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台灣首部入圍奧斯卡紀錄片《金門》幕後推手CNEX:用紀錄片把台灣的故事帶到國際

台灣首部入圍奧斯卡紀錄片《金門》幕後推手CNEX:用紀錄片把台灣的故事帶到國際

《金門》(Island in Between)是台灣首部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 的作品,背後推手正是成立至今18年的CNEX視納華仁。他們不僅在台灣舉辦邀請國際前來參與的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也推動面向國際的「Taiwan Matters」計畫。在國際局勢詭譎多變的現今,因為美中爭霸而受到世界矚目的台灣,如何持續藉由紀錄片的能量,向國際述說我們的故事呢?

「為什麼華人紀錄片的創作者大多是外國人,少見華人自己拍攝的紀錄片?」在人生歷經一場大轉折後,大學時期就愛看紀錄片的蔣顯斌,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CNEX董事長暨創辦人蔣顯斌(圖左)與時任「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的創作者導師江松長(圖右)一拍即合,促成《金門》的發展。(攝影/KRIS KANG) CNEX董事長暨創辦人蔣顯斌(圖左)與時任「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的創作者導師江松長(圖右)一拍即合,促成《金門》的發展。(攝影/KRIS KANG)

2004年,蔣顯斌在北京擔任新浪無線總經理,他剛將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從網路泡沫化的危機挽救起來,事業蒸蒸日上;但也因為工作太賣力,才35歲健康就出了問題,心臟開了一次大刀,從鬼門關險險擦身而過。

事業、健康經歷大起大落,蔣顯斌原本競逐瞬息萬變網路事業的腳步慢了下來,思忖人生下半場目標的同時,他也隱隱察覺當時兩岸經濟、政治、文化正處於風起雲湧的時代,卻缺少持續紀錄的能量,「華人社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我們身處時代中,很難看清全貌。」

彼時,人們才迎來21世紀不久,臉書(Facebook,如今更名為Meta)剛創立,世界開始進入社群網路世代;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成長迅速,掀起「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在觀望」的全民經商狂潮,大國正在崛起;台灣瘋總統大選,爆發「319槍擊案」,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順利連任,島內省籍族群的矛盾到了最大化。

同樣躁動的氛圍,讓蔣顯斌想到當初他就讀大學時,正值台灣剛解嚴,社會充滿蓬勃的能量。當時他無意間看到了小野(李遠)策劃、符昌鋒執導的紀錄片《尋找台灣生命力》,那不僅是他與紀錄片最開始的接觸,也為他的人生帶來極大的震撼,「紀錄片有一種篤定的力量,幫助我了解台灣某個部分。」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蔣顯斌養成藉由觀看紀錄片,了解當代社會文化氛圍的習慣。史丹佛大學研究所畢業、到了北京工作後,他發現兩岸雖說同樣的語言,但彼此文化背景差異極大,「他們不了解台灣走過的路,我們也不了解他們的歷史。」

為了理解當地的文化,他一方面找尋中國紀錄片觀看,另一方面也透過朋友開始認識兩岸紀錄片創作者,大家逐漸形成一個群體,想法不斷交織碰撞,有人提議:「我們能不能為這個時代,拍一部屬於華人的紀錄片?」

但只有拍一部片的能量是不夠的。蔣顯斌認為,當代缺乏典藏紀錄片的平台與機制,許多重要的紀錄片往往拍出來就消失,後人難以找到管道入手觀看。例如影響他深遠的《尋找台灣生命力》早已絕版,在幾經尋訪後,才在發行商的倉庫中,翻找出一片蒙塵許久的帶子。

對於紀錄片的喜愛、兩岸正值變化的關鍵時刻、留下當代優秀的紀錄片創作─種種因素,都讓蔣顯斌逐漸確定,他找到未來要做的事情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拍一部片,而是打造一個支持華人紀錄片創作的平台,為時代留下紀錄。」

十年百部紀錄片,打造紀錄片市場加速器

25歲就與學長在美國矽谷創立新浪網(前身為華淵生活資訊網)的蔣顯斌,對於商業運作並不陌生。但他也清楚,紀錄片屬於小眾市場,無法依循一般商業模式操作,因此一開始便決定以非營利組織的形式,支持華人紀錄片創作。

2007年,蔣顯斌與兩位合夥人張釗維、陳玲珍共同創辦「CNEX」基金會。在創立之初,他們定下「一年十部,十年百部紀錄片」的目標。每年以向時代提問的形式訂定年度主題,舉辦紀錄片徵案,廣邀各地華人創作者提案回應,CNEX從上百件提案中挑選出十部,投入資金人力,協助提案者完成創作。除此之外,CNEX每年也舉辦「主題紀錄片影展」,引進國際間具話題性的作品,豐富紀錄片創作視野與觀點。

從2007年到2017年,CNEX以十年的光陰,完成百部紀錄片監製,不僅催生兩岸三地優秀的華人紀錄片作品,所監製的紀錄片也獲獎連連,包括獲得第46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最佳音效三大獎的《音樂人生》(導演張經緯,香港,2009);第4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街舞狂潮》(導演蘇哲賢,台灣,2010);威尼斯國際影展地平線單元競賽最佳紀錄片《1428》(導演杜海濱,中國,2009)等。

蔣顯斌表示,如果以商業思維來看,這種徵案模式就是現今新創界流行的「企業加速器」概念。CNEX打造屬於紀錄片市場的加速器,從資金、提案、顧問、導師、製作、參展,到媒合買家、發行上映,一條龍協助創作者完成作品,促使紀錄片產業邁向規模經濟。

CNEX監製出品的紀錄片,除了會依其調性安排上院線、進入各大平台或電影節播映之外,也會規劃校園放映,甚至在2015年與中華電信MOD合作開設「視納華仁紀實台」,24小時不間斷播放紀錄片。「我們希望建立更多管道讓這些紀錄片得以被看見,而不是像過去一樣被湮沒在時間的長河裡。」蔣顯斌表示。

如今台灣紀錄片市場已不可同日而語,每年大概有近二十部紀錄片上院線,其中CNEX監製的《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導演華天灝,台灣,2012)更是創下3000萬票房。「CNEX第一個十年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市場點火,如今階段性任務已完成,接下來,我們要將華人紀錄片推向國際舞台。」蔣顯斌說。

創辦CCDF,將華人紀錄片能量推向國際

為了進一步提升華人紀錄片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影響力,CNEX積極與世界各國紀錄片媒體及影展單位建立合作關係,一方面拓展露出的管道,另一方面也期待提升紀錄片製作規模,爭取國際聯合製作(co-production)的機會。

但受限於文化語言脈絡的不同,過去華人紀錄片難以打進歐美行之有年的提案大會系統,蔣顯斌思考:「既然無法打進去,我們何不在自己的主場上舉辦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讓想要找尋優秀華人紀錄片的國際傳媒,都聚集到台灣來呢?」

2010年,CNEX首創第一屆「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NEX Chinese Doc Forum,CCDF),總共吸引近二十間國際買家、決策人、媒體來到台灣,並邀請紀錄片提案大會形式(Pitch)的創辦人Pat Ferns擔任總顧問。至去(2023)年第14屆為止,參與CCDF的買家及決策人已擴展至43間,包括:日本東京提案大會(Tokyo Docs)、紐約時報Op-Docs(New York Times Op-Docs)、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IDFA)、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Hot Docs)、中國愛奇藝(iQIYI)等。國際上具代表性的傳媒,每年都齊聚創作環境自由的台灣,奠定了CCDF在華人紀錄片與國際平台對接的指標地位。

當台灣成為世界焦點

兩岸雖同為華人地區,但鏡頭語彙截然不同,「中國創作者如同鏡頭背後的社會學家,台灣創作者則像是鏡頭背後的心理學家。」蔣顯斌分析,中國在人口數、世界影響力上一向受到國際囑目,尤其是近二十年來,中國的崛起與變革,社會產生激烈動盪,許多中國紀錄片導演抓住此一時機,催生諸多優秀且震撼吸睛的作品。相較之下,台灣則更專注爬梳社會現象下幽微的人心變化,「台灣紀錄片要更具故事力,以及跨越社會與族群的普世價值,才能吸引國際關注。」

事實上,近年來台灣正迎來世界矚目的關鍵時機點。

過去幾年,中美貿易戰、地緣政治的緊張關係加劇,在兩大強權博奕下,台灣民主的重要性相對更被突顯;加上COVID-19疫情爆發後,世界也開始注意到台灣優異的防疫情表現。

原本遠在太平洋的小島,一瞬間被推到了鎂光燈底下,國際對台灣產生了好奇。

「身為紀錄片工作者,此時我們可以為台灣做些什麼?」蔣顯斌拋出問題。為了讓世界更進一步認識台灣,2020年,CNEX展開全新的「Taiwan Matters」製播計畫,其募集資金獲得中華電信、宏碁基金會、施振榮、童子賢、李謀偉等單位及企業家的熱情贊助,以面向國際為目標,先訪談各大國際媒體,梳理出國際觀眾對於台灣有興趣的20個題目,再邀約合適的創作者拍攝台灣主題的紀錄片。

Taiwan Matters開展三年以來,目前已產出兩個系列與一部單品,包括與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合作的飲食文化系列《台灣味》(The Taiwan Way);與文化部影音串流平台TaiwanPlus合作的《戀戀火車》(The Railway Romances)系列,以及江松長執導的短片《金門》(Island in Between)。

其中《金門》以金門隱喻台灣身處美國與中國角力下所面臨的不確定性與矛盾處境,先是登上在《紐約時報》紀錄片平台Op-Docs,更入圍2024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

蔣顯斌表示,Taiwan Matters系列是為了讓國際觀眾認識台灣,「我們其中一位製片錢孝貞,觀察到當時國際媒體很關注台灣的大選新聞,提議可以報名奧斯卡試試看,大家都認為這個點子很瘋狂,但還是決定擠出預算試一試。」

決定把《金門》送出去報名時已是9月底,他們找了洛杉磯一間戲院放映一周,緊急取得在美國上院線的報名資格。奧斯卡獎項採美國影藝學院會員投票制,報名成功後,會經過會員的三輪投票,依序選出短名單(前15強)、入圍名單(前五強)以及最終得獎名單。

在2017年受邀成為美國影藝學院會員(亦即有資格參與金像獎投票),並擔任紀錄片部門評審的蔣顯斌表示,三個階段的投票期長達四個月,片商會同時展開放映會、餐會等活動宣傳造勢,紀錄片的branch(分會)約有六、七百人,會員在第一輪及第二輪看片後個別投票,第三輪則會開放給所有會員投票選出得獎名單。

對於蔣顯斌與CNEX來說,此次《金門》的奧斯卡之旅是意外驚喜,也是肯定與鼓舞,最終雖未能獲獎,但已打破紀錄成為台灣首度入圍奧斯卡紀錄片的敲門磚,不僅證明台灣紀錄片已有實力站上國際舞台,也代表台灣的故事開始進入國際觀眾的視野。

不僅映照真實,也要與社會對話

「紀錄片之父」英國導演葛里森(John Grierson)曾定義紀錄片「是一種對真實的創意處理」(A creative treatment of reality)。其著名的「鏡子╱鎚子」理論(Art is not a mirror but a hammer),指出紀錄片不僅映照真實,更重要的是刺激社會思考的功能。

這是蔣顯斌當初創立CNEX的初衷,「未來,我們還有很多關於台灣的故事要說——無論是說給自己的人民聽,或是國際上的大眾聽。這是我們要留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回望20年前站在人生的交叉點,蔣顯斌幾乎是毫不猶疑地放下前景看好的事業,投入被視為小眾的紀錄片工作。一步步從無到有,開拓現今台灣紀錄片蓬勃發展的環境。

「社會越紛亂,越需要紀錄片這種有分量的媒介,進入社會與大家對話。」這是他始終深信不疑的。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23 「在這時代,我們的時尚」,更多關於台灣時尚文化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梁雯晶 攝影/KRIS KANG 圖片/CNEX 提供 編輯/郭璈 SPECIAL THANKS/米糕日子
VERSE VOL. 23 台灣當代時尚文化考VERSE VOL. 23 台灣當代時尚文化考
  • 文字/梁雯晶
  • 攝影/KRIS KANG
  • 圖片/CNEX 提供
  • 編輯/郭璈
  • SPECIAL THANKS/米糕日子
梁雯晶

梁雯晶

高雄人,學歷史,除了編輯之外,也做過企畫,曾任《VERSE》雜誌主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