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用鄒族語為咖啡豆命名——「鄒築園」方政倫的百年計畫

用鄒族語為咖啡豆命名——「鄒築園」方政倫的百年計畫

在這一波阿里山咖啡大潮,方政倫是走在浪尖的先驅者。他經營的鄒築園咖啡農莊,讓阿里山出產的咖啡豆一夕超車國內其他產區,更躍上國際視野。

在這一波阿里山咖啡大潮,方政倫是走在浪尖的先驅者。他經營的鄒築園咖啡農莊,讓阿里山出產的咖啡豆一夕超車國內其他產區,更躍上國際視野。他的故事激勵無數青農,後進者前仆後繼上山務農,寫下台灣咖啡的歷史新頁。但他的眼光並不止於現下。過去一年內,他花了近千萬元添購新設備,連原先種蘭花的溫室都改造成日曬場。近乎瘋狂的投資,背後有著宏偉的藍圖——他的鄒築園要做一座百年咖啡莊園,更要成為屬於鄒族人的驕傲。

近期,方政倫最著迷的一件事,就是在自家的咖啡園中「尋寶」——尋找那一棵、與眾不同的咖啡樹。

《VERSE〉採訪團隊與他約在位於阿里山樂野村的鄒築園觀光休閒農莊。抵達後,還沒時間坐下來喝杯咖啡,方政倫就開著發財車,載我們往山的深處去,「有一棵樹要讓你們看看。」他說。

現在的鄒築園,咖啡種植面積足足有七公頃,多達6,000多棵咖啡樹。外行人放眼望去,只見一棵棵低矮茂綠的咖啡樹,擠滿整座山丘。但跟著方政倫的眼睛,這才發現,細究咖啡樹的葉子、果實,其色澤、形狀至紋路,其實各有不同姿態。

方政倫指著其中一棵新發現,比起同一區的咖啡樹,葉子較小、色澤翠綠,最特殊的是其果實的形狀,尾端不若其他株的咖啡豆為圓滑的弧形,而是平底的。

原來,多數咖啡原產地其實沒有專門育種的咖啡種苗公司,早年也沒有分區種植的觀念,即便同一批藝伎品種的咖啡,也可能出現混血、甚至完全不同品種的咖啡。這些血統不明的咖啡,長大後則像醜小鴨變天鵝,出現各別的特徵,例如有的葉子表面平滑、有的則呈波浪狀,咖啡豆也有千變萬化的造型。

對一些人來說,這些「雜牌軍」可能是魚目混珠,但對方政倫來說,裡頭卻可能藏著等待被雕琢的璞玉。

例如他以鄒族語命名的「索恩娜(So’ngna)」即是範例。索恩納相較於藝伎,豆身較為短圓、葉子成色較黃,方政倫將其進行單株杯測,發現其風味類似藝伎,卻隱約有著獨特的檸檬香茅、水果軟糖的香氣,基因分析後,才發現是未被命名過的非洲品系原生種。

「它是天上掉下來,一個很重要的寶物。」原因是,咖啡的品種相當於一個產地的品牌,「若我們只吹捧藝伎,那台灣永遠都要跟在巴拿馬的屁股。」反之,若阿里山能種植出屬於台灣原生的特殊風味,那阿里山就能成為唯一。

在方政倫心中,咖啡早已不只是他一個人的事,而是這一座山的事。

無心插柳的咖啡冠軍

方政倫從沒想過自己會與咖啡結緣。

方政倫的父親在阿里山經營茶園、蘭花的家族事業。他國中後就赴台北求學,但年少輕狂,不愛讀書的他退伍後也找不到人生方向,被父親抓回山上。「在別人眼中,我就是沒出息,在台北混不下去才回家吃老本的人。」

父親無奈兒子成天漫無目的過日子,卻也不知該如何是好,某日突發奇想,把山上200棵無人照料的咖啡樹交付他管理。

此前,方政倫可說是對咖啡一竅不通,對咖啡的印象也停留在過去苦澀的印象。直到某一天,在果園摘了一顆紅透的咖啡豆,入口才發現,原來咖啡果實甜美甘醇,開啟他鑽研咖啡之路。

咖啡製程需經過去皮、發酵、烘乾、脫殼、烘焙等步驟,方政倫早期以土法煉鋼實驗,為了將果實去殼,他曾徒手剝殼至指甲龜裂,也曾用貨車來回壓輾、或是把咖啡豆放進麻布袋往地上摔。烘焙方式,更是用過媽媽的炒菜鍋、烤麵包機、甚至烤肉架來烘烤咖啡豆。

2007年,他對咖啡有些心得了,正好遇上首屆台灣咖啡生豆評鑑,無心插柳參賽,卻意外奪下首獎特等獎。一個名不經傳的咖啡農打敗古坑等知名產區,令阿里山咖啡一夕成名。

有了一次成功經驗,方政倫信心大增,他暗自想著:「我這麼二流的手法、沒有很好的田間管理,還拿到了第一名。如果我做足其他功課,有無可能做出世界第一的豆子?」當年的誇下海口,如今看來,還真不是不可能的任務。

不講「愛台灣」只用高品質來推銷

2010年後,台灣精品咖啡浪潮正要起步,消費者開始重視咖啡品種、產地及處理法,打開咖啡的風味世界。2011年起,方政倫也專研各種處理法,在阿里山實驗水洗、日曬、蜜處理等手法,也用心進行田間管理。

2012年,他在世界級Coffee Review專業評鑑,在日曬處理項目、蜜處理項目分別拿下91分、93分的佳績;2014年,又在水洗處理項目拿到93分,並取得國際級專業咖啡豆烘培師的資格。

「咖啡這件事,你只要用心,做好田間管理、後製處理,一切都會回饋在你的品質。」他說。

方政倫不諱言,台灣咖啡因人工成本高、產量少,價格極高,「早期賣台灣咖啡,都是用『愛台灣』的口號,來情緒勒索消費者。但沒有品質,愛得了一次,愛不了第二次。」如今他深知,好的故事,比不過好品質,他也選擇投入更多心力在精進咖啡水準。

他與「阿龜微氣候」合作,以科技工具偵測咖啡園的環境變因,打開手機上的App,介面紀錄了田間的光照、風向、溫度、濕度,連土壤裡的含水量、礦物質都記錄一清二楚。

經過多年的監測,他已經可以將數據應用在咖啡樹的管理方針,「例如,含水量低於15,葉子的元氣就會欠佳,色澤不會這麼健康亮麗,手機就會密集地連環通知我去啟動水源灑水。」

2018年,方政倫贏得首屆亞洲咖啡生豆評鑑的桂冠,擊敗七個國家的咖啡,讓世界看見阿里山咖啡的品質及獨特性,也迅速推展阿里山咖啡在世界咖啡版圖上的地位及聲量。

讓精品咖啡成為鄒族人的驕傲

現在抵達方政倫的鄒築園農莊,還沒走進室內,外頭獎狀多到可當作壁紙,裡頭匾額更是多到要放在地上。但這些外在肯定,對方政倫而言並非終點,而是下一階段的起點。

去年初,他斥資700萬元,添購去皮水洗機、去殼機、篩選機等,今年更將原本種蘭花的溫室,改造成為日曬場。目的是打造阿里山上規模最大的一條龍生產線,他也串連周邊的咖啡農成為「衛星莊園」——與「契作」咖啡園不同,差別在於彼此的關係是平等互惠的,即便是鄒築園處理的咖啡豆,也會標示清楚來自哪一個阿里山咖啡莊園。

方政倫期待分享自己的經驗、設備,率領阿里山咖啡提高產量、兼顧品質,讓阿里山咖啡不再是難以取得的稀有豆品。

「台灣有著全世界最懂得喝咖啡的市場。」他說,台灣咖啡講價格,或許沒優勢,但我們卻擁有得天獨厚的加值環境,例如良好的治安、交通的便利、農業科技的技術與知識等,這些令阿里山能成為咖啡觀光的典範。

方政倫的策略,並非只是獨善其身,而是思考整個產區如何共好。細究原因,正是同為鄒族人的地緣關係,「咖啡是阿里山的機會,不只是走向精品咖啡產業,而是鄒族人們可以看見自己的價值。從一顆咖啡豆,我們可以不再從別人手中獲得資源——而是靠我們自己,成為全村族人的驕傲。」

讓阿里山咖啡走向世界精品咖啡之巔——方政倫視其為己任,卻從來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章凱閎 編輯/高麗音 攝影/陳志華
文字/章凱閎 編輯/高麗音 攝影/陳志華
文字/章凱閎 編輯/高麗音 攝影/陳志華
文字/章凱閎 編輯/高麗音 攝影/陳志華

回到專題:精品咖啡在台灣!卓武山風土產地紀實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章凱閎
  • 編輯/高麗音
  • 攝影/陳志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