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林場蛻變國際: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入選美國建築大師獎,見證台灣林業新生
位於花蓮鳳林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曾是台灣第四大的林場,擁有超過百年歷史,隨著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實施後,便逐漸沒落。十彥建築師事務所在保留生活文化軌跡的基礎上,透過異材質結合,為此建築注入新生命,榮獲2023年農業部優良建設獎,並入選2024年美國建築大師獎。
林田山為台灣第四大林場之一,規模僅次八仙山、阿里山以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過去更有「小上海」之稱,被稱之為「森坂 Morisaka」,在日文帶有森林茂密的山坡之意。1918年,日本人在花蓮設立「東臺灣木材合資會社」,次年改組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並展開伐木作業。自1938年起,逐漸開始建設運材鐵道、中山堂、員工宿舍、醫務室、消防隊、幼稚園和小學等設施,將林田山打造成一個生活機能完善的伐木社區;其全盛時期更是聚集了四至五百戶的住家,形成一座繁榮的林業聚落。
然而,隨著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開始實施後,林田山的風華歲月也正式走入歷史。不過園區中仍保留了各種伐木器具以及傳統文物,同時中山堂、日式檜木建築群等也依然存在,因此,帶有濃厚文化和歷史底蘊的林田山,即使到現代仍然是旅客造訪花東縱谷不容錯過的人文景點。
由善於改造公共建設的十彥建築師事務所操刀,並與林業保育署共同合作,希望能夠以「林業文化再現」為目標,將此歷史聚落修復再利用,致力在保留生活文化軌跡的基礎上,透過異材質和新舊的結合,將林田山從工業遺址,轉變成對大眾開放的林業文化園區。
延伸閱讀:建築師是無聲的寫手——專訪十彥建築林彥穎,讓建築說自己的故事
「在永續思維已成為建築起始概念之今日,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已經成為全球建築師必須面對的建築型態。同時在全球化與數位化造成建築樣式均質化的現象下,重新思考地域性文化脈絡在建築空間的角色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十彥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之一的建築師林彥穎在社群上分享,「我們的設計意圖,在聚落概念上保留過去生活的軌跡,但同時在場所精神上可以做包容性社區文化創新,空間作為文化認同的載體,融合新舊不斷演化,形成林田山聚落文化的獨特性。」
林彥穎也指出,在設計手法上,這次的改造並非單純復原原貌,而是著眼於木材與異材質之間的巧妙融合,譬如說金屬、石材與混凝土等,進而碰撞出多元材質的協調之美。除此之外,也透過光影變化與木材文裡的細膩處理,詮釋地域特色,並在歷史遺跡中融入現代建築語彙,賦予此場地全新生命力與時代意義。
身為台灣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花蓮林田山的日式檜木住宅,乘載著台灣林業開發史的重要文化。在聚落文化保存和創造文化認同的議題上,十彥建築師事務所也與花蓮在地藝術家和工匠們合作,以地域特色和現地居民過去的生活軌跡,來延續無形卻珍貴的文化價值。例如十彥建築師事務所為了重現林田山居民們的回憶之地——冰店,在桌椅設計上刻意選用凸顯大木作的工法製作,將已無法用在結構上的梁柱回收再利用,並將其作為視覺重點。
而十彥建築師事務所為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所進行的改造工程,除了獲得2023年農業部優良農業建設工程獎「建築類佳作」的殊榮,更於去(2024)年入選2024美國建築大師獎,期待將在國際平台上,讓全球看見台灣文化和建築之美。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