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誰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金點年度最佳設計「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建築師黃筠舒展現老屋接軌未來的可能
Promotion

誰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金點年度最佳設計「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建築師黃筠舒展現老屋接軌未來的可能

長年投入文化資產研究與再設計的建築師黃筠舒,從小熱愛歷史,更透過設計專業讓歷史接軌當代與未來。她主持的時境建築師事務所透過「榕錦時光生活園區」的再生設計規劃,回應了台灣獄政歷史,榮獲來自日本的「Good Design Award」以及國內的「金點設計獎」等多項大獎,在在顯示她所規劃的老屋活化作品,傳遞出以設計推動城市未來的可能。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下文簡稱榕錦時光)位處台北市核心地帶的大安區,在金山南路、金華街一帶,前身是「臺北刑務所」與「臺北監獄」官舍群,乘載著從清領、日治到戰後的人文故事。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原延續清領時期的監獄建築成立臺北刑務所,而後遷移到此地,造出全台最大規模的現代化監獄,並拆除台北府城牆作為監獄四面圍牆,戰後於1950年代由法務部接管並沿用為台北監獄,直到1963年台北監獄搬遷,原先的住民與公務員、後來的城鄉移民居住於此,在1970年代形成華光社區。2000年後,街區再面臨都更、房舍被迫拆遷的城市議題。

透過多方人士協力,臺北刑務所官舍以及其南面的臺北監獄圍牆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1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和古蹟,還有十幾株樹木受到老樹保護。從此,臺北刑務所官舍歷經空間修復工程、再利用設計階段。

黃筠舒接下此區域的調查與再利用規劃之後,決定不只要保留歷史,更要將原本向內收斂的空間,轉為向外開放,讓歷史建物與城市相互擁抱,成為人人都能親近的場域。

「金點設計獎」在空間設計類將「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臺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一案選入為年度最佳設計獎。「金點設計獎」在空間設計類將「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臺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一案選入為年度最佳設計獎。

跳脫史料窠臼,重新梳理老屋與城市的關係

榕錦時光在2022年對外開放,接連受到海內外的肯定。「金點設計獎」在空間設計類將「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臺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一案選入為年度最佳設計獎,並指出此案的設計理念在於「考量歷史脈絡完整性,以及未來在金華街區所扮演的公共場域角色」,落實黃筠舒將此基地作為接軌歷史與未來、老屋與城市的修復理念。

黃筠舒規劃商業空間和兩個服務中心包括梳理基地歷史的常設展,以及作為長照、居家教育等服務的空間。黃筠舒規劃商業空間和兩個服務中心包括梳理基地歷史的常設展,以及作為長照、居家教育等服務的空間。

從學生時期,黃筠舒便喜愛用繪畫詮釋想法,更對歷史抱持著濃厚興趣,因此就讀建築系之後,就選擇修復歷史建物課程。「我會想了解城市發展的變遷,以及為何城市長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基於這樣的求知慾,黃筠舒在研究所時開始參與都市研究,她的論文便是以「臺北酒廠」為題於2006年發表,見證了台北酒廠的變遷,以及從藝文特區轉身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時期。

老房子是最能代表城市記憶的物件,它讓歷史、建築、修復三大要素連成一線,成為黃筠舒深究城市脈絡的最佳媒介。「所以我們事務所大部分都在處理歷史建築的領域,因為這個領域會做歷史調查跟做修復工作,也都是我比較喜歡的事情。」黃筠舒更笑著說,有時候還會直接pass新建案或是室內設計的案子,只因為歷史建物要花很多時間與心力做調查研究,才能逐步梳理出它過去的故事。

位於新生北路上的日式老宅,在2013年由台灣三大金飾品牌之一的 Miracle進駐經營,為黃筠舒第一個經手修復再利用的作品。當初業主希望將老房活化為生活產業空間,包括提供基本的餐飲需求,並且設置金工工作室,她回想起「在這個案子接受到好多衝擊,如同剝了好幾層皮,完全跳脫學生時期只從史料來做修復的觀點。」

當修復工程啟動時,她和團隊必須抉擇每一支木頭的去留,因為對研究者來說,每項物件都非常重要,但是業主期望的機能擺在眼前,結構與安全需求才是最大考量,「整個過程就在不斷妥協中前進,也讓我明白這份工作不單是調查過去,還必須加入更多實際層面的考量。」

老房子是最能代表城市記憶的物件。老房子是最能代表城市記憶的物件。

納入商業經營思維,讓歷史為大眾所知

榕錦時光從2013年由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後,建物修復交由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調查與再利用則是委託黃筠舒負責的時境建築師事務所承接規劃。「以前這邊是宿舍,所以修復工作會以接近空間原本的使用狀況來著手;當它一旦涉及到再利用,就會有公共化的需求,並且必須考慮到公共服務與商業性。」

黃筠舒認為基地的過去雖然沉重,但是需要被揭露,讓社會大眾能夠理解。「若把時間軸拉長,這個建物存在這裡已過百年,中間經過那麼多使用者,那麼誰的歷史才是重要的?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思辯,所以抉擇很重要,究竟要繼續討論與過去的關係,抑或是討論與未來的關係呢。」

從第一個老宅修復案開始,黃筠舒就不斷思考建物活化之後,究竟要如何與城市互動。她把腦中固有的想法拆解,讓自己不再被建物的歷史意義所綁架,「要讓大家理解歷史並不是單方面期待人們前來認識,而是需要透過商業操作,吸引人們願意造訪,歷史才會被看到。」她剖析自己對榕錦時光的規劃理念,便是從現實面來考量空間的活化方向,在不斷取捨、拿捏中讓商業經營跟歷史活化取得平衡。

黃筠舒不斷思考建物活化後要如何與城市互動。黃筠舒不斷思考建物活化後要如何與城市互動。

創造新的記憶,鏈結當代生活與未來

「一個地方若有歷史底蘊,那麼周邊的人勢必保有對這個場域的記憶,但是當它是個悲傷記憶時,利用進駐品牌的多元性來創造新記憶,也能有效讓大家不再緊抓著過去畫面。」這便是黃筠舒口中的「文化養老」,是榕錦時光再設計的另一個重要概念。

現在的榕錦時光共有十餘個品牌進駐,從輕食咖啡、日式料理屋、甜點伴手禮到質感生活小物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加上鄰近中正紀念堂與兩廳院、永康街商圈,不論平日或假日皆有人流來往,儼然形成城市中一個觀光休閒的新場域。

基地座落於城市蛋黃區,但這個區域不會只有年輕人或是觀光客,黃筠舒最初在重新設計時,就很清楚要以在地出發,把園區500公尺以內的居民當成主要訴求對象,為園區添入更多生活機能。

在多元的商業空間中,黃筠舒規劃了兩個服務中心,一個作為常設展,重新梳理並呈現出基地的歷史變遷,另外則是以社區參與為主,提供作為長照、居家教育等服務的空間。「之前幾次來到園區,還可以看到許多老人家在做體操。」黃筠舒用此景說明,商業性場域進駐總會產生對當地居民的負面衝擊,例如周邊停車位漲價、每到假日人滿為患等,但黃筠舒希望能降低他們的剝奪感,讓修復後的歷史場域能與生活環境疊和,用友善設計給予在地民眾回饋。

現在的榕錦時光共有十餘個品牌進駐,形成一個觀光休閒的新場域。現在的榕錦時光共有十餘個品牌進駐,形成一個觀光休閒的新場域。

架高的人行道能防止園區樹木的浮根問題,也創造出行走的韻律感。架高的人行道能防止園區樹木的浮根問題,也創造出行走的韻律感。

打破歷史軸線 重塑修復建物的觀念

榕錦時光展示了當今的修復觀念已經慢慢從「修舊如舊」轉移成「新舊辨識」。「這個時代所要進行的修復,理解過去固然是必要,但是讓老房子重新回到社會,才是更重要的工作。」黃筠舒整理多年參與修復建物的心情說到,不是單純把房子修好即可,還必須理解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東西。

榕錦時光從原本向內封閉的建物轉為公共空間,建物與建物之間、建物與城市之間一定要能產生連結。除了建築本身的冷氣空調、無障礙設施、防潮防施等功能都必須考量進去,又如園區中架高的人行道,是為了防止園區樹木的浮根問題,卻也創造出行走的韻律感。繞行榕錦時光一圈,可以發現步道設置相當完善,散步園區同時,還有一整排老樹相伴,就算不入店面消費,只是行走其中也很享受。

而原宿舍圍牆大概與一個成人的高度相當,她則利用植栽軟化空間界線,降低圍牆存在感,不僅讓視覺更加舒適,更打破歷史對這座建築群的軸線限制,改以開闊、具有包容性的方式再現建築生命力。

黃筠舒經常回來走逛園區,享受來自各方觀光客,發現這裡曾是監獄時露出的訝異神情;又或是看著附近居民,把園區當作生活場域,在此散步休憩,成為日常的一部分。設計成為時空的黏著劑將眾人凝聚在此,共同梳理城市故事,也化作橋梁為城市連接起邁向未來的可能。

黃筠舒經常回來走逛,觀察園區成為居民與觀光客日常的一部分。黃筠舒經常回來走逛,觀察園區成為居民與觀光客日常的一部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黃映嘉 攝影/蔡耀徵 編輯/許羽君 廣告/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核稿/高麗音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黃映嘉
  • 攝影/蔡耀徵
  • 編輯/許羽君
  • 廣告/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 核稿/高麗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