及淨零碳排的必要手段。
「木材是環境成本最低的可再生資源。」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解釋道:「以永續環境的方式經營林業,並合理節制地使用木材,對地球是友善的。所以重啟林業、活化林地的生產價值,是台灣森林經營的當務之急。」
林業復興之路的先行者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國產材」,郭恩愷參加了林務局為向建築業界推廣產國產材而舉辦的「森林見學」,認識了協辦活動的正昌製材第二代經營者梁國興。郭恩愷展示的蒸氣彎曲木作品集讓梁國興非常驚訝,他從沒想到木材利用竟有這樣的可能性。
梁國興說,林業是為台灣下一個世代經營的重要事業,當下他就決定贈出四棵樹,贊助郭恩愷參加台北市立美術館競圖比賽「X-site計畫」。他希望郭恩愷以台灣林木創作的作品,能讓更多台灣人看見正在重新起步的台灣林業。
這四棵樹,也為兩人開啟了多年來一起協力合作為台灣林木業共同發聲的緣分。
此後郭恩愷所創作的作品:包括讓他奪下2020、2021年金點年度最佳設計獎的「EMBERS餐廳曲木吧檯-窩流餘燼」,以及「MAKER SPACE 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所用的柳杉都出自正昌製材的林場。
創業於1975年的正昌製材,是台灣少數林業、木業兼營的業者、也是台灣林業復興之路上的先行者。第一代經營者梁兆清,在政府開始逐年減少伐木量的1970年代末期,就開始向新竹林管處承租國有林地造林。
「我爸一開始根本不懂森林經營,伐採後只知道種樹,連要疏伐也不知道。」梁國興笑說。
靠著數十年胼手胝足的經營,梁兆清從一個跨足林業的外行人,將正昌製材的林場擴增至今日124公頃規模。在進口材大舉占據台灣製材業的年代,他依然堅持自己對本土林業及國產材的支持。無畏台灣林業在2010年代的慘澹,響應林務局鼓勵整併林業生產規模的政策、召集其他林農成立「永泰林業生產合作社」,整合林地212公頃。
梁兆清還非常有遠見地同意梁國興申請「FSC™永續森林驗證」,在新竹林管處與台大森林系教授邱祈榮研究團隊的輔導下,2014年11月成為台灣第一間取得FSC™驗證的林場。
什麼是「FSC™永續森林驗證」?這是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提出的一套永續森林管理制度標準——除了確保木材不是來自濫墾濫伐的森林之外,也保證木材來自注重生態保護和永續經營的林場,是對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林業綠色認證。
林華慶認為,對台灣林業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溝通,可以降低社會大眾對林業經營的疑慮。由於台灣林業用地多屬國有林,林務局未來也將讓各地林管處接手FSC™驗證申請的重任。
林務局期待以國際永續管理標準,為台灣林業提供良好產業環境,並替下一個世代打造守護山林大地的基礎。
向大眾發聲,讓台灣林業被看見
深愛林木的郭恩愷,為自己設定了「從林場到木構」的創作信念。對他來說,從一棵樹開始去做設計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情懷。與森林相處得越久,就越讓他感受到一種敬天愛地的謙卑——人理應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以為是地主導自然秩序。而他也以自己的木構作品闡釋了這樣的理念。
郭恩愷希望自己可以一輩子堅守從林場到木構的信念,原因無他,只因為森林木帶給他太多關於生命的深刻感動。在淡江大學建築系任教的他,也希望分享自己在英國與林場共生的所見所學,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建築思考。
在梁國興的引薦下,郭恩愷以「取之於森林、用之於森林」為題,向新竹林管處提案以現地森林資源製作木構設施,意外促成了「東眼山藝術創作計畫」;他帶著十位學生小組「森林木十人」進駐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使用林務局贊助、正昌製材的一批疏伐木,將他們的設計以雙手實踐出來。
郭恩愷說:「這是一次產、官、學結合的訓練。我希望學生把自己放進山中,實地認識台灣的林業資源,以雙手感受材質的份量,然後把設計蓋出來。」
走入森林實作,設計就不再只是沒有重量的線條,而是學生們必須想辦法一一落實的挑戰,這樣的設計才會有感動人心的力量。森林木十人小組為東眼山創作《脊森》、《浮森》等一系列六件作品,各自安靜地「生長」在森林之中,向到訪的每一位登山客展示充滿詩意與美的國產材應用。
這就是郭恩愷強調的「森林木精神」,一件件木構藝術作品不再只是追求自我滿足的孤立存在,除了串連起林業、木業、建築業等不同產業,也更意識到做建築的社會責任。
為下一個世代經營的百年大計
2021年冬,郭恩愷重返他在台灣創作木構的原點,即正昌製材的柳杉林場,構築《習森》。他停下其他工作,獨自住在森林之中,以五個月的時間慢慢地手塑木構,虔誠進行一個認真對待設計的儀式。
施作期間,他也回想到自己2017年剛返台時的滿心徬徨,不知道自己可以立足棲身的「林場」在哪裡。而今不過短短幾年時間,社會大眾對國產材已不再陌生,也開始認識到台灣的林業經營之必要。林務局2019年開放林農經營林下經濟,也輔助林業扎根更穩固。林華慶說,林務局希望發展永續多元的林產業經營模式,讓擁有豐富多樣性森林的台灣林業不局限於木材生產,不論是森林副產品或是觀光林場遊程,都為台灣林業復興創造更多社會參與。
郭恩愷在2020年成立「森林木人建築工作室」,這個命名展現了他連結林業與木業的核心精神:木林成森。他定義自己是「自然建築實踐者」,希望繼續使用土地生長出來的自然材質、以傳統的手作木構方式建構自然建築,並覓得林地建造一座森林中的教學基地,作育更多對自然建築有相同理念的建築人,也實踐更多國產材的可能性。
「林業是一個世代的產業,是百年的經營,台灣林業經營雖然才剛重新起步,但正走在進步的路上。」郭恩愷說。
-
註:疏伐,指調整林木密度、改善結構,增加營養空間的撫育措施。
▎許島嶼一個永續的未來 The Future of the Island
延續《VERSE》第13期「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主題,9/17(六)、9/18(日)兩日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 VERSE 永續文化節 」,請來見證永續文化如何成為最有趣的跨界活動!請跟著我們一起上路,以不同的視角認識「永續」。
點擊更多VERSE 永續文化節。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3封面故事「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更多關於島嶼永續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致力於挖掘台灣文化,請支持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三年訂閱計畫,一起記錄與參與台灣的文化改變。
回到專題: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