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ERSE 2022|第59屆金馬獎系列專題 ❍
張孝全:我的顏色是灰色,一個中性的顏色
張孝全專注而自在地回應每個問題與當下。今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他說以前的他不懂得表達,想得再多說出口的只有「是」,直到這幾年才找到了方法,一點一點打開自己。改變他的是家庭,更是走過這麼多年的累積。
張孝全專注而自在地回應每個問題與當下。今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他說以前的他不懂得表達,想得再多說出口的只有「是」,直到這幾年才找到了方法,一點一點打開自己。改變他的是家庭,更是走過這麼多年的累積。
「我覺得我是灰色的。」張孝全說道。
灰色,對張孝全而言是個中性的顏色,是等待改變的準備。身為演員的他,要能隨時準備接受不同角色、劇本以及人生階段,才能不尷尬地、自然地接受所有可能。
這個基調是這幾年才形成的,但對張孝全而言並沒有所謂的轉捩點,而是對於「嚮往」的累積,「入行這21年,我一直在經歷、一直在接受,會看到很多你所嚮往的人、個性和說話方式。」這些嚮往的模樣存在他的腦海裡,一有機會便靠近一點,直到最近他才真實感受到,接近了理想中的自己。
肯定與否定之間
回想一開始,張孝全踏入演藝圈的原因很簡單,只是為了不花父母的錢買車。
2001年,他第一次出演電視劇《尋找Mr. Right》時,甚至還不理解何謂「演戲」。「第一天拍戲的現場,看著所有人照著劇本做出反應,他們在笑、在玩,而我非常緊張,感覺我前面的人都是神經病——你們為什麼要開心?」第一天是場震撼教育,拍攝結束,在回程巴士上的他,是空的。
那時的他發現,自己是個沒辦法表達的人,說不出到底哪裡不對勁,接下的戲也無法中途停止,但也是在此同時,他察覺「表演」是個可以探索與了解自我的過程。
張孝全陸陸續續接演了多齣電視劇,包括《十八歲的約定》、《孽子》、《極速傳說》等,一個接一個不同的角色與人生,讓他看見自己的各種狀態,從中了解自己、否定自己,然後再次了解並再次否定,雕磨著最嚮往的自我——這一點也是他認為演戲最有趣的地方。
「我不是一個會設定目標的人,就只是有一個大方向,慢慢靠近。但唯獨我一直希望,能夠在不同文化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這個想法他曾想過要在28歲時實踐。
當時張孝全心想或許可以申請國外學校念書,也有了屬意的學校,他找了該校畢業的導演、設計師討論,存夠了錢,心想就算申請沒通過,也打算先到語言學校學習,體驗當地生活。但在此時,他接到了一個他從未挑戰過且喜愛的劇本。「那時覺得好像也沒關係,不用那麼貪心,我現在演戲其實滿快樂的,我好像也不用一直想著我一定要去體驗國外生活。哪一天我退休了,或六七十歲或時也可以去做——也或許到時我根本不想做了。」
放下了非去不可的想法,張孝全開始全心專注在演戲,一路演到現在。
自我與角色的百分比
曾有段時間,張孝全演戲太過用力緊繃,入戲的方式是將自己全然塞進角色裡頭,將走路、呼吸、思索都變成「他」的模樣。直到2020年接演《誰是被害者》,他才發現土法煉鋼方式無法再繼續下去,因為那個角色距離真實的自己太遙遠。
《誰是被害者》裡,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是一位帶有亞斯伯格特質——比起「症」,張孝全更希望以「人格特質」來形容——的鑑識人員。「這樣的特質當然可以有一些詞彙去描述,但現實生活中他有太多可能,是接近所謂自閉症還是泛自閉症?他是不是有找到社會化的方法?」
方毅任的模樣有太多可能,多到無法將自己「塞」入其中,自此對於角色有所設定成了必須,也讓張孝全想通:準備一個角色應該要先認知他的核心,再透過自己的百分比去靠近,「其實每個人體內都存在著各種情緒、人格特質,只是百分比占多少。所以我提取自己的百分之幾去靠近,然後想像、放大。」過去演戲經驗的積累、從不同演員身上所觀察到的嚮往,從那一刻開始轉化成他構築角色的養分。
而另一個讓張孝全改變的,是孩子。他在家庭中的身分不再只是人子,也成為了人父,有了對於孩子的關懷與擔憂,他開始理解父母的感受,變得柔軟,「以前覺得柔軟就是你低頭、示弱了。但我現在覺得那是一種溫柔,而且讓我比以前更強大自在。」
對張孝全而言,過往的自己能不顧一切、隨心所欲,是因為沒有什麼好擔憂;有了家庭後他依然不顧一切,是因為清楚明白為了什麼而做,孩子正是他持續努力的動力。
如今,張孝全對於角色的揣摩,更多是透過劇本尋找角色的缺點。劇本裡的主角大多充滿完美人設,但沒有人該是如此,所以他尋找角色的自我與自私,使其變得立體,「當你找到人物特質,放入某場戲,就會起化學變化。或許下一場、下下一場戲,事件開始發酵,這個角色不一樣的狀態便會出現。當角色真實起來,同一段台詞情緒是不一樣的,也或許同樣的台詞會有變動的可能性。」
《罪後真相》中,張孝全飾演的名嘴劉立民,便是有著多重可能性的角色,一方面要保住逝去妻子所開創的節目,另一方面則要保護女兒在事件中的安危。在各種版本的劇本中,劉立民曾是頹靡不得志的形象,也有帶女兒模擬命案現場的偏激行徑,直到開拍的前一晚,他與導演的討論都不曾停歇。
「我還記得那天晚上我問導演:『你決定劉立民是什麼樣子了嗎?』他說還沒,反問:『那你準備好了嗎?』我說沒有,他就說:『那不如我們邊拍邊找你覺得如何?』,我說:『挺好的。』」
最終,劉立民在拍攝過程中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在女兒、利益、事實真相以及「後真相」間游移,也讓張孝全入圍「第59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張孝全將自己保持在灰色,讓自我與角色同時存在,等待故事裡的矛盾與衝突發生,碰撞出角色最有機的一面,讓每一個角色都是只有張孝全才能詮釋出的樣貌,也讓每一個張孝全都是不同的張孝全。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Mion
讀的是食物設計,寫的是影劇,做的是Podcast。曾任《VERSE》聲音部編輯,畢業於米蘭工設學院。嘗試著各種說故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