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不言》嘉義壓軸登場!4米挑高展廳揭密:為何三大策展人都說「比台北更美」?
繼台北成功展出後,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偕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與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共同呈獻之「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緊接著在2025年初移師至嘉義故宮展演。
在嘉義溫暖的冬陽下,「大美不言」靜靜降臨!這場為期將近六個月的藝術盛宴,彷彿一場悠長美夢,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Paris’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與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共同打造,緩緩地將人帶進一個穿越時空的瑰麗世界。從台北故宮移師故宮南院,同樣匯集了跨越東西方的260餘件珍貴藏品,也是故宮嘉義南院邁入十週年的第一檔國際大展。
展覽主要策展人故宮余佩瑾副院長(左2)、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Béatrice Quette(右3)、梵克雅寶典藏與展覽總監Alexandrine Maviel-Sonet(右2)及ATTA建築師事務所總監Valentino Pagan(右1)
卡爾維諾曾說過,「經典是每一次重讀都像初次閱讀那樣,讓人有初識感覺的作品。」
儘管已經在台北故宮亮相,但來到故宮嘉義南院,「大美不言」仍然帶給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初相見的驚喜感!相同的主題,幾乎相同的展品(只有六件展品更換),空間更為挑高的故宮南院展廳,像是一座無聲的劇場,更加完美地呈現展場設計師田根剛的設計概念。光影打在精緻的藏品上,細節在眼前閃爍,又在下一秒隱匿。在這裡,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當你駐足在某一件作品前,每一個瞬間,既是經典,也是永恆。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華美藏品、梵克雅寶巧奪天工的珠寶工藝,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千古文物,這些東西南北、古今交錯的瑰麗,靜靜鋪展在展廳裡。走進去,彷彿不小心闖入一個穿越時空的夢境。它們都在沉默中訴說著同一件事:美不需要言語,美就在這裡。
或許,這場展覽並不試圖去解釋什麼,也不給出任何答案。它只是帶著一份溫柔,讓你在靜靜注視中,找到屬於美的感受與直覺。而在故宮南院展覽現場,《VERSE》特別專訪三方策展人,帶你一窺嘉義展場的獨特之處。
南院更能展現『大美不言』的魅力!--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余佩瑾
VERSE:最初規劃《大美不言》展覽時,就決定南北兩院都要展出嗎?
余佩瑾(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這是故宮首次與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和梵克雅寶三方合作策展,如此難得的機會,當然希望兩個院區都能夠展示。台灣雖然不大,高鐵一日生活圈就能連結南北兩地,但是我們發現南部的觀眾不見得都有時間北上,因此希望能夠把這個展覽分享給更多人看見。故宮不只是要和嘉義人做朋友,還要跟嘉義人的朋友做朋友。此外,今年也是嘉義南院成立十週年,能夠為地方展覽創造國際化的視野,更是別具意義。
VERSE:非常好奇,故宮南院和北院展場有何不同?
余佩瑾:最大的不同,在於嘉義南院的建築比較新,展場空間比較方正,環境設施也比較好。台北故宮畢竟已經是60歲的老房子了,原來的天花板設計只有2米8高,不像南院有4米挑高。
因此雖然嘉義南院的展場面積,比北院來得小,但是挑高的4米空間,整體視覺卻更為寬闊通透,反而更能精準呈現展場設計師利用燈光明暗對比效果,所要傳達的「皮影戲」概念,讓主題氛圍更加立體完整。所以當我走在裡面,才突然意識,原來五個展區的顏色如此清晰分明,此外,少了天花板的壓迫感,讓觀者得以更加沈浸在其中,是嘉義南院最大的優勢。
VERSE:這次故宮南院的展品,也做了些許的調整?
余佩瑾:根據故宮保存文物規定,捲軸書畫、掛毯織品的材質本來就比較脆弱,最多只能展出3個月,所以必須要替換展品。但調整並不大,共計6件展品而已。再來,嘉義南院本來就設有亞洲織品陳列室,因此我們特別挑選漂亮的日式和服黑地彩蝶紋外套,替換原本在五彩繽紛蝴蝶展櫃裡的展品,如此一來,也讓嘉義南院得以展示專屬南院的特色收藏。
故宮南院館藏日式和服黑地彩蝶紋外套
VERSE:這次許多人都對翠玉白菜以直立站姿亮相,感到印象深刻。
余佩瑾:林懷民老師來看展時,也對我們說,站立的翠玉白菜看起來好有氣勢!但其實不是我們讓翠玉白菜站起來,而是原本的翠玉白菜,本來就是採取立姿展示。收藏於紫禁城永和宮的翠玉白菜,最原始的底座就是立擺在一棵木雕靈芝托盤和珐瑯花器上面,是後來的故宮玉器專家那志良先生認為,白菜應該是生長在土裡,而不是在靈芝上面,於是就把白菜拿出來,另外再量身打造了一個木雕托盤底座,才形成大家日後印象中的斜立陳列方式。
VERSE:歷時長達七年策展,中間遭遇疫情停擺,波折不斷才順利完成的《大美不言》,對您來說,最大的感動與收穫?
余佩瑾:故宮有將近70萬件的館藏文物,裡面包含了許多文化交流的底蘊,但我們平常很難一件一件找出來研究。因此透過這次的三方策展,會讓你突然明白每個文物背後蘊含的深厚美學技藝和文化背景。好比策展最初,我們一開始都是先從表象開始尋找展品,比如這個主題是菊花,大家就把所有菊花元素作品都放在一起對照;主題是孔雀,大家就要想辦法把孔雀聚集在一起⋯⋯而當物品都聚集在一起之後,再進一步去研究比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工藝技術,又會發現原來沒有想像中的簡單,甚至進而找到東西文化相互影響的脈絡,這都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而當你放下成見,把原本看似不起眼的文物,放在一起對照,再度碰撞出新的美學火花,更是始料未及。雖然過程中,難免有東西方PK的味道,可是令你感動的是,即使在璀璨奪目的珠寶面前,故宮的歷史文物依然毫不遜色,完全不輸喔!會讓人心底更加充滿感謝,這次促成三方展覽的所有緣分,創造出全新的美學視野與高度。短期之內,我想台灣應該難得會再有規模如此盛大的展覽。
VERSE:今年適逢故宮一百週年,接下來有什麼特別推薦的展覽嗎?
余佩瑾:今年10月,故宮院慶大展「甲子萬年」特展將於南北院區同步登場,這次除了是曬國寶的好時機,我們希望說一個關於文物與故宮的成長故事,以及故宮在台灣75年的發展與世界交會的歷程。特別的是,鎮院三寶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將首赴故宮南院展出。還有許多珍稀文物,難得曝光,比如傳世顏真卿手書第一書蹟〈祭姪文稿〉。
真正的美,是穿越過去、現在和未來!-- 梵克雅寶典藏及展覽總監Alexandrine Maviel Sonet
VERSE:從台北故宮到嘉義故宮,您覺得這兩個場地有何差別?
Alexandrine Maviel Sonet(梵克雅寶典藏及展覽總監):最大的差異,在於空間感。由於天花板更為挑高,反而能展現燈光與色彩的變化,也更加貼近我們當初規劃展覽時,想要營造的奇幻詩意世界,讓人完全沈浸其中。此外,展場的動線規劃也更為流暢,從前一個展區過度到下一個展區的轉場平衡感,都掌握地剛剛好。即便你已經在台北故宮看過一次,走進嘉義南院,仍然會有彷彿第一次欣賞的感覺。
VERSE:有沒有哪些展品,讓你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呢?
Alexandrine Maviel Sonet:有些展品,由於陳列位置改變與燈光關係,反而更能凸顯它的特色,比如在「Nature自然萬物」展區,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典藏的巴洛克水晶花瓶的透明質地,以及梵克雅寶胸針飾品的工藝精細度,都更加清晰可見、引人注目。
CHRYSANTHEMUM胸針_1937 年_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
VERSE:現代人習慣利用數位網路,廣泛接收各種藝術創作和視覺影像,但是透過《大美不言》這個展覽,卻讓人重新發現古物珠寶之美,因此非常好奇,在科技浪潮下,您會如何看待當代藝術之美?
Alexandrine Maviel Sonet:這也是我們三方策展人在討論規劃時,企圖打造的核心精神:「永恆性(Timeless)」。舉例來說,這次故宮展品有一件由玉石雕刻而成的仕女舞者,這是2000年前工匠所製作的作品,但它的模樣看起來非常地現代摩登,絲毫沒有過時的感覺。這就是我們所想要展示的,真正的美是永恆的,穿越過去、現在和未來。
因此在策展時,我們格外注重作品細節的呈現,有些展品輔以放大展示的觀賞功能,就是希望讓人們能夠看清楚這些巧奪天工的精密小地方。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因為現代藝術往往側重於展演大型宏偉的作品來吸引觀眾,但這個展覽卻反其道而行,重新聚焦在那些小而美麗的事物。比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雕橄欖核舟 (底刻《後赤壁賦》全文)作品,就令人感嘆動容,居然有人花了那麼多時間在打造這樣一個迷你作品,因此你必須要親自到現場來看,才能感受到工匠的鬼斧神工和創意。
你需要花時間細細觀察,才會注意橄欖核裡頭船上的人,他們在做什麼。因此,不同於現代人追求即時點閱率、快速美的刺激,你一定要花時間慢慢觀賞,甚至得要反覆來看好幾次,細細品嚐,才能把每個展品的特色之美看進眼底,完全急不得。而且每一次的觀賞,都會發掘新的細節,
雕橄欖核舟 (底刻《後赤壁賦》全文)作品
VERSE:這趟漫長的七年策展之旅,終於抵達終點站,嘉義故宮。你會形容這是一個Perfect ending (完美結局),還是New Beginning (嶄新開始)呢?
Alexandrine Maviel Sonet:我想,這絕對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因為透過我們策展三方的東西對話,共同建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策展視角。
除了中間碰到疫情之外,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我們策展三方,如何達到一致的共識。畢竟,我們每個人對於事物的看法都不同,各自都有各自的觀點,比如我是站在珠寶設計觀點。因此最初,如何在分歧對立的意見裡找到三方都認同的想法,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但隨著三方溝通愈來愈密集,特別是彼此在過程中的各自觀察和相互影響,讓彼此的視野慢慢聚焦在同一個方向,這些過程都是非常有趣且難得的經驗。
VERSE:你提到了各自的影響,梵克雅寶珠寶是否有受到東方文化影響的設計呢?
Alexandrine Maviel Sonet:當然有的。例如1920年代所製作的龍紋盒和使用琺瑯模仿漆工藝的作品,靈感就是來自於亞洲。另外像是這次展示的菊花圖騰珠寶作品,設計靈感也是來自東方。菊花對我們來說,就是東方的象徵。
但是我想再回來談「永恆性」的核心精神,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那件2000年前的西漢玉石仕女舞者,它真的是一件非常精緻的作品,透過簡單的優雅線條就能傳遞出動態之美。而在同一個展區,有另一件來自巴黎裝飾藝術館的純棉織品雕塑作品,這是一件非常現代的作品,然而我卻觀察到,許多觀眾會同時被這兩個作品所駐足吸引。這意味著什麼?兩件來自不同文化的作品,雖然相隔兩千年,卻能同時引發相同的感動與共鳴,我認為這是非常觸動人心的事情。
這也是《大美不言》最珍貴的地方,不需要言語,穿越東西方,就能感受美所帶來相互影響的力量。因此,這也是一段發現美的旅程,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解讀方式,來體驗這個展覽,找到感動你的大美。
玉石仕女舞者/ 圖片來源_嘉義觀光文化局臉書
我比在台北時更喜歡它!--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策展人Béatrice Quette
VERSE:能否談談你對台北與嘉義,這兩個場地的感覺?
Béatrice Quette(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策展人):雖然這是同一個展覽,但由於展場空間的不同和展示順序的改變,也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重新欣賞這個展覽。老實說,我甚至比在台北時更喜歡它。
VERSE: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Béatrice Quette:新的空間,讓我們得以用新的視角重新看待一件作品。因此,我在台北最愛的展品就跟嘉義不一樣。在台北故宮,每個展示櫃的間距相隔較遠,但在嘉義的安排卻較為密集,這樣的設計,反而會讓觀眾更容易發現展示櫃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創造出有別於台北的細節與體驗。
嘉義更加挑高的空間與採光,也更加清晰呈現巴洛克水晶作品的澄淨通透感,還有菊花主題系列,一共包含兩個展示櫃、八件作品,透過這些物件講述一個從法國到中國、再到日本,接著又回到法國的故事,非常美麗。
而且當佈展從台北移師嘉義,我們三方團隊也不斷問自己,還有什麼可以做得更好呢?如果可以把所有細節調整地更完美,那就試試吧。
VERSE:經過七年漫長策展過程,對於美,你是否有新的定義呢?
Béatrice Quette:我不會企圖去定義「什麼是美」,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我認為美是非常個人的事情,你可能會覺得這瓶礦泉水很美,但我不認同。反之亦然,一個人對美的喜好,往往根據他的生命經歷和人生歷練,有所差異。而且,你在20歲覺得美麗的事物,可能到了30歲或60歲又有不同的觀點。美,是會隨著時間演變的。
身為一個策展人,我當然也會有主觀的審美標準,但是在佈展時,我會特別挑選別具歷史意義或工藝價值的展品,儘管它們並不是我最喜歡的,但我不會讓「我喜歡這件」或「我討厭這件」這些主觀意識影響我的決定,因為每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即使你有屬於自己的偏好,但有時候,你第一次看某件作品時並不喜歡,甚至覺得無感。然而,隨著時間和不同環境的推移,你可能會開始對它產生興趣,甚至忽然覺得它很美⋯⋯簡約可以是美,繁複也是一種美,完全取決於你的品味與人生階段。
VERSE:我想,這就是這個展覽如此特別的原因,裡面有太多厲害的細節,你必須親自走訪才會知道,不能只是透過手機螢幕。
Béatrice Quette:沒錯!當你用手機觀看,一棟30樓層高的建築物和一枚戒指的大小,其實在螢幕上的尺寸都是一樣的,即便你用手機放大視角,仍然看不到最精密的細節。但是當你來到展覽現場,至少可以用三個不同立體視角來觀看每件作品,正面、左面和右面,這是手機和電腦螢幕無法做到的。第一次看時,你會以為你注意到很多細節,但是當你換個角度,第二次看時,又會發現很多新的東西,你無法只用同一個視角看完所有作品。
VERSE:我們如何在生活裡,培養對美的感知與品味呢?
Béatrice Quette:保持好奇心,並且隨時張大你的眼睛,去觀察周遭所有事物。
是的!所有事物,然後你就會找到美。美與價格無關,與貼文按讚數無關,也與既定標準無關。但是如果你不打開自己的心靈,不張開自己的眼睛,不環顧周圍的真實事物,而只是死盯著手機螢幕看,那你就找不到美。螢幕上可以有美,但現實中的美,是這個物件原始的模樣,而不是某個人為你製作或拍攝的影像。唯有你自己去看,你才會創造屬於自我的視角與審美品味。
例如一棵樹,你可以看見它隨著不同時間點、在不同光線下移動,產生不一樣的顏色。所以,不要自以為,「喔我已經看過了」,而是要一看再看,隨時抱持你的好奇心去看。
「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日期:2025年1月23日至4月20日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南部院區
開放時間:
週一休館
週二至週五 | 09:00~17:00. (如遇特殊活動,依活動時間)
國定假日及星期六、日 | 09:0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