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5春季年會 0
2025春季年會 0
王玉萍:連結更多人與花蓮的故事

王玉萍:連結更多人與花蓮的故事

王玉萍在花蓮生活已20年,編輯出版、寫作策展是她參與地方的方式。不變的是她始終以花蓮為核心,並關注地方青年培力。

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是花蓮重要的藝文發展與出版基地,創辦人王玉萍一天的工作量其實相當繁多,但每年7月她會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閉關休養生息,這是她非常珍視的獨處時間,也將這樣的時光帶入其他月份的日常。

每天清晨,在家做瑜伽與靜坐,天氣晴朗時就沿著美崙溪騎腳踏車或散步到海邊,是迎接日出,也是為自己的一天充電,「從我家出發到海邊看日出,只要20分鐘就能抵達,太平洋的樣子每天都不一樣!」她說。

上午9點開始一天的工作,可能是在家,也可能是在光之島基地。當陽光從玻璃窗灑入,在地板上映照出教堂般的光澤,空間裡自然浮現儀式感,那是非常舒服的、獨自一人與世界相處的工作狀態。午後基地夥伴陸續到來,與人的交集變得緊密,節奏也和上午全然不同。這樣的生活習慣是在來到花蓮後才養成的,時間與工作完全由自己安排,即便忙碌,也能充分感受生命的餘裕。

移居花蓮後,她發現許多來花蓮的旅人,短短幾日的小住裡難以真正放鬆身心,使她開始思考如何藉由刊物出版,以花蓮自己的步調介紹地方,地方誌《Orip》於焉誕生。接上當時國民旅遊開始興盛的潮流, 玉萍於是將刊物作為向台灣各地推廣花蓮的文宣品,每期刊物有2000份留在花蓮,3000份則鋪展於台灣西部城市的誠品書店及咖啡館,漸漸地讓愈來愈多人循著刊物介紹,以深度旅行的方式,來到花蓮走入地方。

玉萍說自己其實是一個相對內向的人,卻相當喜歡花蓮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互動。因此她選擇用自己擅長的出版,作為與這個地方交流的方式。有些店家因為閱讀了她的介紹而向她致謝,但玉萍其實更感謝這些美好的故事與人物,共同編織出這座城市的溫暖。

接著她注意到東部缺乏出版平台,於是決定從基礎培力做起,在十一年前成立了「寫寫字採編學堂」,傳授地方青年從採訪、寫作、攝影到編輯出版的心法,透過書寫與教育,連結更多人與花蓮的故事。每年學員合作出版一本刊物,由前一期刊物銷售創造的營收,再去支持下一屆的出版,從成立至今已累績一百多位青年參與。面對青年歸來有時,離開有時,「我希望能在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給予充分的陪伴與示範,讓他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生命。我期待有一天,他們能飛得很遠,然後回來與我分享那些我無法親眼見證的世界與經歷。」

花蓮移居者來來去去,玉萍認為生命自然能找到能夠駐足且豐盛的地方,但她也進一步思考:「花蓮有很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不是能夠有好的生存條件呢?」當地就業機會有限,許多年輕人離開,玉萍決定創辦「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打造實體基地空間,開辦各種培力課程、自由人島聚,並創立線上職人館作為在地藝文工作者媒合工作平台,盼能為職人們留下更多可能,讓更多夢想在這裡生根發芽。

至於為什麼是「光之島」呢?玉萍笑著說:「我覺得每個人都是一顆恆星,每個人都會發光,不需要依靠他人的光芒。我只是想要證明這一點而已!」

地震之外!生命的豐盛與真實

2024年403地震過後,巨大的自然力量讓台灣人心惶惶,玉萍策劃了兩場與地震相關的展覽,其一是在花蓮文創園區舉辦的「記憶・太魯閣」影像記錄展,有未曾造訪過太魯閣的外國人從中感受到自然的壯麗,有災區的孩子寫下想盡快回到西寶國小上課的想望。在參展民眾留下的三百多張祝福字條裡,她發現面對震後的遺緒,與地震本身一樣,「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的發生」,發生當下所帶來的劇烈感受,會在生命中留下間隙,需要時間來縫合,但是,花蓮人在面對自然帶來的變動與挑戰時,其實充滿了生命的韌性。

另一場策展則是與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合作的八個藝術空間串聯,以及三十幾位花蓮各地居民關於地震感受的田調。布農族人說:「地震發生時,我們不尖叫也不說多餘的話,保持安靜才能判斷下一步的行動,因為我們是真實的人。」透過田調,她發現許多花蓮人是將地震收納在生活裡。

玉萍認為來到花蓮自身最大的改變,就是「變得真實」。就像那些經常出現在她生活裡靈光乍現的時刻,仰賴的是直覺,如果在相當嚴謹的組織或高強度發展的環境裡,靈感很容易被理智性的思考壓抑或修整;而花蓮的生活相對自由,因此玉萍總能感受到飽滿的能量。因為「真實就是輕鬆」,真實的面對世界,也真實地活在當下,說完她隨即莞爾一笑,「畢竟我記憶力不好, 如果一直說謊的話,可能會不記得答案。」

用專業創造地方連結

花蓮的魅力如何在觀光產業裡永續推進?玉萍舉京都為例,京都的觀光產業建立在居民原本的日常生活基礎上。當地人經營著傳統的店鋪與事業,並非為迎合觀光客而特意創造,到訪者願意付費體驗這份真實與純粹的生活方式。這樣先以滿足內需為基礎的經濟發展,能夠避免過度依賴觀光收入,並讓真正優質的店家能夠留下來並被看見。

「因為專業,才能活得單純」,這是玉萍居花蓮二十載的心得, 相較於不斷花時間創造人際關係,合作機會更多是來自於專業能力。過去在製作《自宅職人》系列的出版品時,雖然這些職人是花蓮的「少數族群」,但玉萍的報導讓未來想在花蓮創業或做一些事的人有跡可循。

對於創業,她提供的不是浪漫的想像,而是選擇參考經濟學的書籍,系統化地盤點資源,並細緻呈現產業的運作方式。例如,提供關於原物料採購、裝潢建議、客源開拓以及日常時間安排的資訊,讓讀者清楚「有人是這樣做的,如果你想留在這裡一起創造些什麼,也可以這樣試試看」。

關於花蓮的美好,如果你來到七星潭海岸,壯麗的太平洋與清水斷崖的險峻在眼前無限延展,有時甚至能看到天空中同時出現太陽與月亮。若是在城市裡散步,美崙溪畔沿途的風光也同樣令人著迷,「水邊盛開的文殊蘭、四月開著紫色小花芬芳的苦楝,以及粉色的穗花棋盤腳」,玉萍細數著自然風景。

震後花蓮,那些仍然留下來的美好的事物,更顯得彌足珍貴。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更多關於花蓮的故事請見雜誌。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莊傳芬 攝影/蔡傑曦 編輯/DOMINIQUE CHIANG
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
  • 文字/莊傳芬
  • 攝影/蔡傑曦
  • 編輯/DOMINIQUE CHIA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