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重生:專訪「跳浪藝術節」如何透過創作為花蓮療傷?
2024年4月花蓮強震的半年後,第三屆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主題,關注地震及震後的花蓮。阿美族身分的總策展人Nakaw Putun分享,「PALAFANG」為阿美族語做客、拜訪之意,「跳浪」既是地名,也是東海岸原住民早期往返花蓮在礁岩之間,跳躍通過浪花的生活方式;兩者還有一個共同的意涵──回家。對Nakaw Putun而言,回到花蓮創立原住民藝術平台「Wata」,為自己的家鄉與部落策展,也是一段回家的旅程。
花蓮人回家的路總是特別漫長,Nakaw Putun的老家更在距離花蓮市區一個半小時車程的豐濱鄉港口部落(Makotaay)。她小時候使用漢名,跟家人一起住在市區,後來又北上求學,更像個都市的孩子,是16歲加入「原舞者」成為學生團員,才對自身文化產生好奇。
「有次文建會(文化部前身)在港口部落辦文化體驗活動,我就很開心地報名參加,到現場發現除了我以外,所有參加者都是外地人,我們部落的人都在外圍幫忙。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很荒謬,明明是自己的文化,為什麼我還要透過參加活動來體驗?」這個巨大的衝擊讓Nakaw Putun開始頻繁回家參加祭儀、找阿公聊天,慢慢累積對自身文化的認識,也找回自己的族語名字──「原本我承襲外婆的名字叫Nakaw Piyaw。因為我爸爸比較早走,阿公很想念他,就幫我改成爸爸的名字Putun紀念他。」
跳浪藝術節總策展人Nakaw Putun
在接觸原民文化的過程中,Nakaw Putun看見部落藝術家的創作能量,逐漸生起推廣原住民藝術的想法。「雖然那時在國藝會工作可以認識到許多厲害的藝術家或老師,可是我一直沒辦法觸及或更貼近原住民藝術,就清楚知道我要回來花蓮,跟原住民藝術家在一起。」
策展讓原民當代藝術被看見
Nakaw Putun先赴英國諾桑比亞大學進修文化管理碩士。「在英國有個很深的印象:我經過一家店,看到櫥窗展示一個看起來很高級的藝術作品,我看了那個藝術品一段時間,心想我回花蓮想要開一間店,即使人家沒有進來,也可以隔著玻璃櫥窗認識原住民藝術。」
2013年,Nakaw Putun真的回到花蓮開了一間原住民工藝概念店「Wata」,除了展售原民工藝與文創品,也作為藝文展覽空間。當時台灣第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Pulima藝術節才剛開始在台北舉辦,原住民人口最多的花東也還沒出現相關的藝文活動,原民藝術的論述付之闕如。
Nakaw Putun坦言,在花蓮為原住民藝術「開疆闢土」的前幾年非常辛苦,一方面花蓮欣賞藝術的人口不多,再加上大家對原住民藝術還停留在木雕、織布等傳統工藝,對原住民文化更存在諸多刻板印象。「2014年Wata展出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的作品,其中一幅〈Should we talk?〉畫了穿傳統服飾的阿美族女人在滑手機,竟然有人問:『現在的原住民也會用智慧型手機?』」但正是這些互動經驗令Nakaw Putun更加堅定,要透過策展對外溝通,作為原住民發聲的管道。
在經營Wata的七年時間, Nakaw Putun接觸到超過五十位原民藝術家,在與他們合作成長的過程中認識不同族群文化脈絡,成為策劃跨文化展覽的扎實根基,從2016年東海岸大地藝術節、2017年花東原創生活節、2018年Pulima藝術節到2023年的南島藝術三年展等展覽中,與藝術家共創當代原住民的論述。
Iyo Kacaw 伊祐・噶照〈生命的穿透力〉(照片來源/哇大創意提供)
她接下來的目標是讓台灣的原民藝術與國際的南島語族有更多串聯。2024年她前往夏威夷參加第13屆太平洋藝術節,今(2025)年則將帶領Makotaay生態藝術村前往美國聖塔菲做國際交流。「這些國內外展覽讓原住民藝術家可以在參展交流的過程中吸取當代藝術的養分,這些養分都會再回到自己的土地,讓他們的創作能量越來越好。」
從人類世建構花蓮地方學
2021年Nakaw Putun接下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總策展人的任務,對於這個花蓮當代藝術的全新品牌,她觀察到花蓮得天獨厚的大山大海,讓生活於此的藝術家在創作中帶有對環境的關懷,於是她從人類世與地方學的核心概念出發,第一屆以「後花蓮八景」為題,邀請十位與花蓮關係密切的藝術家「回家」創作,也向觀者探問:什麼是花蓮的風景?
Nakaw Putun介紹「後花蓮八景」是從1951年畫家溥心畬繪製的〈花蓮八景圖〉延伸而來,「當時的花蓮八景是由負責編修《花蓮縣志》的文人駱香林選定,這些地方成為風景名勝的背後,卻是環境被開發破壞、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被剝奪。」相隔70年的「後」花蓮八景,藝術家不再只是歌詠好山好水,更對環境提出批判與省思:同樣來自港口部落的伊祐 ‧ 噶照以〈如果海只剩下風景〉探討汙染及海洋資源的枯竭,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的〈停工〉溫柔控訴礦場對紅葉部落的環境破壞。
第二屆Nakaw Putun邀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卉君及藝術家李德茂擔任共同策展人,共同發想出「變化球」的主題。「變化球既可指涉不同種族甚至物種的眼球,也可以代表恆常變動的地球。」三位策展人從變化球發展出三條軸線:關注海洋生態的張卉君代表黑潮湧動的視角,Nakaw Putun從山、海、苔蘚等自然中擷取花蓮獨有的紋理,李德茂則談論人類世無所不在的數位思考。帶領觀者跳脫以人為中心的視角,回望這顆孕生萬物的美麗星球。
星球爆裂療癒所
0403大震過後,Nakaw Putun與共同策展人龔卓軍與王玉萍決定改以地震為主題,並邀請台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國鳳成為偕同策展人,與參與藝術家組成「地殼踏查團」,前進震後現場做田野調查。
在鄰近七星潭海岸的MiDAS米崙地震工作站,踏查團首見目前全球唯一將光纖打入斷層帶所監測到地震波訊號,大震當下地殼劇烈的拉伸與擠壓,在紅藍密集交織的波紋間得以見證;於太魯閣山月村墜落粉碎的巨石前,反思堅硬與脆弱並非絕對,我們亦可像石頭一樣柔軟;走入被地震改變樣貌的山中,感受到即使是一座山,也因為生活其中的萬物成為複數,因而沒有山是單數,沒有人是孤島。
「如果花蓮自成一個小星球,它就是有許多斷層帶而不斷爆裂的小星球;如果地球需要經由斷層、錯動、爆裂來釋放能量,花蓮其實就是星球爆裂觀測站。」以「星球爆裂」串聯11組藝術作品,Nakaw Putun認為以星球的尺度看待,爆裂並非不可逆的毀滅,反倒從中迸發人與萬物重生的可能。
公視我們的島〈震撼花蓮|斷層帶上的生活 〉與鍾順龍X莊慕華〈還在〉(照片來源/哇大創意提供)
除了從科學及藝術的視角切入,策展團隊也希望觀測站成為關照心靈的救援站。藝術家涂維政的《地震博物館》邀請民眾帶來跟這次地震有關的物件,把逃出避難穿的球鞋、再也不能開門的鑰匙串、墜落的天使等物品壓印成考古遺跡。在地青年組成的「地震寫生團」則帶領民眾前往天王星大樓、翰品酒店與北濱街等現地素描,無論畫下昔日風景還是現在的廢墟與怪手,都承載彼此共有的生活記憶。
在三屆的跳浪藝術節中,Nakaw Putun透過策展積極回應花蓮的當代議題,她希望「星球爆裂觀測站」能夠給予花蓮療癒的力量。「這十年來我努力做藝術交流,就是希望大家可以來認識花蓮,我們的孩子可以回來花蓮,但每次地震都會有人放棄或離開花蓮,我都覺得非常可惜。」
她希望把這些藝術作品的能量獻給花蓮,對在這裡生活的人們說:「留下來吧,我們一起。」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28 「愛上花蓮的 20 個理由」,更多關於花蓮的故事請見雜誌。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