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台東慢食代表隊——前進義大利國際慢食年會
Promotion

台東慢食代表隊——前進義大利國際慢食年會

通過保護傳統漁法、復興原住民文化、推廣有機農業等方式,台東將慢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縣長饒慶鈴今年9月帶領台東慢食代表隊參加義大利全球慢食年會,向世界展示台東的慢食文化成果。

台東是一個慢生活的城市。經過12年的努力, 屬於台東的慢食文化,今年正式走向國際對外發聲。2024年9月,台東縣長饒慶鈴帶領七組同樣致力延續傳統、友善土地,並維護傳統文化的在地夥伴們,共同出席在義大利杜林舉辦的全球慢食年會(2024 Terra Madre Salone del Gusto),從農業、漁業、友善土地、維護部落文化與育種寶塚等,透過不同的方式,展現台東發展慢食運動的成果。

當全球正面臨漁業90%過度捕撈時,在台東仍有船家,堅持以先人傳授下來的漁法捕旗魚。每年秋季浪頭轉大,旗魚船便會出動,鏢魚手站上漁船標台,僅靠眼力、技術與一支三叉標槍,靠自身控制平衡,在六級風浪下射準準射中旗魚尾部的一槍,這全球僅存、完全依靠人力、不以機械式無差別捕魚的漁法在台東成功港被完整保存下來,在今日海洋資源日漸枯竭的當下顯得益加珍貴。而在台東成功鎮上致力推廣「友善海洋、全食物利用、海岸採集文化」、經營「旗遇海味」,並支持以友善漁法捕撈旗魚的林昱濱就是這次這次出席義大利的其中一位。

海端鄉崁頂部落的胡郁如,以布農族八部合音聞名國際,來自這個部落的胡玉如同時致力復興傳統小米文化。在部落,種植小米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從撒播到收穫,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細心的人工照料,無法仰賴機械化生產。隨著部落人口外流和老齡化,這項看似缺乏經濟效益的傳統農作幾乎消失殆盡。多年來,她與父母努力重新種植曾失傳的小米,學習傳統烹飪技藝,讓族人重溫小米飯的滋味。這次義大利之行,身兼織女與文化傳承者,胡郁如將布農族小米飯帶上國際舞台,展示台灣部落文化復興中「保種」和「留種」的成果,以及部落食材的豐富性。分享台灣原住民如何從找尋舊日飲食食材並復育種植、向耆老學習古早料理方式,到推動部落共同合作,進行食農教育和布農傳統智慧復興的工程,逐漸改變整個部落的文化生態。

除林昱濱和胡郁如外,台東縣府農業處介紹了參與盛會的多位在地生產者及其特色產品。都蘭部落阿詮師傅的傳統糯米酒「出力釀」,高敏瑋和許震詮是出色的部落年輕夫妻檔—堅持從頭開始製作酒麴,以木蒸籠蒸糯米、台東在地藥草釀成經典融合創新的作品;金崙地區張弘典以採收沿海地區吹太平洋海風的咖啡、以及山坡上奮力生長的咖啡豆,透過專業烘豆技術,展現台灣咖啡特有的韻味。

來自鹿野,堅持自然農法的「共農共食」,曾于庭採集自由落菌培養的酵母,並以用台東紅烏龍來發酵的康普茶、另外來自電光部落阿美族黃瀚的有機米,搭配傳統醃生肉組合而成的「炙烤 Silaw 飯糰」。此外,「恰比兔子」的黃秀雲和斐友涵還展示了融合台東食材的創新酒粕麵疙瘩,為傳統美食增添新活力。這些均充分展現了台東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

台東慢食運動邁向國際

保存文化和推廣理念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幸運的是,台東這片土地上,有一群熱心的人們,包括縣政府和民間團體,十二年來默默耕耘,逐步讓整個台東都加入了這場慢食運動。2024 年 2 月,台東成立了全台首個縣市級的「國際慢食台東分會」,這是個重要的里程碑。9 月,縣長饒慶鈴親自帶隊飛往義大利,讓台東的慢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台東的慢食不只是關於吃,更是關於我們如何生活、如何對待環境,以及如何讓社區更好。」饒慶鈴縣長以如此深刻的理念,希望能為台東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國際慢食總部的全球南區總監 Andrea Amato 也讚不絕口,他認為台東在推動慢食方面的努力,有許多已經走在領先的成果值得全世界學習。台東人對文化和環境的珍惜,正是慢食運動最看重的精神。饒慶鈴充滿信心地說,和國際朋友合作不僅能讓台東的農業和美食文化被更多人認識,還能為當地農民和居民帶來更多好處。她承諾,縣政府會繼續和國際慢食運動合作,讓台東在永續農業和慢食文化方面更有競爭力,也讓世界看到台東的獨特魅力。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高靜玉 攝影/江偉全 圖片/台東慢食 編輯/高麗音
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
  • 文字/高靜玉
  • 攝影/江偉全
  • 圖片/台東慢食
  • 編輯/高麗音

TOP