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魏德聖新作《BIG》曾沛慈╳ 鄭又菲:陪伴,讓生命足以乘載不可承受之重
由魏德聖執導的電影《BIG》聚焦在六位住在816病房的癌末病童,他們的童言童語、在病房中發生的大小事,讓沉重的生命議題多了歡笑的氣氛。扮演母親的曾沛慈、飾演女兒的鄭又菲在戲外也流露出母女般情感。
在偌大的白色房間裡拍攝、玩耍,演員曾沛慈引導著活潑好動的小童星鄭又菲,兩人的面容幾分相像,彷彿真的是對母女——導演魏德聖就是因為兩人神似,決定找她們飾演電影《BIG》中的源源與源源媽。
《BIG》故事雖然發生在醫院裡,卻不悲情沉重,反而無比歡樂。六位個性、家庭際遇截然不同的「816戰士」,勇敢抗癌,不讓病魔打擊小朋友想繼續活著的決心。而源源是其中最勇敢的一位,即便治療旅途並不順遂,也不想讓媽媽擔心。
曾沛慈曾以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拿下「第54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鄭又菲也曾在《想見你》中與許光漢對過戲,但這是兩人第一次主演電影。也因為這次拍攝的經驗,引領她們踏上不一樣的人生及演藝旅程。
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對於這個劇本,剛滿十歲的鄭又菲一開始是想拒絕的,因為要飾演這個角色,她必須剃光留了九年的長髮——對那時的她而言,是用所有人生累積來的頭髮。
魏德聖為了說服鄭又菲,親自述說整個劇本。鄭又菲聽著源源的勇敢與堅強,無論再痛苦都要活下去的努力,早慧的她感動得落下了淚,決定接演,「導演還跟我說,我們不只是在拍電影,也是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使命感給了角色重量,讓每一場戲都不輕鬆,「因為要帶著體會與理解讓故事發生,心態上不能放太鬆。」曾沛慈說。孩子們為了戲剃了光頭,在病房裡玩鬧的畫面令人感覺幸福又心疼,讓飾演家長的演員也自然地將自己的情感放入其中。攝影機遠遠地對向病房,魏德聖不做過多引導,讓故事在角色之間自然地流淌而出。
816病房每日發生大小事,有宗教不對盤、婚姻鬥嘴、情竇初開等日常景象,而治療癌症只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魏德聖不想讓故事變得悲苦而濫情,特別在電影加入動畫元素,把兒童抗癌的心理狀態做成部落勇士與敵人戰鬥的情節,讓電影在節奏調性上增添歡樂氛圍。「導演想要挖掘的核心,是再後面一層的情感,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曾沛慈表示。
無法虛假的感動
每一次投入角色都得把自己剝去,曾沛慈慶幸自己擁有演員跟歌手兩個身分可以相互調節。拍戲是集體創作,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和不同的演員、創作者碰撞,「大家的真的會有一種革命情感,有時候想起來會很懷念。」
「電影中的場景、情節讓我無法不當真。」曾沛慈說,那不只是因為場景美術真實,更是因為和六位童星長時間相處培養而出的情感,「他們很敏銳,大人的虛假小孩都感覺得到,這層因素加進來後,讓那幾個月的相處變得非常真誠而深刻。」
而鄭又菲從有記憶以來,就是個愛表演的人,四歲開始拍廣告、六歲開始演戲,「能夠在電視上看到自己很酷。」她笑著說,平時上課跟練舞是要把同一件事情練到好,但演戲每一次都是重新開始,一個劇本就是一個人生。
能和不同演員一起排練、互動、完成一件作品,也是鄭又菲喜歡演戲的一大原因。這次在《BIG》中,為了能夠更靠近角色的處境,她與其他幾位小孩演員一起上了許多表演課,其中一個作業要他們寫一封信給爸媽,不特別指是給現實或戲中的爸媽。讓鄭又菲印象深刻的一封信,是同樣飾演抗癌兒童的謝以樂在他的信中寫道:「謝謝爸爸媽媽,下次如果你們想我,可以拿我的玩具,我會在上面看你們的。」書信以靈魂的視角安撫還在人世間的家人,讓鄭又菲很感動,那是她還無法望見,抵達生命終點後的溫暖。
生命之所以沈重
「那段期間又菲懂事了不少。」談起女兒拍攝《BIG》後最大的改變,又菲媽媽感性地說。拍攝電影時,鄭又菲才九歲,過去雖然就知道「癌症」及「生命」字面上的意思,但《BIG》讓她感受到它們實質的重量,變得更加珍惜活著,以及和爸媽相處的時光。
其中一場戲,源源媽抱著病情不樂觀的源源在病床上哭泣——生病的痛苦、想活著的欲望、對於死亡的害怕、不想讓媽媽擔憂等數種複雜的情緒全數交雜在一塊。曾沛慈跟鄭又菲都說,這是最難的一場「魔王戲」。
「那一場情緒很重,喊卡之後我有點煞不住車繼續哭,突然感覺到有人從後面抱我,原來是又菲。」曾沛慈望著鄭又菲說,那一刻有點魔幻。
戲裡的情感仍在延續,讓那擁抱也像是離開的源源向源源媽投以溫暖擁抱,兩人角色與情感從戲中穿越到現實生活,彷彿源源在最後一刻卸下不想讓媽媽擔憂的成熟,真實地向她撒嬌。「我很感謝她的擁抱,對我來說是個很靠近的舉動。」
「我曾經想過如果哪天生病了,不僅要花很多金錢與時間進行治療,還會很痛苦,是不是乾脆放棄會比較輕鬆?」曾沛慈說。但在經歷了《BIG》後,她確信這個選擇沒有辦法如此簡單,開始思索若身邊至親至愛都還在,自己能否像劇中的孩子一樣,如此堅強面對生命的難關?
「以前印象中的癌症病房,大家都是病奄奄的,很安靜沉默的那種。」鄭又菲說,但因為這次拍攝經驗,以及源源的角色讓她改觀。源源即使知道自己的病情,依然唱歌、練舞、談戀愛,很努力地想要活下去。她不確定若是自己面對這樣的難關,能不能像源源一樣堅強,但《BIG》及源源的故事確實讓年輕的她擁有面對生命沉重的勇氣。
正因為816病房裡有抗癌家長與小朋友的彼此支持,大家才能以較輕鬆的方式直面生死,「當你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時,真的差很多。」曾沛慈說。就像當源源因為化療要在廁所剃去頭髮時,她選擇把門敞開,邊剪頭髮邊看其他的病童夥伴玩耍。歡笑替代了本該存在的淚水,其他孩童為源源送上帽子與假髮,讓原本迫於無奈的選擇,變成造型百變的可能。
「陪伴很重要。」鄭又菲說。面對生命難題,無論病人、家屬、醫生或旁人,沒有任何選擇是簡單的。但真實的陪伴,或許能讓不可承受的生命變得不那麼沈重。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Mion
讀的是食物設計,寫的是影劇,做的是Podcast。曾任《VERSE》聲音部編輯,畢業於米蘭工設學院。嘗試著各種說故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