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摔不壞」手機殼王國!盜版競爭、代工碰壁,犀牛盾兄弟檔跨過哪些創業難題?
你知道知名手機殼犀牛盾其實是台灣品牌嗎?一對來自中台灣的兄弟,靠超越軍規的防撞、防摔產品起家,12年一路跌跌撞撞,走出如今的成績。
在美國經典卡通《德克斯特的實驗室》中,8歲的天才科學家德克斯特,在書櫃後面藏著一間秘密實驗室,但他的姐姐蒂蒂卻總是越過各種機關闖入,破壞德克斯特的發明。
同樣在實驗室中摸索,犀牛盾創辦人王靖夫比德克斯特幸運得多。在博士實驗研究中,他意外調配出特殊防撞材料,弟弟王靖諭並不是破壞王,而是隔天立刻向公司遞出辭呈,兄弟兩人開始打造一系列手機週邊產品,攜手踏上12年的創業路。
犀牛盾防撞貼鐵鎚測試
這是台灣知名手機殼品牌犀牛盾起家的過程。犀牛盾於2012年創立,銷售手機殼、螢幕保護貼等手機周邊產品,以防摔、防撞聞名,起家自中台灣,卻早已躍上國際舞台。以銷量來看,犀牛盾一年賣出的手機殼,可以疊出100座101大樓,其中高達70%都銷往海外,尤其以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為最大市場。雖然沒有公布明確年營收數字,不過犀牛盾分享, 2019年至2023年間的銷售年均複合成長率達35%。
創辦人王靖夫、王靖諭是親兄弟,30歲後半的年紀,旗下已經有500多名員工,公司坐擁台中南屯的獨棟總部大樓。採訪當天,兩人穿著簡單的白襯衫,言談舉止依然帶著點少年氣,「創業12年,其中5年都在求生,今年好像一切才剛剛開始。」王靖夫笑著說。
「像鼻涕」的防撞材料,圓兩兄弟創業夢
一切冒險的開端,其實是哥哥王靖夫在英國劍橋大學念材料學博士時,從研究中走出來的一條「岔路」。當時他的博士論文正在做車用氫燃料相關研究,為了保障氫氣實驗的安全性,需要自己製作防爆箱,沒想到意外調配出一種「像鼻涕般黏黏的材料」,不只不怕破裂,還兼具彈性和抗摔性。
王靖夫腦中馬上有些小燈泡亮了起來:「可以用它做個產品吧?」沒想太多,他立刻把測試影片寄給人在台灣的弟弟王靖諭。
當時王靖諭在和碩做客戶經理,看完影片隔天,居然立馬遞出辭呈,準備和哥哥一起創業,「我覺得這次不下去做,好像會後悔。」王靖諭雲淡風輕地說。對他而言,離開大公司的羽翼投入創業的荒原,並不是一個太艱難的決定,因為兩兄弟一直都在等創業的信號。
他們從小就愛動手做,從最早一起拼樂高積木,接著開始拆卸各種機械設備,想知道其中原理。高中時更異想天開,發明2B畫卡印章,想解決大家畫卡時塗出範圍、速度太慢的痛點,讓學生把碳粉蓋上去快速完成作答。
從這類解決生活問題的想法出發,兩人的創業夢開始萌芽,在生活中不斷尋找靈感,甚至珊瑚復育的解決方案都曾經在選項之列,但每一個想法都在商業價值上卡關,只能胎死腹中。
而這款防撞材質,正好搭上一個最佳的商業機會──iPhone 4問世。
做為蘋果劃時代的智慧型手機產品,iPhone 4有一項致命缺點,就是玻璃螢幕容易破裂,兩人決定用這個新材料製作一款防撞擊貼膜,準備搭上這波智慧型手機的風口起飛。
關卡1:找代工大吃閉門羹,為量產整年沒日沒夜
產品有了想法,但遇到的第一個坎就是「誰來幫忙生產?」
王靖諭過去待過和碩,工作中經常做陌生拜訪,起初胸有成竹,「我以為已經學會人家的本領了,把公事包用紙塞得滿滿的,穿著西裝很有料的樣子,去工廠一家家拜訪。」
然而面對的現實是,當你沒有量可以喊、沒有單可以秀,兩手空空的年輕創業家,就是只有乾坐在警衛室等待的份。於是他們開始嘗試各種怪招,例如請警衛吃檳榔、抽菸,打聽總經理分機電話,但打過去後只獲得一句:「你誰?」
經過一連串的碰壁,他們決定換方向嘗試,不再直攻代工廠,而是往上一層,接觸賣機器的設備廠,「我們假裝自己要買設備,去想辦法問問題、認識人。」王靖諭說,他們希望先掌握一點業界知識和人脈,才能離代工廠的距離更近一些。
設備商WITTMANN的台灣總經理陳凱翔,就是在這段時期認識兩兄弟。陳凱翔回憶,當時聽朋友說有兩個年輕人想創業,有問題想請教,「結果他們還真的什麼都問,凌晨兩點也來問,早上六、七點再問,下飛機也問上飛機也問,我那時候忍不住想說,怎麼會這樣子……。」
心中無奈,卻抵擋不住兩位青年的熱情,從問題中聽出他們有底子,也積極肯學,便開始帶他們去看工廠,了解設備原理,並一步步介紹客戶給他們認識。有了人脈,兩兄弟找夥伴的努力終於有了起色。
「他們兩個太拚了,沒日沒夜的,臉都長痘痘又睡不好,拜訪客戶還喝茶喝到吐。」陳凱翔回想兩兄弟當時的拚勁,亦師亦友的他忍不住心疼。
因為防撞膜要抗衝擊,也不能太厚重影響視覺效果,甚至只要有一點點不平整,表面就會出現眩光折射,為此兩兄弟花了一整年天天進工廠盯進度,和代工廠一起研究如何調整配方和機台參數,測試好幾批、砸了上百萬元資金,才真正把第一款防撞膜做出來。
關卡2:募資失利、寄送卡關,連南極訂單都得送到
拿著自豪的產品,興沖沖開始準備賺錢,他們瞄準的銷售管道,是全球最大的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我們想說,其他人的募資過程看起來很簡單,放上去幾天自然就達標了。」兩人胸有成竹訂下30天募到5萬英鎊(約新台幣200萬元)的目標,卻沒意識到行銷的重要性,單純掛在網站上擺著,結果支持者不到20人。
他們連忙想辦法補救,再度啟用了「亂槍打鳥」策略,到處寄信、寫FB訊息給名人、媒體,希望有人願意幫忙宣傳,連籃球員林書豪和美國總統歐巴馬都不放過。所幸真的打中幾家知名科技媒體,其中《Mashable》的專訪獲得大量關注,文章上線當天募資就進帳超過5,000英鎊(約新台幣20萬元), 最後,他們以超越目標的73,716英鎊(約新台幣300萬元)完成任務。
產品賣出3,000多份,下一個關卡也跟著來,訂單來自全球60幾個國家,最遠的地址甚至有南極的觀測站,必須先寄到阿根廷,再由補給船運送過去。「我們簡直是踏進另一個地獄。」王靖夫笑著說。
兩兄弟找來兩個好友幫忙,四人天天睜開眼就開始包貨直到半夜,面對格式混亂的後台,和各種退件、改地址、改手機款式的要求,各國郵政系統的寄送速度差異,也導致客訴不斷。
創業家都知道,每一次卡關都可能攸關存亡,因此拚命尋找解方是唯一方法。寄送過程混亂,他們就自己寫程式建立自動化系統,解決後台格式問題,讓資訊即時更新;找不到合作通路,就自己建立官網銷售,不只少一層抽成,也讓品牌慢慢打響名號。
手機殼快速孵化,砸10億蓋工廠「拚循環」
帶著這兩年拚博的基礎,兩兄弟繼續打造品牌下一個成長動能——手機殼,過程同樣命運多舛,甚至被共同奮鬥的廠商背叛,偷拿技術跟配方做仿冒品降價銷售,「真的很壞,也很傷士氣。」王靖諭說。
但有了過去累積的經驗,他們很快就振作起來,用短短8個月做出防摔手機殼新產品,上架募資平台,一口氣就募到1,000多萬元。
防撞貼、軍規手機殼、不發黃的透明手機殼,犀牛盾不走一般品牌以外型設計為優先的路,透過材料研發的專業一路直搗消費者痛點,慢慢在業界站穩腳跟。
「能夠溫飽之後,你才有餘力去追尋理想。」熬過創業前5年的生存戰,王靖夫真正想做的事才開始孵化。
全球每年售出超過10億支手機,若每支手機用一個保護殼,並3.5年更換一次,每年至少會有3,500萬個手機殼被閒置或廢棄,而手機殼大多是複合材料,難以被分解或徹底回收。
王靖夫認為,犀牛盾身為材料科技起家的廠商,有義務從最源頭解決廢料問題,於是他們耗費5年時間測試,終於在今年發表出一款零廢手機殼,全機只有使用單一材料,能夠重複分解、製造6次,都完全不會影響到手機殼產品的品質。
為了長期發展這個循環產品線,他們下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砸10億元蓋工廠。「假如我每一件新產品或材料,都要跟以前一樣回頭去求工廠幫忙、來來回回討論,時間一定會拉得非常長。」王靖夫指出,想要累積研發實力,並掌握訂定標準的能力,一定要自己擁有工廠。
10億元不是小數目,犀牛盾幾乎把當時賺的錢全部砸下去。當時王靖諭也曾試圖踩剎車,兩人經歷衝突,「等於是要犧牲掉公司的發展,告訴大家說,為了這樣的理想,我們公司這幾年先不要賺錢,這樣的觀念確實很難讓人接受。」王靖夫說。
然而這正是兄弟合作最珍貴的地方,如同當年決定創業的默契,儘管是如此重大的決定,兩人終究擁有相同的價值觀,能夠達成共識。「比起手機殼的外型、銷量,我們更想為品牌創造價值。」王靖諭說。
12年走得跌跌撞撞,犀牛盾的產品有人熱愛、有人不愛,不變的是兩兄弟靠犀牛般強健的毅力走到現在,然後還要繼續走下去,「創業就是99.99%的時間都在生氣,可是那個0.01%,會支撐你走下去。」王靖夫說。
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